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在城东塬村青少年研学基地玩耍。
庆阳网讯(庆阳融媒记者 路世玲)因位于环县县城以东,“塬”地众多故而得名城东塬,距离县城3公里,被誉为环县的后花“塬”。26.9平方公里大塬、309.63亩耕地滋养着391户群众;“一主四辅”15.5公里村组道路,绘出最美的经纬线;全村250万元集体资金通过入股投资、参股经营等,年稳定收益25万元……
以“弘扬传统文化、打造田园景致、发展农村经济”为宗旨,城东塬村积极发展复合型农文旅融合发展特色村,截至目前,集团体研学、乡村旅游、生态康养、休闲运动、农事体验、产业培育的乡村全域农文旅格局已然形成。
以文塑旅 厚植乡土情怀
环县,是一块红色沃土。
从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环县,到1936年红军决胜山城堡,结束长征;从红军西征解放环县,到陕甘宁省委省政府迁驻环县……红色基因始终熏陶、感化着环县人民。
走进城东塬村青少年研学基地,红星闪耀廊道、“重走长征路”等红色文化元素醒目又推陈出新。“将游乐场与红色元素相融合,孩子们在玩耍的同时接受红色文化熏陶,让红色基因在下一代记忆中传承下去。”环城镇党委委员、副镇长陈百卓说。
1935年9月,红军先锋红四团向天险发起冲锋。由于峡口太窄,兵力无法展开,从下午攻到半夜,一个外号叫“云贵川”的苗族战士毛遂自荐,第一个攀上绝壁,把突击队员悄悄带到敌人后背……拂晓,红色的战旗插上腊子口,北上的通道打开了。
……
激战腊子口、飞夺泸定桥……看着每一个游乐项目上展示的红色小故事,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英烈抛洒热血的年代,感受到了隆隆的炮火、嗅到了战场的烟尘......
除了突出红色元素外,研学基地内还建有小桥流水人家、水上乐园、沙滩寻宝等娱乐设施,多方面满足市民日常休闲娱乐需求,成为村里一道独特风景线。
正是盛夏,基地里格外热闹,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到处都是欢声笑语。“希望孩子在这里汲取精神力量,在玩中学、学中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家长张晓明说。
城东塬村乡村非遗文化体验基地。
承载历史,感受非遗文化。走进城东塬村乡村非遗文化体验基地,农耕文化体验区、振兴快车体验区,以“实物+实践/模拟体验+图文说明”的形式,向人们展示了环县不同时期的农耕器具、交通工具的演化发展。
以钩沉记忆、艰苦创业、改革开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为主题的5口窑洞,高度还原每个历史阶段的乡愁记忆。“记忆里的灶台、土炕、炕桌、风箱等老物件,就是我们环县农村的真实生活写照,特别亲切。”游客李军说。
游客参观农耕文化体验区。
“红色+”“+红色”,城东塬村以自己的方式,将红色文化和历史文化融入乡村发展的轨道,并正在探寻更加生动的表现形式,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沉浸式体验。
以农兴旅鼓起村民钱袋
慕克德夫妻养殖藏香猪、蜜蜂,经营7亩水果采摘园;贾婷荣酿造黄酒13载,线上线下销售忙;陈玲玲自立门户烹饪酸辣粉,食客寻香而来;慕永刚家的老庄基地华丽变身,住宿餐饮一应俱全……
在城东塬村,“一户一品、自主经营、人人参与、户户直播、抱团发展”的农文旅融合发展实践已然从纸上规划走进了现实。
走进慕克德家的水果采摘园,满眼绿意盎然,杏子、桃、李子、葡萄等水果或饱满圆润、或鲜嫩欲滴、或味美多汁,尽享夏日阳光,努力吸收养分,酝酿着属于他们的时节精彩。
慕克德直播销售自家的农特产品。
“在镇上、村上的大力推介下,我的采摘园有了流量,钱袋也鼓了。”慕克德告诉记者,除了采摘园,他还喂养了68只藏香猪,养殖了土蜜蜂。
为扩大销售,62岁的慕克德做起了网络直播。“空闲的时候,我就会直播,直播间人数最多的时候能达到2000人。”慕克德说。
贾婷荣2012年嫁到城东塬村,婆婆家因酿造黄酒,在当地小有名气。婚后,贾婷荣就跟着婆婆学习黄酒酿造技艺,如今,她不仅成了家里的黄酒酿造主力,还通过网络实现黄酒的云上销售,通过村上的快递驿站,让自己酿的黄酒走出城东塬、走出环县。
贾婷荣向网友介绍自家酿造的黄酒。
为发展特色养殖,城东塬村动员农户利用闲置土地,散养农村土鸡、农家猪、黑山羊、西门塔尔肉牛、肉用兔等,发展养殖大户5户以上,供游客观光游玩,增加群众养殖收益。
坚持以羊产业为主导,城东塬村积极培育“羊+瓜果菜药”产业,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全村年种植玉米1000亩、小麦860亩、大豆650亩、瓜菜100亩、地肤子300亩、柴胡200亩。建有千只湖羊养殖示范社1处,带动53户农户种草养羊,羊存栏1897只;规模养猪户4户,生猪存栏326头,牛存栏176头,鸡1615只。
游客品尝城东塬村的特色小吃。
“今年,我们还将扶持、动员群众制作传统陈醋、酱油、豆腐、豆芽菜等农产品,带动村上农产品深加工、趣味采摘、观光旅游、休闲康养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也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创业、就业的平台、激发内生动力。”城东塬村党支部书记只振兴说。
以享助旅 积聚乡村人气
今年,环城初级中学将劳动课开设到了田间地头。每逢劳动课,初一、二年级师生就会轮流拿上铁锹、水桶和锄头,前往城东塬村进行耕作。
环城初级中学租赁的这块土地,占地6亩,名为“共享菜园”。“共享菜园”是城东塬村推出的一项农事体验项目,通过认领一块菜园,认领人可自由选择品类,施肥、除草、浇灌,也可由村上代管,全部蔬菜产出都归认领人所有。
环城初级中学老师在“共享菜园”打理蔬菜。
“学生可以体验到从耕地、播种、除草到收获的完整种菜环节,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环城初级中学党支部副书记张汉伟说。
“七一”前一天,张汉伟带领40名党员教师,再次来到共享菜园,补植蔬菜、浇地、除草,享受“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劳动生活。
城东塬村将土地出租给城市居民的方式,有效盘活了农村闲置资源,又能够通过“农旅融合+特色种植”,从打卡拍照到亲身体验,形成“农业为基础、旅游业为引擎、服务业为支撑”的三产融合生动局面。
“认领一块菜园,老人寻回耕作记忆,中年人释放工作压力,孩子体验自然教育。”陈百卓介绍,首批开放80块共享菜园,短短几天就被市民认领一空,这种新颖又时尚的农业经营模式也为城东塬村积聚了人气。
塬上民宿——东塬人家。
据了解,“共享菜园”建设是城东塬村深化乡村治理、打造宜居和美乡村的切入点。截至目前,城东塬村“一主四辅”15.5公里村组道路(一条柏油路、四条到户砂砾路)联通全村所有农户;改院、改墙、改暖、改厨、改厕、改圈,美丽庭院创建率达到40%以上;新修环州故城至城东塬村北庄组柏油路3.53公里,缩短村部和县城之间的距离。
如今的城东塬村交通便利,资源富集;金黄的麦子、沉甸甸的玉米、清甜的荞麦,装满了群众的粮袋子;现代化、标准化羊棚,富了群众,美了村庄;易地搬迁方便了群众,积聚了人气;村民庭院干净整洁,房前屋后花草芬芳;议事厅、创稳小院彰显着乡村治理的“新魅力”……有山有水、有形有魂、宜业宜居、各美其美的城东塬村正在绽放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光彩。
城东塬村居民点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