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宁县
“新农人”变“兴农人” “头雁引领”推进乡村振兴
近年来,正宁县通过拓宽引才渠道、优化培养机制、强化激励保障等举措,打造了一支政治过硬、能力突出、群众认可的乡村振兴生力军,探索出各具特色的村级后备干部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三嘉乡创新实施“雁归计划”,重点面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退役军人、大学毕业生等六类群体广纳贤才。通过“三推一考”(群众推荐、党员推荐、个人自荐+组织考察)机制,新选聘6名村干部。为确保人选质量,乡党委制定“双好双强”选聘标准,建立“十不选”“五不宜”负面清单,并创新设立职业经理人岗位,推动7名优秀村干部兼任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实现“能人治村”与“产业兴村”双赢。在激励机制上,构建“基本报酬+绩效薪酬+集体经济收益分红”薪酬体系,对表现突出者优先推荐参加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目前,全乡已培育苹果、药材等特色产业合作社3个,带动村集体年均增收20余万元。
永和镇紧盯“选、育、用”关键环节,实施村级后备干部“强基育苗”行动,今年调整储备后备干部43人,其中35岁以下占比28%,大专以上学历占比56%,实现“一村至少储备3人”目标。聚焦精准选才,组织9个村召开党员群众代表大会,按照“政治素质硬、带富能力强、群众口碑好”的标准初步推选54人,联合县纪委、公安等部门核查负面清单,淘汰不符合条件人选。针对产业薄弱村需求,设置“矛盾调解岗”“产业领办岗”等特色岗位14个,定向匹配后备干部。聚焦实战提能,10名班子成员与后备干部“1对4”结对,每月开展“田间课堂”两次,安排离任村党支部书记、致富带头人“手把手”帮带,组织参与征地拆迁、防汛救灾、直播助农等重点工作。实行“月调度、季亮绩”考核机制,对推进不力的实行退出机制。聚焦严管厚爱,实行“红黄榜”量化考核(理论学习30%+实战实绩40%+群众评价30%),表现突出的8人进入村“两委”跟岗锻炼。
榆林子镇严把“入口关、素质关、管理关”,储备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24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2人。从现任村“两委”班子和乡贤能人、致富带头人中择优推选后备人选,按照“村推荐、镇考察、县备案”流程建立人才库。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实施“N+1”结对帮扶机制(包村领导、驻村队员、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共同指导1名后备人选),提升基层党建、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工作能力。建立“一人一档”培养手册,实行“月考核、年评议”机制,对表现优异者重点培养,对不合格者及时调整,确保人才资源高效利用。
合水县
抢抓复种“黄金期” 科技赋能增效益
当前正值复种关键时期,合水县立足农业资源禀赋与产业发展实际,按照“抓点示范、全域推进”总体思路,紧抓土壤墒情适宜的有利时机,推广复种粮、油、薯等多元化农作物,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连日来,在合水县肖咀镇的田间地头,玉米覆膜播种一体机来回穿梭,农户们紧跟其后忙着压土、补种,一派繁忙景象。
合水县继英农机专业合作社将承包种植的50亩小麦收割后,抢抓近期良好墒情,及时复种甜玉米,预计10月份就可以上市销售。“小麦收割以后,为了增加土地收益,经过多方考察,我们选择种植甜玉米,比种植大田玉米每亩能多收入500元左右。”合水县继英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继英说。
肖咀镇为最大限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粮食产量,积极组织镇、村干部深入各村组,引导群众对已收割的麦田、油菜田进行复种。并协调农机资源,从选种、播种到田间管理,为农户提供专业的种植建议,解决群众实际难题,确保群众抢时抢墒播种。
为进一步做好全县马铃薯、谷子复种,合水县农技中心按照“以秋补夏、小秋补大秋、复种补全年”的工作思路,为35户复种新品种谷子的农户发放优质种子120公斤、化肥1.2吨。为西华池、板桥、店子、太莪等4个乡镇的群众发放优质马铃薯籽种110吨、化肥32吨,覆盖复种面积1000余亩。
今年,合水县深入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持续抓好百万亩复种增粮增效工程,根据县域地理条件和气候特点,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在肖咀、段家集、西华池等乡镇塬区复种以糜子、马铃薯、大豆、谷子和荏为主,山川区以复种甜玉米、饲草为主;在板桥、老城、固城等乡镇及沿河川区复种蔬菜;在店子、太莪、蒿咀铺等乡镇以复种马铃薯为主,切实提升土地产能和效益。
“为了确保复种工作顺利推进,我们提前做好种子调运、采购及农资储备工作,及时掌握气象信息,做到‘即收即种、抢时抓早、抢墒播种’。同时,将持续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控、全程机械化等技术应用,开展‘一喷多促’,聚力提单产增总产。”合水县农技中心副主任朱天龙说。
据悉,合水县今年计划推广复种甜玉米、杂粮、马铃薯、荏、蔬菜、饲草共6.48万亩,其中,冬小麦和冬油菜复种4.5万亩,马铃薯复种1.98万亩。
湘乐镇
织密果园“安全网” 守护群众“致富果”
连日来,宁县湘乐镇果农抢抓农时,积极开展疏果、套袋、铺设防雹网等果园管护工作,田间地头一派繁忙,奏响了夏季果园管护“进行曲”。
在湘乐镇北仓村村民杨全子家的果园里,青翠的幼果缀满枝头,十余名工人正熟练地为苹果套袋。“10亩果园,20多万个袋子,十几个人已经忙活了近半个月,已经接近尾声了。”杨全子介绍,给苹果套袋不仅能有效阻隔病虫害、降低农药残留,还能减少风雨冰雹对果实的损伤,提升苹果品质。
北仓村村民为苹果套袋。 庆阳融媒记者 刘易萌 摄
不远处,苹果种植大户杨海龙的35亩矮化密植果园里,工人们加紧焊接支架,铺设防雹网。“今年果园挂果量不错,但极端天气多,防雹网就是果园的保险网。”杨海龙说。
近年来,湘乐镇坚持“突出质量、规模栽植、栽管并重、提高效益”的发展思路,引导群众“建园上规模,管理出效益”,通过推广高接换优、老园改造、防雹设施等措施,推动苹果产业转型升级。今年全镇新增高接换优果园44亩,重茬建园444亩,铺设防雹网143亩,果园面积达到8000亩,预计产量超1万吨,苹果产业已成为全镇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支柱产业之一。
“咩咩”声里的丰收曲
“咩咩……”此起彼伏的羊叫声中,养殖户姚志汉轻拍着车上的羊只笑着说:“这些羊养得壮实,交售时还真有点舍不得!”
工作人员笑着招呼:“上秤上秤,下一户准备!”
……
清晨的环县木钵镇殷家桥育肥场,群众开着满载羊只的三轮车、农用车、皮卡车排成长队,称重、登记、开单一气呵成,处处洋溢着村民借助羊业过上“洋洋得意”好日子的喜悦。
在殷家桥育肥场的交售区,一只体型健硕的湖公羊被赶上地磅,工作人员慕琦琦准确地记录着每一只羊的重量。“按照殷家桥育肥场收购价格,湖公羊收购价为每斤15元,超过40斤的部分每斤多加6元。”慕琦琦说。
在验羊区,专业技术人员手持工具,从羊只的口腔、皮毛、四肢等部位入手检查,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羊只健康是育肥的基础,也是保障羊肉品质的关键,我们以严格的标准把控羊的‘健康关’,确保进入育肥场的每一只羊都品质优良。”验羊员王礼成说。
好羊卖好价,致富有奔头。近年来,环县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通过政策引导、科技赋能、产业升级,从品种选育、饲料供应、疫病防控,到养殖技术指导、产品加工销售,都有专业的团队和规范的流程,构建起了全产业链体系,不断推动羊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今天我交售了18只羊,殷家桥育肥场的高价收购政策让我们心里特别踏实,再也不用担心羊只的交售问题了,现在养羊省心又赚钱。”木钵镇韩洼子村村民韩玉山说。
“我们与养殖户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建立了长期稳定、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环县羊羔肉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沈涛介绍,从养殖户的精心饲养,到育肥场的规范收购,再到后续的加工销售,每一个环节都紧密衔接、环环相扣。科学合理的收购不仅能保障养殖户的收益,也有助于育肥场获得优质羊源,极大地调动养殖户的积极性,为当地羊产业健康发展注入新活力。
据了解,全县自今年交售工作开展以来,全年计划羊只饲养量为400万只,出栏量220万只。“今年以来,环县出台屠宰加工、育肥交售、纯繁选育等相关扶持政策,广泛宣传稳栏扩群、交售屠宰等奖补政策,积极引导养殖场(户)留足后备母羊,适度补栏、出栏,这不仅转变了养殖户的养殖观念,也为育肥场带来了优质的羊源,实现了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环县畜牧局局长杨双喜说。
镇原县
深化帮扶聚合力 精准施策促发展
今年以来,镇原县持续深化东西部协作、中央定点帮扶和驻村帮扶工作,聚焦产业发展、劳务协作、消费助农等重点领域,汇聚多方力量,推动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通过精准施策、资源整合,镇原县在帮扶协作中不断激发内生动力,助力群众增收致富。
镇原县在与天津市静海区的东西部协作中,围绕“特色产业提升、产业集群打造、消费帮扶助农增收、劳务协作提质”四项行动,落实静海区财政援助资金5020万元,实施帮扶项目20个,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在就业帮扶方面,镇原县举办2025年“春风行动”暨东西部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渠道发布岗位信息2475个,达成就业意向205人,有效拓宽了群众就业渠道。同时,持续推动消费帮扶,今年以来,已帮助销售镇原特色农产品0.72亿元,让优质农特产品走出大山。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作为镇原县的定点帮扶单位,持续加大帮扶力度,2025年投入帮扶资金300万元,聚焦产业发展、人才帮扶、教育医疗等关键领域,组织实施帮扶项目19个,目前已开工建设13个。此外,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轮换挂职期满干部2名,确保帮扶工作接续推进,为镇原县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在驻村帮扶方面,镇原县坚持“队伍不撤、力量不减”原则,调整优化驻村帮扶干部34名,召开驻村总队长会议3次,开展专项督查1次,确保帮扶工作落到实处。各帮扶单位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累计帮办实事224件,落实帮扶资金273.3万元,有效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庆城县
特色产业激活发展“新密码”
近年来,庆城县锚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深耕特色产业沃土,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精准布局,铺就了一条产业强、百姓富、乡村美的振兴之路。
走进庆城县高楼镇杨塬村,连片的香菇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棚内菌棒整齐排列,饱满的香菇如繁星般点缀其间,鲜嫩欲滴。“这是我们试种成功的‘808’新品种,肉厚腿短、菇形圆正,不仅口感好、产量高,还特别适合本地气候,一上市就成了‘香饽饽’。”庆城县宁军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彦龙说。
香菇产业的红火,让周边村民尝到了甜头。“我在合作社当长期工,主要装袋、采菇,一年能挣4万多元,在家门口就业,挣钱顾家两不误。”务工村民张祥洲说。
杨塬村依托该合作社,创新“支部+党员+能人+社员”联动机制,既让合作社壮大了规模,又让村民鼓起了“钱袋子”,还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形成了“三方共赢”的良性循环。
而在庆城县驿马镇,鸵鸟养殖正成为农户增收的“新赛道”。
从最初试养10只鸵鸟,到如今带动30户农户抱团发展,庆城县红发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苏宏甫和弟弟用实干闯出了一片天。“现在合作社年收益能有四五十万元,更开心的是,越来越多的乡亲跟着我们一起干。”苏宏甫说。
合作社不仅为农户提供优质鸵鸟苗,还派技术员上门指导养殖,成鸟统一回收,彻底打消了农户的后顾之忧。“我养了10只鸵鸟,一年能赚十多万元。”驿马镇儒林村村民常小红算起收入账,高兴地说。
如今,从香菇大棚里的“鲜香”,到鸵鸟养殖场里的“活力”,庆城县通过政策扶持、能人带动,让特色产业扎根乡村大地,既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动力源”,一幅产业兴、百姓乐的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肖金设施蔬菜基地俯瞰
工人在采摘辣椒
连日来,在位于西峰区肖金镇小寨、芮岭等村的肖金设施蔬菜基地,大棚辣椒长势喜人,村民们忙着采摘、拉运辣椒。这些辣椒运到肖金辣椒集散中心分拣、包装后,将销往附近市场及陕西、广东、四川等地。今年肖金镇采取分散种植、集中销售的模式规模发展辣椒产业,共建成设施辣椒种植基地10个、钢架棚1460个,设施辣椒和露地辣椒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以上,并配套建设辣椒集散交易中心、冷链仓储服务点等设施,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市场信息等一站式服务。预计每棚产量8000斤以上,棚均收入7000元以上,吸纳2000多人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