•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劳模风采】“村干部就是要全力为大家服务”——记全国劳动模范、镇原县临泾镇席沟圈村党总支书记马银萍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牛巧丽

从早到晚忙碌奔波,心里装的全是村里的事……说起庆阳市镇原县临泾镇席沟圈村党总支书记马银萍,村民无不竖起大拇指。

“作为村干部,必须要为老百姓干点啥,要不就是白干了。”马银萍总是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村民的承诺。

工作中的马银萍。(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尽全力服务大家”

从白手起家的致富带头人,到带领全村奔向幸福生活的村党总支书记,马银萍始终将“尽全力帮助大家”作为第一追求。

这份助人的热忱,早在马银萍童年时期就已生根发芽。

“小时候看电影,特别希望自己能成为帮助他人的英雄。”马银萍笑着回忆,“没想到,我的‘英雄梦’竟然是从猪圈开始实现的。”

2006年,马银萍返乡发展生猪养殖,她一头扎进养殖技术的学习中。凭借着能吃苦、肯钻研、不服输的劲头,养猪场从最初的几头猪,发展到2009年存栏300头的规模。

“年纪轻轻,竟然能把猪养得这么好!”村民们纷纷前来取经,马银萍毫无保留,“倒豆子”般将养殖技术和经验倾囊相授。

手把手教技术、24小时在线解答问题……看着大家的养殖陆续有了起色,马银萍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也更加坚定了和大家共同致富的决心。

2016年,带着这份决心,她担任了村党总支书记。尽管要放下自己苦心经营的养殖事业,但她说:“当村党总支书记能帮助更多人,责任更重,意义更大。”

上任之初,马银萍便把发展产业作为头等大事。针对群众缺资金、缺技术、缺经验的难题,她创新推出“赊猪苗、赊饲料、跑贷款”的工作模式,挨家挨户做技术指导、抓疫病防治、联系销售,席沟圈村养猪产业很快发展起来了。

“这些年,马书记低价提供猪苗、搞防疫,为我省下了3万多元!”席沟圈村村民席贵平感慨。

在马银萍的带领下,席沟圈村养殖业蓬勃发展:建成养猪专业合作社4家、养鸡专业合作社2家、养牛专业合作社1家,养殖暖棚超过100座,发展规模养殖户40余户,养殖业年收入突破600万元。

同时,她积极推动种养结合,发展地膜玉米、绿色西瓜、林下养鸡等产业,既解决了养殖污染问题,又为村民节约肥料成本近百万元。

马银萍(右)在田间地头和农户探讨种植问题。

“当好群众贴心人”

席沟圈村下辖11个自然村,基础设施薄弱,936户村民的出行难题,一直是马银萍的心头大事。

“要致富先修路!”马银萍深知,乡村要振兴,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

近年来,她四处奔走争取项目,累计争取资金1000多万元,新修村组沥青路10公里、水泥路2.5公里、砂石路21.8公里,彻底打通了乡村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今年村子里还剩最后2.5公里路没有修。”马银萍告诉记者,今年的目标是将这些路修好,让群众出行更加便捷。

在日常工作中,马银萍常常走进农户家中和村民促膝交谈,掌握情况、了解困难,村里每家每户的情况她都了如指掌。

她常说:“村干部的工作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只有真正走近群众,才能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才能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在村里,马银萍发现留守妇女和老人收入微薄。为此,她积极引进服装分厂,通过计件制为村民提供稳定就业岗位,组织发展刺绣产业,帮助30多名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

在马银萍看来,乡村振兴不仅要让村民的口袋“富起来”,更要让大家的脑袋“富起来”。

她坚持党建引领,创新实施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模式。

通过修订村规民约、开展道德评议,引导村民崇德向善;建立“群众点单、干部接单”服务机制,变“坐等上门”为主动服务;组织实施街道排洪工程、建立卫生管理制度,让昔日脏乱差的街道焕然一新。

如今的席沟圈村,产业兴旺、道路畅通、环境优美,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2022年,席沟圈村被司法部、民政部命名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2023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省级文明村”。在4月28日举行的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马银萍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马银萍(左)深入村民家中了解情况。

从养殖能手到治村先锋,马银萍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基层干部的责任与担当。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这位始终把群众事放在首位的村党总支书记,正带领着席沟圈村的乡亲们,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稳步前行。


编辑:吴树权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