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黄土高原,山峁间绿意正浓。三年前这个时节,天津市南开区应急管理局安全生产管理科科长于耀东带着组织重托,背着简单行囊,从渤海之滨奔赴陇东环县。从应急管理干部到东西部协作的帮扶尖兵,他舍小家、为大家,在这片沟壑纵横的黄土地上,用心用情绘就津环携手共圆振兴梦的美好图景。
“挂职环县政府办副主任前,从没接触过农村工作,但我这个在消防灭火一线奋战15年又在安全生产监管领域工作15年的‘老兵’,当时就想着绝不能在乡村振兴和东西部协作上碌碌无为,要在有限时间里发挥最大作用,全力以赴践行援甘使命。”初到环县,语言不通、气候不适、饮食不惯……工作与生活的考验接踵而至,于耀东没有畏难退缩,而是迅速调整状态,融入新工作中。他常和同事们经常奔走于各委办局、深入环县的各乡镇,详细摸清环县的资源禀赋、设施建设等情况,问需求、找瓶颈、勤对接、抓推动,确保东西部协作各项任务落地生根。
他还深入乡村田间地头,摸清当地百姓需求。三年来,他走遍全县20个乡镇、上百个村,走访困难群众100余户,足迹遍布环县的山山水水,对环县的历史沿革、民俗文化、县情民情等情况如数家珍。从毛井镇的羊圈到环城镇的苹果园,从曲子镇的合作社到县城的产业园区,他的笔记本上记满密密麻麻的“民情账”:“山城乡薛塬村需要发展庭院经济”“县中医院需要专家人才”“庄子峁要建乡愁记忆馆”……
密切津环两地联络,总有他忙碌的身影。“作为援环干部,我们一肩挑两家,既要当好‘环县人’,也要架好‘连心桥’。”于耀东笑着说道。三年间,他60余次陪同天津市、南开区各级领导及相关企业负责人翻山越岭,深入走访调研,详细了解每个项目情况,充分掌握企业与农户需求,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问题,将天津市成熟的经验、技术、机制、产品进行“共享”“移植”,为环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贡献“南开方案”,留下南开印记。
从推动“资金输血”向“产业造血”转变,到促进“文化交融”“互动合作”,天津援环团队用实干打通乡村振兴的“任督二脉”。在他的助力下,援环工作组推动的2处天津帮扶农特产品展销中心建成,环县羊羔肉、小杂粮走进天津超市;三年来,他累计参与落实南开区财政援助资金2.1亿元,化作137个项目——是乡村里崭新的教学楼,是山峁间蜿蜒的产业路,是车间里轰鸣的加工设备。
“东西部协作帮扶,不只是给钱给物,更要‘授人以渔’。”于耀东常说。从企业负责人到技术专家,从教育骨干到医疗团队,一批又一批“天津力量”通过他的牵线来到环县。他先后推动落实43名专技人才来环交流,让环县的老师走进天津课堂,医生学习先进技术,为环县注入强劲智力动能;环县实施的23个劳务工作站,让4848名环县人带着技能走出大山,赚到“体面钱”。
为了不断营造全县上下关注、支持东西部协作工作的良好氛围,全面宣传东西部协作帮扶成果,展示东西部协作成效。他积极发掘援环干部人才优秀典型,向央视、省市县级媒体推送,各级媒体累计共刊发东西部协作稿件200余篇,同步在环县融媒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新环州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登载,充分发掘东西部协作亮点展示帮扶成果,展现了环县人民生产生活的喜人变化。
2024年底环县的东西部协作工作被抽取代表天津市、甘肃省参加国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取得了优秀成绩。消息传来时,他正在乡下督查今年的项目,晒得黝黑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翻开于耀东的随身携带的工作笔记,扉页上写着一行字:“把论文写在革命老区环县大地上”。三年来,他定期向援甘指挥部、南开区委和环县县委递交的工作汇报;工作笔记换了3本,每一页都记着项目进度、群众诉求;手机里新增的上百个号码,大多是乡镇干部和农户的联系方式。
这份投入的背后,是对家人的亏欠。去年夏天,儿子高考,于耀东因公务在身无法陪伴,只能在电话、视频里给孩子加油鼓劲。他总说:“爸爸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说起儿子,这个刚强的汉子眼眶微红。让他欣慰的是,懂事的孩子考上了山东大学,电话里还安慰他:“爸,您的援环路,也是我学习的榜样。”
三年间,于耀东连续获得受援地考核优秀,三次被评为县“羊产业先进个人”。面对荣誉,他轻描淡写地说:“是环县当地厚道的老乡,是这片土地给了我成长的机会,东西部协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如今,站在挂职期满的节点回望,环县的山更绿了,村民的腰包更鼓了,而他的鬓角也添了几分风霜。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战场上,我奏出了自己的人生乐章。”于耀东日记里的这句话,恰是他三年援环路的生动注脚。当黄土高原的夏风再次吹过,那些由他参与推动的项目已落地开花,他推动建起的产业正蓬勃生长——这,便是一位天津援甘干部留给环县最珍贵的礼物。
记者:郭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