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路上三师友
文/刘孝博
1998年金秋,带着法院书记员的经历,我走进了政法大楼三楼检察院的办公室。转眼间,二十七年时光飞逝。回望这段检察路,有三位亦师亦友的同事——朱志高、李智君、肖宗伟,他们用半辈子的时光为我照亮前行的方向,让我身上的“检察蓝”愈发厚重。
“朱大兵”朱志高
在我心里,朱志高同志永远是亲切的“朱大兵”。他身姿挺拔如青松,透着当过兵的坚韧劲儿。记得2006年初冬的一天,时任反贪局长的他正专注地梳理一起挪用公款案的线索,钢笔在纸上摩挲,发出“沙沙”声响,像一场悄无声息却又扣人心弦的战前动员。十余万元公款隐匿在乡村错综复杂的账目中,如同暗处的敌人。他带着我一步步抽丝剥茧,每个动作、每个眼神,都透着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孝博,看这儿,这银行流水——”他的指尖突然停在一张旧票据上,轻轻敲击着,“信用社转账给个人,这里面肯定有问题!”
为查清真相,我们连夜驱车奔赴黄陵矿区。一路煤尘飞扬,但他的目光始终锐利如探照灯:“办案就像行军打仗,既要行动迅速,又要稳扎稳打。”当最后一笔赃款在警灯下清点完毕,那份胜利的喜悦,如同战士夺回了阵地。院史室里那块“反贪污贿赂局”的老牌子,默默见证着那段岁月。
后来,他升任副检察长,分管政治部,大家都尊称“朱检”,但我心里,他仍是那个熟悉的“朱大兵”。2023年春寒料峭,我们一同前往南梁作业区拜访人大代表。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百姓心声:“梁三转站的党建经验值得借鉴,当地老百姓的困难更要解决!”归途中,车窗外杏花初绽,他感慨道:“你看这杏树,在西北的黄土高坡上能开花结果,在南方就不行。党建品牌也是如此,要结合实际,把党建和检察业务糅在一起。”在他的带领下,“五心五型”党建品牌应运而生,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
2009年6月7日清晨,绵绵细雨滋润着南梁,他已早早站在执勤岗位上,等待着习近平同志调研的车队。当那双温暖有力的大手握住他的瞬间,时间仿佛凝固,相机定格了这永恒的画面。那张珍贵的照片,一直挂在他曾经的办公室里,也挂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上。
“老黄牛”李智君
李智君同志,大家尊敬地称他为“老黄牛”。自县人大办调入检察院,他的案头一直放着两本翻得破旧的书:《检察政工规定汇编》和《中国当代公文写作》。离开政工岗位那天,他郑重地把书递给我,语重心长:“孝博,政工是检察事业的根基,根扎得深,树才能长得高。”
从此,院办公室的灯常亮至深夜。我有时送材料进去,总见他坐在主任位置上,盯着电脑屏幕,烟灰缸里积满烟头。“这段还得再精炼点,”他指着稿子上的工作总结教我,“就像做衣服,细节得把握好,穿上才合身。”他教我写调研报告,像教学生写字,一笔一划都透着认真。
窗台上那盆三角梅,每年春天如期绽放。他常说:“写公文啊,就像养花,得用心伺候。”灯光下,他的老花镜常滑到鼻尖,眼睛却还紧盯着文稿:“这个‘的’字,换成‘地’可能更合适。”这份对文字的较真劲儿,如春雨般无声滋养着我在政工岗位的成长。他是院里公认的“笔杆子”,后来当了专职委员,仍常伏案写稿,帮同事把关,默默贡献着力量。
“肖老师”肖宗伟
肖宗伟同志,我们都尊称他“肖老师”。他从三尺讲台转战公诉席,手写法律文书堪称一绝,办公室里总飘着淡淡墨香。那个用了多年、镶嵌检徽的公文包,仿佛装着整个法庭的分量。我忘不了他办理一起多人多次盗窃案的情景,庭审连续两天一夜。他站在公诉席上,胸有成竹,沉稳有力,每句话都像钉钉子。凭借这份硬功夫和出色表现,他被省检察院记二等功。
“法律文书就是检察官的脸面!”这是他常说的话。后来他升任副检察长要离开公诉科,将自己半生的心血——一本亲手装订、写满批注的《检察法律文书样本》——交给了我。摸着泛黄的纸页,看着熟悉的字迹,每个标点都透着他的严谨。我见过他为一份起诉书反复推敲,只为找到最精准的那个词。
去年退休离开那天,他把那个内衬磨破却满载荣誉的检徽公文包,郑重地交到我手里。如今,这个包和他的文书样本一起,安静地躺在院史室的展柜里,像两位忠诚的守护者。每当年轻同事驻足观看,我仿佛仍能听见他的声音:“检察事业就是一场接力赛,得一棒一棒传下去,我们才能走得更远、更稳。”
如今,每次路过院史室,我都会停下脚步,看看展柜里那两样旧物和立在角落的反贪局老牌子。那些并肩奋斗的日子,一幕幕重现眼前。他们教给我的,不仅是办案的技巧,更是对正义的执着、对工作的热爱,以及对后来人的殷切期望。
三位老友皆已退休,衷心祝愿他们晚年安康,生活顺遂。这份被岁月打磨过的珍贵记忆,我会深藏心底。它将如一座灯塔,指引我在“检察蓝”的航程上,继续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