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张荣
1971年出生,庆阳市镇原县马渠镇赵渠村油房湾人,毕业于四川大学,现居成都。中国首批高级商务策划师、食品工程师、文化学者、微视导演、策展人。现任中德教育联盟(中)秘书长、EDP全国戈友总会执行会长、四川大学全球校友创业家青年联合会联席会长,2025年,当选成都市庆阳商会首任会长。
2010年创办成都指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7年创办华帝影视。文学作品有《油房湾》《常学智》等;影视作品有《薪泪说法》《阿巴尼》《传家宝》《夜战》等,其中《传家宝》荣获“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70部最佳环保微电影奖”,《夜战》荣获“亚洲微电影最佳影片奖”。2019年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启动“童星大典百部成语故事儿童微电影”项目。
从油房湾的古遗迹讲到南佐遗址的大宫殿,从周先祖教民稼穑的农耕史讲到秦汉烽烟的沧桑变迁,从战国秦长城的逶迤雄姿讲到中国算谷的数字脉搏……庆阳文化的千年脉络在张荣心中宛若一幅活态地图,每一处坐标都清晰标注着时间与故事,每一个字词都化作通达世界的“彩练”。
从土窑洞里走出来的张荣,把对家乡的热爱刻进了骨子里。如今,作为成都市庆阳商会会长、作家、影视制作人,他多重身份的“底色”,始终是那颗“反哺家乡”的赤子之心——他用文字记录乡愁,用商业链接资源,用传媒赋能文化,在“个人奋斗”与“家乡发展”之间,搭建起一座双向奔赴的精神与实践桥梁。
张荣推介庆阳小米
破茧成蝶
从土窑洞走出文化传媒创业路
“这是我小时候唯一的照片,10岁左右。”谈起小时候,“穷”贯穿了张荣的整个童年。1971年,张荣在镇原县马渠镇赵渠村油房湾的一孔土窑洞里出生。童年的张荣为了攒钱买铅笔和作业本,常常背着背篓,穿梭在山间,挖野菜、采药材。一身汗水一身疲惫地回家后,还要坚持在煤油灯下继续苦读。
1993年,从甘肃省化工技校毕业后,张荣被分配到原兰州维尼龙厂工作。轰鸣的机器声中,一个文学梦悄然萌芽。他召集几位志同道合的文艺青年,创办了人生第一份油印小报《青年人》,并写下“挥汗熔炉显风流”的创刊词。由于这次的举动,张荣有幸代表甘肃省参加了在兰州举办的“首届中国文化节全国电视文化知识大赛”,并成功晋级四强。也正是由于这次电视知识大赛,让张荣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张荣再次获得工厂推荐,前往四川大学继续深造。毕业后,他在商海中摸爬滚打,并一路成长为企业的营销高管。
在上世纪90年代消费品市场快速扩张的浪潮中,张荣乘浪而起,迅速成为业内知名的行销高手,凭借过人的营销能力为所在的企业拿下了多个大额订单,并成功打通出口之路,书写了一段商业传奇。
然而,昔日的荣耀并未让张荣停下前进的脚步。面对众多企业的高薪聘请,他毅然婉拒回到成都,选择了自己钟爱的“文化传媒”创业之路。
2010年6月,张荣创立的成都指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正式开业。创业初期,仅凭对传统文化的一腔热忱,难以支撑企业的发展。在公司运营的前三年,张荣不仅没有盈利,还耗尽了前期积攒的大部分资金,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辛,但他没有放弃。
经过8年的精心耕耘与不懈努力,成都指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一举发展为中国西部颇具影响力的综合性线下传媒机构,公司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西部商业地产杰出服务机构和楼宇经济杰出服务商,张荣随后在兰州、西安、重庆、上海、昆明、贵阳等地相继成立了分支机构,公司业绩也得到了质的飞跃,升级为指针国际传媒,从传统广告传媒思维逐步向“互联网+”思维、资本市场思维转型,成长为集大型活动策划、数字会议、影视制作于一体的科技型数字化文化传媒企业。2018年7月,指针国际传媒在天府股交中心成功敲锣,成为川藏地区首家举办挂牌仪式的文化传媒企业,此举,也为公司快速发展带来机遇。
依托指针国际传媒的项目基础,2017年,张荣又开辟了人生第二个赛道,开始进军影视传媒行业。有了前期的创业经验,华帝影视从开创之初就稳扎稳打,凭借团队专业、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创作出了一系列优秀的影视作品。《薪泪说法》《传家宝》《夜战》《阿巴尼》《信仰春天》等多部作品在全国各大影视创作大赛中屡获殊荣。截至目前,华帝影视已累计拍摄作品上千部,其中一部以疫情为题材的微电影作品更是摘得亚洲微电影最佳影片奖。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指针传媒”和“华帝影视”双双登陆中国新四板,并一举成为天府股交中心挂牌企业中最具活力的“金种子企业”。
指针国际传媒在天府股交中心成功挂牌后,积极拓展业务领域,2019年,张荣与德国图林根州巴德爱市、诺德豪森市、布兰肯堡市等建立合作,发起“中德儿童影视人才培养工程”《童星大典》项目,共同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同年,“童星大典百部成语故事儿童微电影”项目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正式启动,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搭建了新的平台。
发展事业的同时,张荣也没有忘记家乡的孩子们。他说:“我要给老家的孩子拍一部成语故事微电影,让山区的孩子也能在家门口过把‘演员瘾’。”这份热爱与回馈,为他的追梦之旅增添了一抹温暖而动人的色彩。
2025年7月1日至2日,张荣(左一)发起“全国戈友浪庆阳暨西部庆商南梁红色研学之旅”活动。
文脉躬行
在挖掘与守护中讲述庆阳故事
事业有成的张荣,始终怀着对家乡的深厚眷恋。他说:“每次回到家乡,发现能把赵渠村油房湾村史讲明白的人越来越少,地图上错标的‘油坊灌’三个字依然没有被更正。”
“随着城市的发展,村子可能会搬迁、消失,我想我有责任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告诉后人不能忘本。”张荣离家求学至今已30多年,这份紧迫感催生了《油房湾》的诞生。他查阅镇原县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两地县志资料百余部,遍访村中长者,考证战国秦长城遗址、北宋古堡等历史遗存,整理笔记10万余字。
十年积累化作铅字,2023年11月3日,《油房湾》首发。书中《寻根》《明史》《遗风》三个篇章,不仅讲述了长城脚下古村历史演变,还探寻梳理了“里山”张姓家族千年变迁,更将小山村置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化交融的大历史中,让“养儿防老”“耕读传家”等乡土智慧重焕光彩。《油房湾》的出版成为他系统梳理并向外界深度讲述庆阳历史文化故事的重要里程碑。从此,他发掘讲述庆阳故事的脚步一发不可收拾。
庆阳作为“甘肃唯一革命老区”和“陕甘宁边区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精神标识。当张荣再次将目光从“油房湾”投向“马渠镇”时,他敏锐地发现在这里被岁月尘埃掩盖的“红色富矿”。他迅速行动,短短两个月,就为马渠镇提出“挖掘红色遗址”“挖掘红色故事”“挖掘红色人物”,依托“红色+农文旅”来发展当地经济、带领农民致富的建议,并将马渠镇“陕甘宁边区镇原县政府旧址”“上塬畔党支部”“大庄塬、牡丹洼长征宿营地”“塔儿洼阻击战”以及“长征路线图”等10多处弥足珍贵的红色遗址整理成“马渠镇红色旅游地图”,在马渠镇政府的支持下,张荣还积极走访当地老党员和熟知红色故事的老人,细听他们讲述发生在这里的红色故事。张荣2024年还饱含敬意地创作了人物传记《常学智》,这部凝结心血的著作生动再现了老一辈“甘肃公安”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忠诚与智勇。
“书写不是目的,唤醒记忆才是。”2024年4月,张荣精心策划的“川企镇原行——杏花季红色文化体验之旅”活动在镇原县马渠、殷家城、三岔、平泉等地举行,特别是在赵渠村油房湾首次举行的“院坝演唱会”吸引了附近上百名乡邻的参与。他创作的村歌在田间地头唱响,印有油房湾四季风物和秦长城雄姿的文化挂历走进小村的家家户户,生动感人的“村史故事会”让尘封的往事鲜活起来。张荣成功地将“养在深闺”的油房湾文化、马渠文化、镇原文化、庆阳文化,转化为可参与、可体验、可带走的“活态文化IP”。“让读者因我的书向往庆阳,让游客因向往走进庆阳”,这个朴素的初心,正通过他持续不断的文化实践与文化输出,转化为驱动庆阳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强劲引擎。
“一个人再有本事,若不懂得回馈和反哺家乡,根基终究不稳,也不会走出很远。”张荣深知,油房湾、镇原县、庆阳市的红色文化与故事,就是这片土地最厚重的基因,不应只停留在故土的记忆里。他希望通过镜头,让更多人了解庆阳,走进庆阳,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如今,聚焦家乡红色历史的纪录片《红色马渠》已完成拍摄制作,深情再现了这片热土上的革命烽火。
在宣传非遗中,张荣不断地用镜头记录下庆阳皮影戏艺人在昏黄灯光下灵巧操纵,演绎千年传奇的专注身影;细致地捕捉到庆阳剪纸传承人用一把剪刀、一张纸,诉说民间智慧的动人画面……最近摄制的宣传片《天府庆商》,更是详细记录了庆阳人在四川成都的奋斗史、创业史、成功史和庆商精神,吸引了无数网友的关注和点赞,让庆阳的独特魅力走进大众视野,也为庆阳文化走向世界铺就了一条光影之路。
张荣表示,未来,他将带领团队倾力打造《少年王符》系列影视作品,深度挖掘庆阳深厚的历史名人资源,通过生动的光影叙事,让世界认识一个不仅有黄土高原、红色基因,更孕育了充满人文精神的庆阳。
张荣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开展助学活动
商会搭桥
构建“蓉庆”互推互学资源对接平台
今年5月16日,成都市庆阳商会成立大会在成都市隆重举行。首任会长张荣站在聚光灯下,他为商会精准定位,他说,商会不仅是实战商学院、创业加速器,更是资源整合平台、人脉互助枢纽、社会责任窗口、政企沟通桥梁。他深知,成都这座国际大都市,是推介庆阳、链接资源的绝佳平台。
7月1日至2日,董宇辉庆阳行之后,张荣利用自己的朋友圈,发起了“全国戈友浪庆阳暨西部庆商南梁红色研学之旅”活动,来自成都、兰州、银川、西安、武汉等市的40多位客商与庆阳籍在外企业家相聚庆阳。身为EDP全国戈友总会执行会长的张荣在接受采访时说:“希望通过活动来传承红色精神,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助力乡村振兴,增进乡情、凝聚共识,让全国庆商增强回报家乡的责任感,吸引更多有实力、有潜力的外地企业落地庆阳、创业庆阳。”
这些年,张荣不仅怀揣对家乡的反哺情怀,更践行着一份对社会的公益情结。多年来,他与四川大学的校友们一同资助着大凉山180名彝族女孩,直到完成初中学业。而针对部分特困学生,他们则一直资助到大学毕业。目前,他们已累计捐资超过400万元。
“独行快,众行远。一个人或许能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张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成都是国际化都市,汇聚了数万名有家乡情怀的庆阳人。他坚信,只要大家团结一心,就一定能让更多人知道庆阳、了解庆阳、走进庆阳。
位于成都市慧谷的成都市庆阳商会走廊,“农耕之源、岐黄故里、红色圣地、能化新都、中国算谷”——庆阳的“五张名片”格外醒目,用庆阳特色文化图片打造的文化长廊充满家乡味,吸引着每一位来到这里的异乡人。每天,张荣在精心打造的庆阳文化“微缩展厅”,化身家乡“首席推介官”,一遍又一遍将家乡的历史文化、发展故事讲述给到访者,让他们从这里感知庆阳的厚重底蕴与澎湃活力。
“只有当剪纸走出博物馆,成为年轻人手中的‘一杯茶’,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才能真正达到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去年,张荣带领成都企业家到庆阳考察,庆阳剪纸、香包、皮影等非遗产品吸引了他们,随后引入品牌设计,很快,有着千年历史的庆阳剪纸,跨越陇蜀山水,作为设计理念核心IP,“落户”位于成都市繁华地段的茶饮品牌“桃山茶雨”全球首家店。
“庆阳小米送给您,好吃的话,为我们推介推介。”在成都市庆阳商会的会客厅,张荣将一袋袋庆阳小米送给成都的企业家。他规划在成都建设“成都甘味中心”和“庆阳特色产品展销中心”,让庆阳苹果的脆甜、庆阳香包的奇巧、庆阳剪纸的灵秀,以及环县羊羔肉、镇原羊肉、黄花菜、小杂粮等陇东“甘味”珍品,通过成都这个西部消费中心和物流枢纽,香飘巴蜀,辐射全国,走向世界。
未来,成都市庆阳商会将借助网络产业,陆续成立直播产业分会、低空产业分会、农业产业分会、能源产业分会、文旅产业分会等,全方位宣传推广庆阳,并为家乡发展搭建桥梁。
“商会要成为强大的‘服务器’和庆阳人在蓉的‘家’。”作为会长的张荣深感责任重大,“我们既要服务老乡在蓉发展,更要成为庆阳在西部的招商推介平台和资源对接枢纽。”
从窑洞少年到文化企业家,张荣用30年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寻根”。他说:“家乡是生命的底色,走得再远都不能忘。”如今,在广阔的平台上,他正以商为桥、以文为媒,让黄土高原的古老文明与数字时代的澎湃活力,共同奏响属于庆阳的世界强音。
扫码看视频
策划/监制:张骁骏
撰稿:路娜
拍摄:缪一维 巩冠阳
制作:肖潇 贺苗苗 莫蕊榕
出镜:许璐
图片:路娜 指针国际传媒
鸣谢:成都市庆阳商会 指针国际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