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小城乡硬差距 提升发展软实力
—— 环县木钵镇关营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纪实
距高铁站1.5公里,打通出省通道;距高速路口1公里,接入区域动脉;距县城6公里,编织城乡互动走廊;史呈林等民间艺术家令道情皮影戏焕发新生,将村庄锻造成文化磁场;设施农业精准布局,既守牢农耕文化根基,又注入科技动能,使生态价值转化为文旅资本……
近年来,环县木钵镇关营村紧扣“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布局,探索“农+文+旅”融合路径:以农为根深植沃土,以文为魂浸润田园,以游为翼助推发展,精准把握城乡要素流动规律,重构乡村空间价值体系,积极发展近郊经济,催生乡村旅游等新兴业态持续升温。
▲关营村党群服务中心。
文化铸魂润乡村
家乡是根,故土是本。
关营村本是环县一个普通的小村庄,因为道情皮影戏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环县道情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史呈林而声名鹊起。
史呈林出生于关营村道情皮影世家,7岁随父亲史学杰学习演唱道情皮影戏,16岁即可挑线献艺。1987年秋,以史呈林为首的“中国甘肃民间道情皮影艺术团”远赴意大利演出,这门东方艺术首次亮相国际舞台,被赞誉为“来自东方魔术般的艺术”。
▲关营村村史长廊。
这份文化基因,被镌刻进关营村的村史里,使“名牌”效应成为壮大文化旅游的根基。从村名由来到村史村情,从乡风民俗到产业布局,从荣德尚贤到经济发展……关营村的发展历程和时代变迁或按时间轴线、或按详略轻重,突破传统展馆限制,分门别类地通过18个露天展板,全景式展示在人们面前。
1937年关营村有了第一所学校——私塾;1973年,关营大队集体购买了第一辆“铁牛”——拖拉机;2009年关营村建设了文化广场、村级卫生所和文化屋;2023年关营村被确定为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一篇篇文字,一张张图片记录着关营村发展的根基与脉络,折射出一域一地的发展变迁。
村史村事不是尘封的档案,而是农文旅融合的钥匙。
关营村以村史村事推动农文旅融合,深入挖掘村史村事中蕴藏的特色文化资源,依托村容村貌、民风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打造差异化文化IP,着力将文化资源转换为消费热点,实现文化与旅游的“双方奔赴”。
▲关营村吸引游客前来休闲娱乐。
“打造一处‘沉淀文化、见证告别贫困记住艰辛、存放家乡气息、回味乡愁记忆’的村史长廊为村庄的形成、变迁、发展留下真实的记录,为广大村民提供一个自我教育、自我激励的场所,让村民获得一种荣誉感、自豪感。”关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慕定堂说。
产业兴农富乡村
盛夏时节,关营村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时令果蔬陆续进入采摘期。
“当前,正值辣椒采摘旺季,生意愈发红火。尤其是节假日,前来大棚采摘和购买的人络绎不绝。”关营村村民杜花说。
2022年,杜花和老伴瞄准关营村设施农业发展机遇,承包了1.4亩土地,开始经营时令果蔬大棚。“2024年,蔬菜大棚收入了5万元左右。”杜花说。
杜花的“致富经”,正是关营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缩影。
▲关营村村民杜花采摘新鲜辣椒。
关营村素来就有发展设施农业的传统,依托自身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关营村积极探索创新,通过建立四项联动机制,大力发展“羊+瓜果菜菌游”六大特色产业。2024年,为进一步壮大设施农业发展规模,该村利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配套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鼓励引导群众发展“菜篮子”经济。
当前,环县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有日光温室24座、钢架大棚297座,精准化水肥供给、智能温控系统等科技手段在温室大棚内随处可见。
据慕定堂介绍,关营村5个村民小组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在“乡村旅游+瓜果菌菜乐”的休闲观光产业带动下,食用菌、苹果和桃采摘、设施蔬菜、设施甜瓜等分别在各村民小组布局,且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
▲关营村农文旅融合体验园一角。
秉持产业活村的原则,关营村还打出“菜篮子+文旅”牌,村党支部领着合作社,带着乡亲们建起田园综合体,既能种植采摘,又能观光游玩。2024年,140户村民靠着瓜菜产业,消费收入达到11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550元。
“没想到,我们多年前确定的‘2334’(二园产业、三路营销、三期收益、四有产业)发展规划从纸上走进了现实。”木钵镇党委副书记刘兴龙感慨道。
旅游赋能兴乡村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漫步关营村,恍若步入现代版《桃花源记》。
这种宁馨、和睦、怡然自乐的诗意栖居,是关营村历时7年自主探索、倾力打造的结果。2018年,关营村秉持“支部牵头搭台子,党员示范探路子、村民参与鼓袋子”的思路,投资1188万元,实施道路硬化、人居环境提升、文化广场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集美食品鉴、休闲娱乐、农事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农文旅体验园。
▲游客在水上游乐区游玩。
体验园建成7年来,关营村顺应县城人群对田园风光、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农家美食的向往,建成农家小吃、亲子游乐、休闲健身、漫步走道、康养垂钓园、研学体验基地等休闲娱乐设施,招引回乡创业能人承包经营。
走进体验园内的火龙果种植大棚,负责人裴耀金正忙着给火龙果剪枝、拉枝。6年前,他从广西引进金都、燕窝等7个火龙果品种,首次尝试“南果北种”。经过不断摸索,如今,他种植的1325株火龙果迎来盛果期,年收入约15万元。
▲裴耀金给火龙果剪枝。
乡村游“不断档”,一年四季都可以采摘。关营村把农区变成了景区、田园变成了公园、农产品变成了旅游商品,充分激活了乡村旅游经济。
走进花卉培育基地,优雅舒展的蝴蝶兰、火红夺目的红掌、纤细层叠的文竹,吸引游客驻足选购。将盆景花卉、亲子游乐、特色观光、科普研学等多元业态融进一个空间,这是基地负责人郝杰琼的创新之处。
“关营村距环县县城近,结合现代休闲潮流,我们想让游客于静谧中寻一处休闲避暑的天然‘氧吧’。”郝杰琼说。
体验园还创新引入14名网红产业带头人,开办农家小吃和小作坊8家,定期举办农文旅文化季、农民运动会、村BA、农产品展销等活动5场(次),预计年吸引游客10万人次,带动群众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
▲游客漫步于紫藤长廊。
据统计,今年端午小长假期间,关营村农文旅融合体验园接待游客1.2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10万元。
金果果美了乡村富了民
—— 宁县中村镇中村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纪实
春赏万亩花海,夏享避暑康养,秋品脆甜苹果,冬乐冰雪世界。
在宁县中村镇中村村,苹果树早已突破农作物属性,升级为农文旅融合的“黄金产业链”。
因为这棵树,当地农民变身为产业工人,转型为带货主播;因为这棵树,乡村实现景观化升级、景区化改造,全村构建起乡村旅游“点上出彩、线上出新、面上成景”的全域格局。
一颗果子带动一方经济
盛夏时节,走进位于中村村的正洋苹果基地,万余亩果园苍翠葱茏,树枝间垂挂的苹果浑圆饱满,阳光穿过青翠叶隙,硕大果实在光影交错间散发出淡淡清香。
“矮化密植的苹果树结果早、产量高,自根砧苗木技术的应用推动基地从‘会种苹果’向‘慧种苹果’转型。”中村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高永成介绍说,“当前,基地已完成苹果套袋与苹果树追肥,正在开展高接换头揭膜作业。”
▲张成立查看苹果长势。
2018年,中村镇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通过土地流转机制,将新堡、中村等7个村的1.2万亩土地集约经营,引入庆阳正洋现代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矮化密植和自根砧栽培,发展现代化苹果产业。
基地构建了“育苗-种植-冷链-加工-物流”全产业链体系,实现产业价值深度挖掘。220万株优质苗木涵盖噶啦、红富士、蜜脆、王林等多个品种,早中晚熟梯度衔接。目前,4000亩盛果园年产量稳定在8000吨至9000吨,带动镇内合作社、种植大户栽植苹果树5200亩,全镇果园面积累计达到1.7万亩,年产值达到1.84亿元。
通过“土地流转金+务工薪金”模式,基地将3102户农户深度融入产业链:土地流转户年均亩收益500元,创造固定岗位400余个、季节性岗位3000余个,实现人均年工资收入8000元,户均综合增收1万元,真正实现“一个产业带活一方经济”。
张成立等村民由此转型为“产业工人”。这位在基地深耕三年的老员工,不仅学会了苹果育苗、栽植、修剪管理等技术,还充盈了自己的“钱袋子”。“在家门口就业,既稳定又方便。”张成立说。
为了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价值链,基地正在筹建果蔬冻干生产线,预计年可加工果干、果脆系列产品2000吨。
一张网络助力产地直销
一部手机、一台电脑、一根网线,让孙萌成了中村村的“网络达人”。
“宁县曹杏脯是采用当地特产曹杏为原料……大家看,曹杏脯片状饱满,脯质脆韧,色晶剔透……”直播镜头前,孙萌认真向网友介绍产品。
2024年,正洋苹果基地招募主播,有着网络账号运营经验的孙萌便应聘了这个岗位,负责短视频账号运营、网络直播销售。“我在网上销售的产品以苹果为主,还包括曹杏、土鸡蛋、蜂蜜、黄花菜、花椒、农家面粉等农特产品,通过‘线上销售+产地直供’模式助力村民增收致富。”孙萌说。
▲孙萌直播销售农特产品。
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学习电商直播知识,中村村吸引了众多青年人才回乡创业,鼓励和引导本地有意愿的农民、青年人才、致富带头人等成为“带货主播”,做到培训即建档、合格就上岗、上岗就创收,促进镇内电商产业高质量发展。
“我们先后举办农文旅融合电商直播及短视频制作专题培训班2期,打造百人电商直播团队,形成‘农产品+直播+物流’的成熟模式。”高永成说,2024年至今,全镇线上销售以苹果为主的农特产品165吨,实现销售收入198万元。
▲正洋苹果基地的高接换头苹果区。
结合新型消费潮流,今年,中村镇还积极利用网络,推出果树认养新业态,认养者通过网络小程序认领,并支付一定费用,就能成为果树的主人,收获优质鲜果。
“目前,基地里2万多棵苹果树已经有了‘主人’。我们希望通过苹果引线,以‘线上认领、线下代管、果品直邮、云端体验’的模式,促进苹果产业走向云端,与更多网友实现‘牵手’。”高永成说。
据了解,待苹果成熟后,农民可向认养的网友快递鲜果,亦可收取若干费用后委托加工成苹果干、苹果脆等产品。
一个公园融出多元业态
专业化21公里半程马拉松、自行车赛事道路1条,3公里健身步道1条,房车营地标准车位200个……徜徉在正洋苹果基地,映入眼帘的不只有颗颗苹果。置身其中,空气清新;放眼远眺,心旷神怡,让人联想到“诗和远方”。
选择一小木屋推门而入,盛夏的燥热瞬间被一股凉爽替代。上下两层的小木屋,是集休息、娱乐等于一体的“慢生活带”。“整个苹果乐园有这样的二层小木屋2套,其余6套为平房。”高永成说,今年8月,小木屋就可以正式对外开放,入住的游客还可以自助烧烤,而在基地认领果树的客户享有免费入住3天的优惠。
▲小木屋内景。
中村村与庆阳正洋现代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依托苹果基地,投资1820万元,建成正洋苹果公园,打造集“苹果全产业链+健身体育+观光休闲+农事体验+文旅服务”于一体的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
依托苹果产业,近两年,正洋苹果公园先后成功举办“花海炫宁州”马拉松赛、“花满宁州”田园文化艺术旅游节、国潮烟花光影电音节、全国业余围棋邀请赛、庆阳苹果品牌推介暨金秋促销大会、“花开中国·瑞果有约”央媒记者采风暨网民随手拍和“聚焦庆阳苹果产业 央视新闻直播间走进正洋苹果公园”等文化旅游节会活动,吸引7.8万人次游客前来观光旅游,采摘体验,让果园变花园、变游园、变公园。
▲正洋苹果公园一角。
2024年端午节期间,正洋苹果公园单日游客量突破3000人,果树认领、农事体验等项目带动周边农家乐收入增长40%,苹果线上预售额突破200万元,形成“农业+旅游”的多元业态。
“2024年,正洋苹果公园成功晋级国家3A级景区,今年正全力冲刺4A级。”高永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