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成立后,总指挥部根据陕西省委的预定方针,立即南下,向渭北地区运动。准备进入三原、富平地区开展武装斗争,执行创建革命根据地的任务。1932年2月15日,陕甘游击队在职田镇阳坡头伏击来犯之敌大获全胜。随后,游击队沿马栏河进入旬邑与淳化交界的土桥塬一线,击溃照金民团,最后转战同官(今铜川)、宜君、中部(今黄陵)地区,3月中旬回师陇东。
当时,国民党陕甘两省军阀为争夺地盘展开激烈的混战,甘军暂编十三师师长陈珪璋在兰州被杀后,其陇东的残部变本加厉地向各地索粮派款,仅驻扎在正宁的残部百余人,就向四乡百姓索要款项达10万余元。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正宁南塬一带的农民组织起了多支“民团”抗粮抗捐。国民党正宁县政府在多次催粮无果后,扬言要“血洗南塬”。看到陇东出现高涨的革命形势,谢子长遂改变原定出击旬邑的计划,决定就地发动和组织群众攻打正宁山河城,开辟革命根据地。
山河镇是国民党正宁县政府所在地,驻有陈珪璋部警卫团一个排,公安局所属警察三个班,包括县政府公务人员共计不足百人。此处,还有暂编十三师一个骑兵营,由谢牛率领驻距山河镇40多公里的早胜镇,十三师警卫团团副刘明发带两个排驻守宁县平子镇。3月19日夜,陕甘游击队同张彦升、杜兴邦率领的寺村塬一带农民“民团”及群众分兵两路向山河城进攻,但因向导迷路,错失战机,内应被捕,第一次攻打山河城战斗失利。当晚,陕甘游击队撤退到正宁县西坡四疙瘩村,在这里召开队委会,制订了下一步行动计划。会议作出五项决定:①开赴南塬一带开展游击战争,打击土豪劣绅的破坏;②将自发组织的农民“民团”改编为赤卫军,以配合红军的武装斗争;③立即实现陕甘游击队的纲领;④发动和组织群众,准备再次攻打山河城,拔除敌人的据点;⑤成立革命委员会,创建陕甘边红色政权,开辟革命根据地。
3月20日,陕甘游击队移驻正宁寺村塬,分驻寺村塬的新庄子、西城、碾庄子等村。寺村塬又叫南塬,是正宁南部一条比较大的塬,由湫头塬、五顷塬等小塬组成,南接旬邑,东靠子午岭大梢山。陕甘游击队移驻寺村塬后,在苟仁村寺院召开会议,宣布将原来的民团改编为赤卫军,杜兴邦任总指挥,巩世信、张进选任副总指挥,随后又成立了农民联合会、少先队等组织。同时,陕甘游击队积极发动群众,立即投入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各项活动。谢子长、高岗、杨重远等和其他队员一起走村串户、张贴标语、访贫问苦,宣传红军的主张,向群众宣讲建立苏维埃政权的重大意义。
1932年3月22日,在陕甘游击队总指挥部主持下,东至五顷塬,西至永和塬,北至四郎河川,南至正宁县与旬邑交界地以内72个村镇的赤卫队、农会代表和游击队指战员共1000余人,在寺村塬新庄子集会,选举成立了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又称寺村塬革命委员会)。委员会由15人组成,农民委员10人、游击队委员5人;李杰夫任主席,张静元、唐贵荣任副主席。委员会下设土地、肃反、财政、粮食4个委员会。各村也分别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大村由5名委员组成,小村由3名委员组成,陕甘边区第一个红色政权由此诞生。
寺村塬革命根据地和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的成立,是党在陕甘边区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和工农民主政权。尽管这个革命政权存在的时间短暂,但却是党在陕甘边区建立革命根据地和红色政权的一次重要尝试,它传播了革命思想,给人民带来了希望,对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和革命政权的建立产生了深远影响,提供了宝贵经验,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正宁寺村塬革命委员会成立后,按照中共陕西省委的指示,把领导农民开展土地革命斗争作为主要任务,发动和组织群众打土豪、分田地,没收地主的粮食、牛羊及其他财产,镇压恶霸豪绅。游击队组织领导群众先后没收了西城村豪绅刘喜坤、于家庄豪绅赵元亨、琴宅豪绅赵秉义的土地、粮食和牲畜,分配给当地贫苦农民。游击队骑兵队还到正宁永和、彬县的永乐、北极和旬邑县的底庙等村镇抓捕土豪劣绅。陕甘游击队对豪绅区别对待。对一般豪绅讨保释放,对少数罪大恶极的严加惩办。3月底,游击队在苟仁村寺院召开了有上千人参加的群众大会,公审并处决了民愤极大的豪绅赵元享和恶霸龚德功。长期受压迫的穷苦农民欢天喜地,拍手称快,用当地的地方小调唱道:“中华民国二十年,红军起首三嘉塬。谢子长、刘志丹,领导穷人把身翻。东靠黄河西靠山,锦章、细咀子扎营盘。枪声一响震四方,好像猛虎追恶狼。打土豪,分田产,打开仓,把粮散。车子推,口袋掂,家家户户吃白面。都是红军来得好,世道翻了个底朝天。”
4月1日,陕甘游击队在当地赤卫军和群众配合下再次攻打山河城。他们采用“围城打援”的战术,将陈珪璋部增援的一个骑兵营击溃。由于缺乏攻城经验,加之山河城守敌凭借坚固的城防工事顽固对抗,红军连攻两日未克,第二次攻打山河城失利。2日,驻西峰镇的国民党军暂编十三师一个营赶来增援,红军给予援军以重创,歼敌200余人后,撤离战场,转回寺村塬休整。4月13日,游击队接到旬邑地下党组织报告,敌旬邑县城驻有陕军警卫团一个营部两个连及少数民团,防守不严。队党委决定奔袭旬邑县城。当日夜,谢子长率陕甘游击队从寺村塬出发,拂晓与敌接战,出敌不意,大获全胜,歼敌300余人,缴枪400余支、子弹1万余发。并处决了敌县长、警察局长、土豪劣绅数人。旬邑县城是陕甘游击队建队以来攻克的第一座县城,影响很大。一时红军声威大振,很快发展到近千人。在建队仅仅70天时间里,陕甘游击队依托寺村塬革命根据地,积极寻找敌人的薄弱环节,选择游击战争的战略方向,取得了一系列军事胜利,标志着党在陕甘边区的革命斗争已经从徘徊中迈出了开展武装斗争、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步,是开辟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开端。
[摘自《中国共产党庆阳历史》第一卷(1921—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