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县区  > 西峰
『媒体看西峰』甘肃庆阳西峰区:党建强链 富民增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仲夏时节,在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食用菌产业园香菇种植基地,一排排大棚在阳光下整齐排列。走进棚内,一簇簇香菇破棒而出,清香扑鼻,工人们正熟练地采摘、装筐,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

李军是这片产业园的“领头雁”。2023年,他返乡创业,筹资兴建香菇大棚,投身食用菌产业。“我是党员,也当过兵,家乡需要人,我得回来干点事。”李军说,目前他已建成18座大棚,前期装棒9个棚,首茬香菇喜获丰收,三个棚产值超两万元,带动1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工人正在采摘香菇(耿洋洋 摄)

李军的创业实践,是司官寨村党组织推动产业发展的缩影。近年来,西峰区后官寨镇司官寨村党总支坚持“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让群众富在产业链上”的发展思路,筹资1700万元,组织村“两委”干部赴山东、河南等地考察,采取单户分散建、大户连片建、园区示范建三种建设模式,建成西峰区食用菌产业园,带动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就地务工、建棚生产等方式直接参与产业发展。当前园区已建成食用菌大棚560座,形成以园区为核心、辐射周边多个村的产业联动格局。

“我们有信心把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司官寨村党总支书记高虎介绍,园区依托群众入股,已建成菌种研发中心、菌棒加工厂、生物质颗粒燃料厂,初步构建起集种植、加工、销售、出口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推动香菇产业从“种得好”向“卖得远、链条长”转型升级。

目前,园区已投入菌棒200万袋,预计香菇产量达400万斤,产值约3600万元,村集体、群众收入同步增长。其中,仅劳务收入预计达350万元,带动群众增收500万元,实现了村集体和群众“双增收”。

工人正在采摘辣椒(耿洋洋 摄)

一根菌棒撬动一条链,一垄辣椒富了一村人。在西峰区肖金镇胡同村现代蔬菜种植基地,螺丝椒、牛角椒长势喜人。村民刘耀锋边分拣辣椒边说:“我家5亩地流转出去了,每亩有500元收入,我还在基地打工,一年能挣两万元。”

2024年,为破解土地撂荒难题,胡同村“两委”积极走访动员群众,探索“土地托管+统一种植”路径,按照“党支部+联合社+龙头企业+农户”模式,集中流转土地180亩,带领群众发展蔬菜产业,村集体经济增收11.9万元。

“今年,依托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资金,由西峰区政府投资建设、胡同村经济联合社承建,建成钢架大棚100座,种植设施辣椒100棚、露天辣椒50亩,带动122户农户增收。”西峰区肖金镇胡同村党支部书记刘选虎介绍,预计到2025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将突破30万元,带动群众年增收超50万元,实现“土地活、人心齐、集体强、群众富”的多赢局面。

西峰区肖金镇胡同村辣椒种植基地(盘小美 摄)

党建引领聚合力,产业发展添动能。西峰区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聚焦“强乡富村”,积极整合农业、生态、文化、旅游等资源,探索“党建+产业”融合路径,推动实现“资源变资产、党员变骨干、群众变股东”。显胜乡、什社乡依托“和美乡村”建设项目,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彭原镇探索“种养菌”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成立多个功能型产业党组织;董志镇、温泉镇依托帮扶单位与驻村工作队力量,建设特色蔬果基地,增强村集体“造血功能”;肖金镇打破村域界限,构建产业联合党组织,推动米王、李城、芮岭、胡同等村抱团发展设施蔬菜。

截至目前,西峰区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38.92万元,同比增长9.3%;年收入超10万元的村从2023年的62个增至74个,100个行政村经营性收入均突破5万元,村级“造血能力”持续增强,乡村振兴基础更加稳固。

编辑:边凯责任编辑:边凯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