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柏林
王孝锡、胡廷珍、保至善等陇东早期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在短暂的人生历程中及早觉醒,举起革命的旗帜,传播革命真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揭开陇东民主革命的序幕,主要在于近代陇东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孕育了他们从事革命活动的动因,成长的苦难经历坚定了他们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决心,坐言起行的优秀品质造就了他们开展社会调查的有利条件。
近代陇东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孕育了王孝锡等陇东早期共产党人革命的理想信念
近代陇东和全国一样,一直是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最尖锐的地区之一。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哥老会”开始从长江中下游地区、南北各省向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等地蔓延。到光绪、宣统年间,陕甘地区“哥老会”众多。辛亥革命爆发后,陕甘两省也积极响应,共同进行反清斗争。当时甘肃财政困难,民生困苦,迫使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系列由“哥老会”领导发动的反清斗争。尤其是1911年后季,陕西革命军西上,宁州“哥老会”“管事”彭四海,聚众于湘乐莲花池起义,响应辛亥革命。1920年初,甘肃省旅京学生王自治、张明道有感于五四运动后出现的社会改良、文化传播新潮澎湃等进步现象,开始关注甘肃“暮气沉沉,政治腐败”的现实,发起成立了“新陇杂志社”,创办了《新陇》杂志。随着《新陇》等进步刊物的传入,陇东不少青年学生接触到了新知识、新观念,引起了他们对黑暗落后社会现状的关注与思考,和对腐朽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的抵制与斗争。1920年5月18日,平凉地方当局为驻军营长魏宝山举行追悼大会,要求省立二中(平凉中学)师生参会致哀。二中校长张廷选认为此“系地方特别纪念”,亲自率领全体学生前往参加。他事先“谆谆面训”,要求“秩序整齐”,这种讨好当局不惜停课的行为,引起广大师生不满。宁县籍学生王孝锡首先出场,表示反对,这一举动受到其他同学的响应和支持,使追悼大会成了声讨大会。校长恼羞成怒,“深感痛恨”,当日即以“唆乱秩序”为名,开除王孝锡学籍,并给另外两名学生各记大过,“以付定章而肃校规”。在处理这一事件过程中,平凉二中一面持牌公示,一面呈报省教育厅备案。王孝锡被迫离校,徒步千里考入兰州国语补习所学习。受“五四”精神的鼓舞,宁县有志青年纷纷赴平凉、三原、西安报考中学,走上求学之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领导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此时,陇东籍在外地求学的部分青年学生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走上革命道路。这些自发的农民及学生运动,唤起了陇东人民的觉醒,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反抗意识。
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南北割据。陇东和全国各地一样深受其害,广大农村中的经济结构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随着民国的建立,一些新的思想观念潜移默化地渗入乡村社会。平等、民权、共和等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开始传播。1919年,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神州大地蓬勃兴起,新文化运动的激流猛烈地冲击着王孝锡这位热血青年的心扉。1922年,王孝锡从兰州国语讲习所返回平凉二中上学期间,通过阅读进步书刊和参加宣传活动,特别是接受苏联十月革命及中国五四运动的思想,使王孝锡受到了崭新的思想启蒙教育。震撼全国的五四运动,使王孝锡进一步认清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和北洋军阀政府的无能,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在他的心头燃起了民族解放的希望。这为王孝锡之后成为陕甘革命播火者作了最初的铺垫,奠定了革命的理想信念。
由于近代陇东灾难深重的社会状况以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运动,使得救亡图存、寻求中国出路成为近代中国社会最需要解决的历史任务,它推动仁人志士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迫切地去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探讨改革社会的道路。
成长的苦难经历坚定了陇东早期共产党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决心
陇东早期共产党人大都是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背景下出生成长的。如王自治生于1888年、保至善生于1893年、贺凤梧生于1895年、胡廷珍生于1902年、王孝锡生于1903年……他们耳闻目睹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对中国的压迫和剥削,亲历了城市和乡村社会经济的凋敝和日益没落。这些来自农村的有志青年,如王孝锡、胡廷珍、保至善、王自治、贺凤梧等,家境比较贫穷,大多从事过劳动,知道稼穑之苦,他们从小同情劳苦大众,深知民间疾苦。1915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陇东各地大旱,甘肃督军张广建严令各地切实推行新税制,五花八门的苛捐杂税逼得多数人家夜无隔宿之米,十室九空,饿殍遍野。当年7月22日,宁县东、南、北区五千多农民扛着农具赶赴县城,喊着“反对新税,归交农具”的口号,包围了县城,围城三天,逼迫当局撤销了县知事邓毓帧。这次交农事件虽然最终以失败收场,很多带头人被残酷杀害,但却在年仅12岁的王孝锡心中埋下了对统治阶级的强烈愤慨。在平凉上学期间,王孝锡对封建统治者的丑恶行为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人生有了更进一步的感悟,他曾在一次同学集会上慷慨陈词:“一个没有知识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要想救国救民,卫国安邦,首先就得用知识武装自己。要寻求真理才能谋求解放,要点燃自己,才能照亮别人。我要用知识来拯救民族危亡,造福穷苦大众。”
这一系列的苦难经历,使他们对社会产生了万分的憎恨,在他们心中埋下了反抗的种子,决心研究制定改造社会的办法,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探索一条救国救民之路。
坐言起行的优秀品质造就了他们开展社会调查的有利条件
陇东早期共产党人均受过良好的教育,满怀着为改造国家、改造社会而奋发图强的豪情壮志。他们从西北乃至北京等地大学毕业后,更多的是在考虑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大事,寻求一条挽救祖国危亡、解除人民痛苦的途径。1920年,在北京上学的陇东(新正县)籍学生王自治、贺凤梧等人倡议创办“新陇杂志社”和《新陇》杂志,并在兰州、平凉、天水、凉州(武威)、酒泉、西宁、宁夏等地及各处师范学校设有代办处,负责通联和发行工作。这些新团体、新刊物为大力宣传新思想,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当时在西北大学上学的王孝锡,利用暑假回乡的机会,与任鼎昌、王彦圣、王之经等同学一起,成立了甘肃省第一个青年社,发展社员30多名,组织他们上街宣传新思想、新观念,为宁县以后的革命斗争播下了火种。 返校后,他又在西北大学发起组织“旅陕青年会”,吸收进步学生参加,号召大家积极宣传进步思想,辐射扩大革命影响,并起草发表了《告陇东十七县父老兄弟书》,以现实事例启迪民众觉悟,鼓励他们与封建势力作斗争。党的八七会议以后,王孝锡根据党的指示精神,创建了甘肃最早的农村党组织——中共邠宁支部,直接领导了“逐杨驱索”斗争,同时他还以行医为掩护,深入陕甘交界处的10多个县的农村进行调查,分析当地农村各阶级的经济状况、政治地位以及对待革命的态度。在写给上级的一份报告中,他认为地主不劳而获,其经济势力有时可以支配政治,与绅士互相勾结,压迫贫农,是革命的对象;自耕农可以自给自足,只努力发展个人经济,很少注意社会问题,但其反革命心理也没有地主强烈;半耕农土地很少,一半粮食靠租种地主的土地解决,受其剥削,常常趋于破产,沦为佃户。因为受地主剥削最深,所以半耕农最具有革命本质,是革命的主要力量。依据这些分析,王孝锡开始探索农村武装斗争的路子。参与组织了震惊陕西的旬邑起义,举起了党的武装斗争的旗帜。这些都是他们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决心的写照。同时,他们坐言起行,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己任,前赴后继,浴血播火,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革命活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尽管这些活动的时间比较短暂,但其影响深远。它打破了陇东长期沉寂的局面,向广大人民群众传播了革命真理,为革命的再起和发展做了很好的舆论准备;它以群众斗争和农民暴动的形式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使穷乡僻壤的劳苦大众看到了自身求解放的道路,为后来建立革命武装和以武装夺取政权作了有益的尝试,它在斗争中宣传教育和培养了一批青年力量,在富于反抗精神的陇东民众中播下了革命火种,从而为陇东革命政权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这些陇东早期共产党人的革命活动就此揭开了陇东民主革命的序幕。
(作者系宁县委党史办原主任、王孝锡烈士纪念馆原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