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舒
翻开《深圳的我们》,不禁心生疑惑: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读本小说还能娱乐,谁还有时间读散文这种无用的文字?心里这么想着,眼睛却没有从文字上抽离,手还在不自觉地翻页,文字透出的美感一直牵引着我,读完第一篇时,心中对散文的偏见和傲慢烟消云散,几乎是在三天时间内我就读完了整本书。
“加班”“工资”这是无数人的生活,习以为常了,没觉得有什么可以进入笔下,作者却说,“她们经过我时,像一个擦肩而过的回忆”,这种触动记录下来却能引发加班者的共鸣。城中村的补鞋师傅,市场里编织毛线的妇女……这些市井巷陌的小人物都津津有味地活在散文里,他们或在为生活奔波操劳,或身处底层依旧坚持梦想,他们还有令人温暖的互动片刻,路人给你温暖的微笑,闲适的女人和狗狗幸福的背影……一切都如此触动心弦。
这些市井巷陌里的小人物、小事情,每天都在上演,犹如浩瀚宇宙中的微尘,最容易被我们忽略,作者却能以敏锐的笔触记录下来,留下的是一个时代的印记,记录的是你我他的生活片段,在这里极易找到共鸣。
好的文字,自带美感和温度,读起来让人回味。这种温度和美感来自哪里呢?我细细品味,好像发现了一点门道,“风在小店的门口就停住了脚步,风敞开了事物的一切,被阳光打扫得健康而干净。”“阳光的凌晨,月亮还在一棵高高的树上挂着。”“寂寞成为茶杯里不出声的热气,一缕缕当成卷絮的山茶花。”“仿佛尘世里,每个人的孤独在万物的大地上奔跑着,谁也打探不了孤独的去向。”有所发现了吗?不管是山和石头、风、月亮,还是家禽,抑或孤独、寂寞等情绪,在作者的笔触下,都有了灵性、有了生命。万物有灵,不仅有美感,还让一切都变得鲜活起来,变得有意思、有意境,似一杯回甘悠长的香茶,值得细细品位。
再品读下面的美句,“月光的度数高过你的眼睛,也构成了心照不宣的草木、溪流、山花。”月光、眼睛、草木、溪流、山花原本互不相干,作者用“月光的度数”和“眼睛的度数”把它们联系起来,又用“心照不宣”把它们人格化,于是,一种新奇的句子结构出现了,新奇和美感都奔涌而至。“我握紧了这枚从高空抛落的硬币,仿佛握住了一枚温暖。”握住一枚温暖,这种“动词+感觉”的句式结构很特别,制造了一种出乎意料的新奇又在情理之中的表达效果。美感怎么营造出来呢?万物有灵、联想、类比、词性活用,这只是表面,背后需要锤炼的却是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最重要的其实是生命的温度。
我感觉长篇散文是一种不太容易驾驭的文体,通过观察的生活片段写出深度更不容易。作者却很好地把握了这两者,既有细致的生活观察,又有深刻的洞察。作者对出租屋里打工人的生活细节把握可谓细腻,蚊子多,打工者“用毛毯裹住自己”“浑身湿透”,凉风把门吹得“咯吱咯吱响”“顿时有了几丝凉意”,一幅打工者生活的画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
作者却没有止步于对生活细节的观察,而是通过深刻的洞察,几笔就勾画出这些容易忽略的小人物——打工者对深圳这个大都市的意义:“从这些层层叠叠的出租屋,你能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底层生活的气流在游动,让你觉得他们对于城市的热爱和忠诚,是这个城市不可忽略的力量。没有他们,就不会有这里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