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县区  > 镇原
【庆阳·县区观察】镇原:打好项目建设“组合拳” 激发县域发展新动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陇东报》2025年7月4日三版

镇原县:打好项目建设“组合拳” 激发县域发展新动能

今年以来,镇原县将重大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和“硬支撑”,通过精心谋划、夯实责任、强化督查、聚焦需求、优化环境等举措,全力以赴抓开工、促进度、保投产,实现以项目建设大突破,促进经济大发展。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围绕项目争取,镇原县精心谋划,紧盯国家政策和投资导向,聚焦调结构、稳投资、促增长等具有重要作用的项目,确保谋划项目方向正确、内容精准、投资合理,提高项目报审的精确度。着力在向上对接上下功夫,积极与国家、省、市汇报对接,提升项目申报的成功率,围绕中省预算、债券、增发国债等有力政策,加大争取力度。今年以来,共落实项目资金1.54亿元,其中预算内1544万元、债券1亿元、超长期国债3900万元。目前,已通过专项债券“双审”项目8个4.54亿元,通过提级论证项目14个6.27亿元。

位于金龙工业集中区的惠生药业生产车间内,工人在调试加工设备。

重大项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和“动力源”,抓好落实是关键。围绕抓落实,镇原县强化“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意识,实施县列重点项目110个,同比增长27.9%。以项目开工为突破口、以赶超进度为重点,严格落实县列重点项目县级领导包抓责任制,建立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服务小组、一张清单、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工作机制,由30名县级领导包抓推进,主要领导亲自安排部署、带头抓促落实。

为有效推进项目建设,镇原县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建立项目定期调度机制,坚持每半月进行1次项目调度,召开专题会议解决难点堵点问题,落实项目推进“红黄蓝”预警机制,对进展缓慢项目,督促涉及部门及时掌握滞后原因,并驻场工作,直到问题妥善解决。截至目前,共开展项目调度9次、通报5次、督办项目7个、“红黄蓝”预警4次,开展前期手续调度25次,主要领导主持召开专题调度会议6次。

围绕保障项目建设,镇原县全方位、全流程、全链条加强要素保障服务,根据项目的轻重缓急和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优先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用地需求。目前,审批各类项目用地75.6013公顷,同比增长6.08%。完善资金保障机制,简化支付流程,年内已完成各类项目资金支付1.93亿元,其中预算内3417.3万元、专项债券1亿元、超长期国债5290.9万元、衔接基础设施建设类资金567万元,确保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围绕抓投资,镇原县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健全服务保障机制,主动靠前服务,简化审批程序,千方百计为项目建设创造有利条件。目前,引进省外招商引资项目9个,落实省外到位资金9.51亿元,同比增长10.45%。扎实开展“百名干部帮百企”行动,及时响应企业诉求,加强部门沟通协调,形成高效联动的工作合力,全面落实各项惠企政策。截至目前,帮助企业享受增值税减免税额62403.59元,发布“红黑榜”33期,对口帮扶企业105家,办理企业“信易贷”融资23.67亿元。

据了解,今年镇原县全年计划实施各类项目142个。基础设施方面,实施项目51个,完成投资8.08亿元,实施平庆铁路等交通类项目16个、县城西区管网等城镇基础设施改造更新类项目16个、房地产开发类项目5个、新兴产业孵化基地等服务发展类项目12个、750千伏陇东换流站接入工程征迁安置点等安置类项目2个。产业方面,实施项目59个,完成投资8.85亿元,实施惠生中药材初加工等工业类项目13个、临泾镇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基地等农业类项目37个、“气化庆阳”天然气输气干线镇原段管道等能源类项目9个。民生方面,实施项目18个,完成投资0.47亿元,实施莲池小学室外附属工程等教育类项目10个、翟池景区提质扩容等文旅类项目2个、县第一人民医院旧院区病房维修改造提升等卫生康养类项目6个。生态环保方面,实施项目14个,完成投资0.34亿元,实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等隐患治理项目6个、返排液等固(液)体废弃物集中处理厂等污化处理项目7个和五台山水库市级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及生态修复工程。目前,已开复工项目73个,完成投资17.74亿元。

太平镇柳咀村:产业活力旺 振兴动能足

盛夏时节,走进太平镇柳咀村登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苹果园,一棵棵果树整齐排列,工人们穿梭其间,进行细心管护。

柳咀村登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果园。

“近两年我一直在合作社的果园干活,主要负责修剪、拣果子等,一年能挣两万多元。”太平镇柳咀村村民余宗先说,除了务工,他自己家里还有30多棵苹果树,一年产出的苹果能卖一万多元。

李登民是太平镇柳咀村最早一批栽植苹果树的农户,通过多年不断学习和实践积累,已经成了当地有名的苹果“土专家”和产业示范大户。“我的果园通过几年的发展,目前达到300亩。去年苹果长势好,卖了200多万元,今年苹果坐果也很好,现在正进行人工疏果,今年预计产量比去年还能高一点。”李登民说。

为了扩大种植规模,提升果品质量,李登民成立了登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引进新品种。“合作社拥有果园500余亩,‘甘庆红’品牌苹果年产量40万斤,畅销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年收入突破150万元。”李登民说。

如今,凭借适宜的自然条件和成熟的种植、管理技术,登民种植专业合作社与庆阳居立公司达成框架协议,每年为居立公司一次性供货150吨,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动苹果产业发展和区域品牌升级。同时,还带动周边农户通过种植、销售苹果收入上百万元,吸纳群众务工4000多人次,实现劳务创收30余万元,

同样在位于柳咀村的甘肃泽之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蔬菜种植基地里,鲜嫩的小葱长势喜人,工人们正在将收割的小葱装箱运往附近的各大商超和菜市场。

“我们1月份种植的小葱,4月份至入冬前一共能收割4茬。现在小葱亩产量能达到2600多斤,市场价格也比较好。”甘肃泽之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张建宇说。

近年来,柳咀村依托“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呈现出产业活力旺、乡村振兴动能足的良好态势。同时,积极借鉴环县庄子峁等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成功经验,依托北石窟寺、北石窟驿的历史文化资源及蒲河、茹河两河交汇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农事体验、休闲度假、生态观光、民俗体验、石窟观赏等多元业态,探索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特色村。目前,建成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120亩,带动本地200余名群众就业,创收超100万元;举办民俗文化活动5场(次),引导39户村民在景区及沿街商铺开设书画作品、特色饮食、农特产品展销店铺,30户村民在古镇集市摆设摊位销售农特产品,30多名村民从事保安保洁等后勤服务工作,百余户村民参与网络直播带货实现销售收入100多万元,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5万元。

柳咀村俯瞰

上肖镇翟池村 :深挖“农”资源 做足“旅”文章

近年来,镇原县上肖镇翟池村按照“景区带动型”发展思路,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盛夏时节的翟池风景区,游客众多。有的人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上划船嬉戏,有的人在绿树成荫的池畔散步赏景,还有的人在池边露营品尝美食……一派热闹景象。

翟池风景区游客众多。

“翟池风景区自然环境优美,我们在这里建成了游船区、烧烤区、休闲区等六大区域,完成投资3000余万元。”甘肃西部之窗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王艺博说。为推动翟池风景区发展旅游,公司继续追加投资,带动周边110余人就近务工,并助力当地农特产品销售,增加群众收入。

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上肖镇以“引领上肖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彰显上肖地域特色的新阵地、展现上肖和美形象的新名片”为定位,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面实施翟池风景区提质扩容项目,致力于打造集生态观光、康养休闲、游玩娱乐于一体的样板景区。

借助翟池风景区的“流量密码”,上肖镇翟池村将农特产品搬进景区,让游客在游玩之余能够品尝到当地特色美食。在翟池风景区民俗展销中心,线上线下同步销售本地的苹果、桃子、小杂粮、精面粉等农特产品及香包、刺绣等民俗产品。目前,该中心拥有电商直播和民俗产品展销、书画交流等展位12间。

“随着翟池风景区的提质改造,进一步解决了我们村的劳动力就业问题。去年以来,全村有60多人在景区务工,平均月收入3000元。”上肖镇翟池村党总支书记郭锦涛说。依托景区的带动,镇、村在景区合办了农事体验区,打造了采摘园、刺绣香包、石磨辣椒、手工面等庭院经济产业,进一步增加了群众收入。

为了拓宽农特产品销路,翟池村还大力发展网络直播带货,增强农特产品的知名度。同时,争取东西部协作资金240万元,用于发展农业产业,并每年向村级集体经济分红7.2万元。

翟池风景区民俗展销中心,主播向网友推介本地土蜂蜜。

如今,借着翟池的好风光,越来越多的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吃上了“旅游饭”。自景区运营以来,翟池村有110多户群众在景区展销面粉、杂粮、果蔬、手工制品等,有20多户群众展销香包、剪纸、刺绣、书画等产品,带动群众增收200多万元

编辑:吴树权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