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县区  > 镇原
镇原:“一约四会”强治理 文明新风展新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今年以来,镇原县坚持常态化纵深推进“三抓三促”行动,以顺应群众期盼、满足群众需求为目标,组织广大群众认真开展“一约四会”修订工作,集中整治高额彩礼、薄养厚葬等陋习,让村规民约“实”起来、议事平台“热”起来,文明新风“活”起来,持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盛夏时节,走进屯字镇闫沟村,蓝天白云映衬下,聚德小镇32栋白墙灰瓦的小洋楼错落有致。树木郁郁葱葱,道路蜿蜒向远,一幅宁静祥和的乡村图景铺展开来。而在这田园风光背后,基层治理正悄然为村庄发展注入活力,带来新变化。

“我们修订村规民约,就是要抵制不良风气。通过引导、宣传,还有文艺活动这些方式,推进抵制高价彩礼,多关注一老一小。”闫沟村党支部书记曹洪波介绍着村里的治理举措,话语中满是对村风文明建设的重视。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上,闫沟村有自己的“妙招”。“我们搞‘晒房子、比美家’活动,还每年年底开道德评议会,评一评谁家风气好、邻里和睦,树些正面典型,让大家跟着学做好人好事。”曹洪波笑着说,言语间透着对以评促建、以典型带动文明自觉的期待。

在婚丧礼俗规范上,村里定下“硬标准”:宴席烟8元一盒、酒不超过50元,一桌饭菜控制在400元以内。这些具体的修订,让文明新风在村民日常交往中落地生根,规范着大家的行为,也重塑着乡村交往的“软环境”。

去年后季降水偏多,闫沟村的机耕路受损严重,拖拉机进不去,种地成难题。村委会提议维修,可资金成了“拦路虎”,村“两委”组织村民进行窑洞议事,经过多次商讨、反复沟通,最终集资解决了问题,让村民们春耕夏种的“底气”更足。

同样,在屯字镇开城村,一幅基层治理赋能、乡村温情洋溢的画卷正徐徐展开。在这里,村“两委”带领村民,以丰富活动、暖心举措与红色传承,书写着乡村治理的生动篇章。

村里的老年人活动中心热闹非凡,老人们聚在一起聊天、下象棋,氛围和谐温暖。开城村监委会主任冯永孝介绍:“我们打造爱心餐厅,10元就能让老人吃好,今年修订了‘一约四会’,还把道德评议融入其中,边用餐边传递正能量。”闲暇时,老人们在此娱乐,冬季有暖气供应,节日更添温情——节假日70岁以上老人能免费享受送餐、送水杯、洗衣粉等服务,还会组织带领老人旅游,费用从爱心超市盈利所得支出。“今年准备7月份带他们去周边的红色旅游胜地一趟。”冯永孝说。

在风尚建设上,开城村红白理事会积极作为,从村规民约执行修订到文明风尚培育,助力构建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治理格局,以往屡禁不止的高额彩礼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全镇婚丧嫁娶平均费用降低30%,切实减轻了群众负担。

上肖镇结合基层治理实际,不断修订完善村规民约,促进自治、德治、法治的有机融合,让村民成为基层治理的“主角”;中原乡充分挖掘文明新风典型,以村红白理事会成员为基础,常态化开展拒绝“高价彩礼、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累计宣传宣讲50余场次;孟坝镇通过多样化的宣讲形式与议事方式,推动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全力打通政策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南川乡构建以制树德、以规立德、以行明德、以评崇德“四德合一”德治体系,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定期开展“好媳妇、好婆婆”“好邻里”“美丽家庭”“孝道之星”评选活动,积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和美乡村建设氛围浓厚……如今的镇原,修订后的村规民约与“四会”组织协同发力,“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成为常态,邻里纠纷逐步减少,村庄环境从“脏乱差”变为“洁净美”,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今年,镇原县修订完善村规民约215条;依托道德评议会开展“文明家庭”“最美家庭”“道德模范”“好婆媳”“好妯娌”等评选活动60余场,挖掘典型事迹93余个,兑现积分奖励物品1600余件;通过村民议事会搭建“广场会”“议事树”“议事长廊”等协商平台,累计收集意见建议60余条,解决人居环境整治、公共设施维护等民生问题80余件,化解矛盾纠纷100余起;通过场院会、主题党日等形式开展禁赌宣传300余场次,利用微信群转发禁赌知识1000余条。同时,推动红白理事会与“五老”人员、乡贤能人等社会群体联动,开展“移风易俗”宣传引导活动,劝导简办红白喜事30余起,节约群众支出超100万元,文明和谐的社会新风尚蔚然成风。(镇原融媒全媒体记者张凡通讯员赵诚)


编辑:吴树权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