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生“温度”丈量幸福“刻度”
——正宁县民生事业发展综述
近年来,正宁县不搞“花架子”,专啃“硬骨头”,把钱花在刀刃上,从孩子上学、老人看病到家门口就业、街巷改造,一件件民生实事“掷地有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均衡教育发展
惠泽万千学子
走进正宁县湫头镇中心小学,红色的塑胶操场格外亮眼,以前坑坑洼洼的土操场,一到雨天就泥泞不堪,现在孩子们能在新操场上尽情奔跑锻炼。更让家长暖心的是,每个教室都装了护眼灯,课桌椅能根据孩子身高调节,冬天有暖气、夏天有风扇,连厕所都改成了水冲式……正宁县把教育这件“百年大计”拆解成一个个具体问题,逐个解决。
好学校不光要有好房子,更要有好老师。正宁县采取签约一批师范生、招聘一批特岗教师、面向全市选调一批在职教师、择优招录一批临聘教师等措施,补充教师180名。分学科开展全县“教学大比武”活动,对成绩优异者给予奖励;依托国培计划等培训项目,通过岗前培训、外出学习、网络研修、校本培训、“师徒结对”等方式,加强教师培训,提高专业能力,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针对城区“择校热”“大班额”、农村学校“空心化”等问题,正宁县按照“高中向城市集中、初中向城镇集中、小学向乡镇集中、教学点向行政村集中”的原则,积极进行教育资源优化整合。筹建南苑小学、南苑幼儿园等,建成后将增加学位6500多个,有效缓解城区学校学位紧张、“大班额”问题。积极实施“阳光招生”工程,小学坚持“就近入学、划片招生”,初中坚持“就近划片、免试直升”,并要求各学校均衡编班、配置教师,从源头上保障教育公平。聚焦薄弱学校,突出边远川区,大力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累计投资2.76亿元,新建教学楼6栋、水冲厕所8栋;为26所学校新建旱厕1963平方米、维修校舍11.48万平方米、硬化校园和运动场18.9万平方米、更新课桌凳16506套。
同时,投资165万元建设初中控辍保学和学生学业素质评价系统,投资197万元为6所学校规划“三个课堂”,分别建设校级平台3个、主讲室22个、听课室16个,购置交互式多媒体设备26个,补充学校音体美教学器材430套。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纳入全县教育发展规划,确保他们能和本地孩子一样接受良好教育。积极实施“残疾儿童少年助学工程”,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和家庭贫困儿童档案,建成留守儿童之家11个、少年宫6个,实施“滋蕙计划”,发放学生资助17.2万元。
聚焦民生痛点
释放医改活力
“以前看大病得往市里跑,现在家门口就能看专家,真是太好了。”正宁县榆林子镇石家村村民何正安感慨道。正宁县自实施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以来,聚焦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用一个个接地气的实招,让改革成果实实在在惠及每一位群众。
走进正宁县湫头镇卫生院,新配置的DR影像设备正在运转。“以前拍片子要去县城,现在在镇卫生院拍完片后,直接上传到县人民医院,半小时就能拿到诊断报告。”该卫生院检验科医生介绍。正宁县打破县、乡、村医疗“壁垒”,组建以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为龙头的2个紧密型医共体,通过统一人员管理、统一药品采购、统一质量控制、统一信息共享、统一绩效考核“五个统一”,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为了让群众少跑腿,正宁县搭建“乡检查、县诊断”平台,全县10个乡镇卫生院与县级医院实现医学影像、心电图、检验数据实时共享。今年以来,县级医院已为基层出具诊断报告2600多份。同时,通过“专家下沉+结对帮扶”的方式,由县级医院组建3支巡回医疗队,定期到乡镇坐诊、带教;为每个乡镇卫生院重点打造1至2个特色专科,宫河中心卫生院的中医理疗科、永和镇卫生院的康复科等,都成了群众信赖的“家门口医疗好科室”。
针对慢性病患者,正宁县创新推出“家庭医生+专科医生”服务模式,家庭医生定期上门随访,遇到疑难问题,直接联系县级医院专科医生远程会诊。山河镇65岁的高血压患者闫霞霞说:“现在每月都有医生上门为我量血压、调药,还教我怎么健康饮食,真是太好了。”
正宁县将医保基金打包拨付给医共体,实行“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推动医疗机构主动控费。扩大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范围,降压药、降糖药等价格平均降幅超50%。还推出“一站式”结算服务,在乡镇卫生院,患者出院时医保报销、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次结算”,再也不用来回跑手续。西坡镇高红村村民白星红说:“现在看病先诊疗后付费,报销完自己也花不了多少钱,政策真是太好了。”
通过示范项目的实施,正宁县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截至2024年底,相较于项目实施前的2021年,医疗服务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例由31.33%提高至35.06%以上,按病种付费的住院参保人员数占总住院参保人员数比例由23%提高至91.96%;门诊和出院患者中药饮片使用率分别达42.86%、81.78%,平均住院日由6.9天降至6.6天;医务人员薪酬中稳定收入占比提高至55.73%以上,公立医院医务人员满意度由66.34%提高至95.1%以上,门诊、住院患者满意度持续提升。
家门口就业创业
群众腰包鼓起来
“以前在外地打工,一年才能回一次家,现在在县城工业园区上班,每月挣3000多元,还能照顾老人孩子。”今年32岁的正宁县群众王小娟说。
就业是民生之本,正宁县把“让老百姓有活干、有钱挣”作为硬任务,出了不少实招。
在位于正宁县工业园区的金牛实业有限公司车间里,70多名女工在分拣、包装苹果脆片。“我们招的都是本地妇女,离家最远的不超过十里地,她们早上送孩子上学后来上班,下午下班后还能接孩子放学。”该公司总经理张黎平说。
同样在湫头镇的手工编织合作社里,20多名农村妇女在编竹篮,编好的篮子由合作社统一收购,一个能挣20元钱。
“我以前只会种地,在参加县上举办的厨师培训班后,在镇上开了家面馆,现在每天能卖200多碗面。”宫河镇村民王强说起自己的转变,最感谢的是县人社局组织开展的技能培训。这几年,正宁县摸准市场需求,举办了不少“接地气”的培训班,电工、焊工、月嫂、电商直播培训等,群众想学啥,县里就教啥。今年35岁的李娜去年参加了电商培训后,学会了在抖音上卖苹果。“正宁的苹果甜,以前愁卖,现在直播一打开,一天能卖50多箱,收入比出去打工强。”现在她还带动村里5户人家一起做电商,大家都喊她“名果播”。
培训班不光教技术,还包就业。去年参加焊工培训的12个小伙子,毕业就被县城布谷鸟机械制造厂招聘,月薪4000多元。“以前觉得学技术难,没想到老师手把手教,三个月就出师了,现在咱也是技术工人了。”学员赵华说。
“要不是政府提供的5万元创业贷款,我这小超市开不起来。”永和镇的陈磊前年退伍回乡,想创业却缺本钱,县里的创业担保贷款帮他解了燃眉之急。现在,他的超市还雇了两名员工,自己成了小老板。
正宁县对创业者向来“大方”:大学生创业给补贴、返乡青年创业给场地、残疾人创业减免税费……在正宁县创业孵化基地里,10多个年轻人在这里搞养殖、做电商,水电费全免,还有专家定期来指导。“在这里创业,啥都不用愁,就专心把事干好。”搞土鸡养殖的90后小伙王阳说,他的养殖场去年卖了3000多只鸡,纯利润8万多元。
社会保障兜底线
群众日子有底气
“每月能领1800元养老金,想吃啥就买啥。”今年74岁的王大爷以前总担心老了没人管,现在按时领养老金,心里踏实多了。正宁县把社会保障作为群众的“稳心石”,让群众不管遇到啥难处,都有依靠。为了让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领钱方便,乡镇社保所的工作人员还上门服务。
“要不是低保金,我家真不知道咋过。”西坡镇村民刘巧英,自从丈夫去世后,独自带两个孩子生活,每月有650元的低保金,加上教育补贴和她自己打零工的收入,日子总算有了保障。正宁县的低保政策,就像一把伞,为困难群众遮风挡雨:谁家遭了灾,临时救助金很快就到;谁得了大病,医疗救助能报销大半……去年冬天,县民政局还给全县120户困难家庭送去了棉被、棉衣等物资,让他们温暖过冬。
“在敬老院住得比家里还好,天天有肉吃,有人和我说话。”今年85岁的孤寡老人刘爷爷在县敬老院住了5年,这里有医生、有护工照顾他,生活很舒心。正宁县这几年建起5个公办敬老院,每个乡镇有日间照料中心,村里还有互助幸福院,老人白天去吃饭、聊天,晚上回家住,在外打拼的儿女们也放心了。
环境整治有成效
绘就宜居新画卷
走进如今的正宁乡村,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通村到户;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窗明几净;房前屋后的小菜园、小果园生机勃勃……这一幅幅生态宜居的乡村图景,正是正宁县持续推进乡村环境整治的生动写照。
“以前村里路上到处是柴草堆、垃圾堆,下雨天一脚泥,夏天苍蝇、蚊子到处飞。”提起过去的环境,山河镇解川村村民王存福感慨不已。为彻底改变这一现状,正宁县将乡村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先手棋”,聚焦“三清三拆三整治”,打出一套环境治理“组合拳”。
全县组建专项工作组,逐村排查问题短板,建立“一村一档”整治台账,实行“销号管理”。针对垃圾处理难题,推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为各村共配备垃圾桶2000余个、垃圾清运车30余辆,聘请专职保洁员180余名,实现垃圾日产日清。针对污水治理,优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村内沟渠淤积问题,在条件成熟的村庄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累计清理村内沟渠120余公里,铺设污水管网80多公里。同时,集中拆除危旧房屋、残垣断壁500余处,整治乱搭乱建300余起,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现在环境好了,受益的是咱们自己。”永正镇佛堂村村民李巧玲一边清扫门前卫生一边说。在环境整治过程中,正宁县注重激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通过村规民约约束、积分奖励激励、典型示范带动,让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湫头镇建立“环境整治积分制”,村民参与卫生清扫、劝导不文明行为可积累积分,用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如今,主动参与环境整治的群众越来越多,老党员、乡贤还组成“环境监督队”,每天在村里巡查劝导,带动更多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以前总觉得整治是干部的事,现在看到村里变美了,自己也不好意思乱扔垃圾了。”周家镇乔坡村村民乔正学说,如今村民们不仅自觉打扫自家院落,还会主动清理公共区域,邻里之间比干净、比整洁的氛围越来越浓。
环境整治不是“一阵风”,如何让“洁净美”持续下去?正宁县在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推动环境整治从“集中攻坚”向“常态保持”转变。
正宁县出台《正宁县乡村环境长效管护办法》,明确县、乡、村三级责任,将环境整治纳入村干部绩效考核,实行每月督查、季度通报、年度考评。推行“门前三包”责任制,村民负责自家房前屋后的卫生清扫和绿化维护,村集体负责公共区域保洁,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管护体系。在巩固整治成果的基础上,正宁县还注重“颜值”与“内涵”并重,将环境整治与乡村绿化、文化建设相结合。各乡镇在村内道路两侧、空闲地块种植月季、百日草等花草,打造“一村一景”微景观;利用拆除危旧房屋后的空闲地,建成小广场、小花园120余处,配备健身器材、休憩座椅,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