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兰州5月4日消息(记者李红军 通讯员王文婷 齐缨琼 董晓妮)16年前,贵州女孩邹亚兰带着贵阳医学院的毕业证和一本泛黄的《黄帝内经》,踏上西行的列车,来到了千里之外的甘肃庆阳,成为庆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的一名大夫……这一干就是16年,邹亚兰以青春热血谱写健康华章,被患者亲切地称为“庆阳闺女”。
初到黄土高原,邹亚兰很不适应,干燥的空气让她的嘴唇直裂口子,陌生的乡音让她不知所措,也常因听不懂方言闹出笑话。
邹亚兰在门诊坐诊(央广网发 王文婷 摄)
“小邹医生,你得先学会‘听’这片土地的心跳。”见邹亚兰着急上火,老院长拍着她的肩膀说,“一个优秀的医师首先要熟悉地方风俗,了解地方病,没有10年的磨练,难闻梅花香啊!”
从那以后,邹亚兰就下定决心要融入这片土地。白天,她跟着老院长看病,一丝不苟、认认真真地学;晚上在办公室整理病例,把药品说明书往烂了翻……
为了劝一位糖尿病老人按时吃药,她连着7天守在床边,苦口婆心地讲糖尿病知识,最后连秦腔都学会了。后来,这位老人病情稳定后,还成了医院的“编外讲师”,这让邹亚兰心里比吃了蜜还甜。这一刻,她终于读懂了黄土地的生存智慧——治病先治心,医术要扎根。
邹亚兰在翻看患者档案资料(央广网发 王文婷 摄)
“今日霜降,血糖易波动,记得测个空腹值。”“邹大夫,我这两天血糖有点高,饮食上咋调整?”为了能及时准确了解病人的情况,邹亚兰建立了“糖友”微信群。在群里,邹亚兰不仅仅是一位医者,更像是大家的知心朋友,她耐心倾听患者的烦恼与困惑,对患者提出的问题,她总是不厌其烦地解答。
见多了患者深受病情折磨得样子,邹亚兰深知当下的治疗水平远远不够,她沉下心要突破难题,从根本上发力,帮患者减轻负担,获得康复。
正是对医生职业的信仰与执着,邹亚兰带领团队在慢性病治疗领域不断突破创新,她将中医经方和西医技术深度结合,应用于慢性病患者的康复治疗,在糖尿病、骨质疏松、肥胖症这些病的治疗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从24.41%提升至58.43%,2024年穴位埋线应用于160例肥胖患者,平均月体重下降8斤左右,有效率达到85%以上。
邹亚兰正在为患者针灸治疗(央广网发 王文婷 摄)
现在,邹亚兰平均每年接诊患者4000多人,管理着500人的“糖友”微信群……这些数字的背后,是邹亚兰日复一日的坚守与付出。
有人问邹亚兰,是否后悔错过大城市的繁华?她却指着诊室门口的中药香囊笑着说:“你看,连空气中都浸着当归味儿。”
16年,从青涩医学生到省级“青年骨干”,从南方姑娘到“庆阳闺女”,邹亚兰与这片土地早已血脉相连。在这片土地上,邹亚兰用青春写下了了新时代青年扎根西部、建功立业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