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社会
【庆阳榜样】陈宝元:求学路上的爱心“摆渡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庆阳网讯(庆阳融媒记者 陈思)杏坛耕耘40余载,一腔热血未凉,他用心架起资助困难学生的桥梁,甘用余生,做他们求学路上的“摆渡人”。

跨越1600公里,连接山海的爱心链接,让3400余人,500多个家庭,在他帮助下,用知识改变命运…… 

一辆老年代步车,一次次入户走访,一本本“爱心账册”,一笔笔流向困难学生的善款,都在点滴记录着一位乡村教师朴实而又铿锵的呐喊:“我一定要让山里想念书的娃娃们,都念上书!” 

他是土生土长的镇原人陈宝元,人生已逾花甲,最引以为傲的身份还是“人民教师”,心里永远装着“想念书的娃娃”,他带着“江庆爱心团队”和无数爱的力量,不知疲倦地奔走在助学路上。

陈宝元近照。

一颗师者心

在镇原县教育界,陈宝元堪称“传奇”,身为“村学老师”却接连荣获庆阳市道德模范、庆阳好人、庆阳市优秀教师、庆阳市教学名师、庆阳市最美家庭、甘肃省骨干教师、甘肃省学赖宁优秀指导教师;在全国大型公益评选活动中获评中国好校长、中国好老师、大国良师、全国最美教师。

累累荣誉背后,却有着不为人知的坚持和大爱。退休前,陈宝元曾在镇原县上肖镇北庄小学任教,这所村学因他的存在,连续多年创下所在片区贫困学生无一人辍学的记录。担任校长期间,他坚持同师生一起抱砖块、铺路面、漆门窗、修桌椅、粉墙壁、种花草,美化校园,改变校容校貌。几十年来,他先后向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甘肃省希望工程、汶川灾区、贫困家庭学生等捐款1万多元,两次为北庄小学捐赠体育器材。

“我的学生都是农村孩子,大西北的农村,生活条件、父母收入情况都不是很好,能有机会上学、受高等教育,对他们和他们家庭来说,都非常重要。”执教多年,陈宝元一直坚信,每个学生都有不寻常的潜力,他们最终都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而托举孩子们成才的关键,是要有安稳的求学条件,还要帮他们开拓眼界、敞开心扉、激发潜力,“按我的理解,这是一个‘综合工程’,有教学上的技巧,有心理上的疏导,还要有持续性的支持,思想上的交流。”陈宝元的“育才”之法颇有独到之处。

陈宝元走访困难学生。

三尺讲台之上,他是教学方法灵活,传道授业解惑的良师,讲台之下,他如父、如友,细心寻找着学生们身上的闪光点,引导他们自信、向上、努力求学。任教时期,他每天大半时间都在教室里,批改作业、指导练习之余,与班里的学生们谈心交流,于童言稚语里分析每一位学生的性格、潜力、特长和培养方向。“我们这一代教师是很有情怀的,‘人民教师’也是要为人民服务的,只要我的学生需要,我就要倾尽所学,为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陈宝元的心里始终装着学生。

有一年,四年级学生张轩丞患病请假一个月。返校后,陈宝元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为该学生补课,不让他因为生病而落课。最终,张轩丞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上肖镇初级中学,后来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他的学生孙某,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外出打工,孩子和年过花甲的奶奶相依为命。陈宝元多次找其谈心,自己掏钱为其购买学习用品和衣服……一个个数不清的爱心故事,写满了他的从教生涯。

一座连心桥

从家到学校,从课堂到贫困学生的家,十八弯的乡村小路,陈宝元已经走了43年,他用半生教书育人,又用8年时光成了一座连接千里之外的爱心与庆阳孩子未来的桥。

陈宝元为受助学生送助学款和学习资料。

2018年,陈宝元参加了由光明日报《教育家》杂志社、光明网联合主办的第六期教育家成长大讲堂暨2017“寻找大国良师”颁奖盛典,荣膺“大国良师”的他却在和外省获奖教师交流的过程中,找到了捐资助学的新模式,“当时在颁奖典礼上认识了好多的老师,大国良师颁奖群里面,我就发了个贴,帖子里说庆阳这边有一些家庭困难学生,看能不能有爱心人士把我们这里的孩子帮一帮?结果和我同期获奖的江苏宜兴教师勇辉,就在群里积极回应,想要和他爱人朱书华老师一起捐助2名困难学生。”陈宝元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心里仍感激动,当第一笔捐助款交到困难学生手上,受助学生家长感动得热泪盈眶,“不能小看这700元钱,这是江苏宜兴的朱书华老师给庆阳孩子的关爱,是一个贫困家庭孩子读书求学,改变命运的开始。”陈宝元说到。

2022年,陈宝元光荣退休,对于很多人而言,退休后会选择游山玩水,享受老年生活,但陈宝元选择了另一种生活方式——坚持助学。为了进一步发现家庭困难学生,及时掌握学生信息,他的手机上添加了数十个学校信息群,每一个筛选出的困难学生,他都要提前联系,自己带着水和干粮,前往学生家中和学校了解详细情况,在精准梳理出受助信息后,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匹配合适的捐助方。

陈宝元与镇原一中党支部书记交流受助学生情况。

帮助贫困孩子募集善款的路,陈宝元寒暑不辍,这种“一对一”的资助模式,也有了更多人参与。“我们的爱心团队之所以叫‘江庆’,主要是因为捐资助学者中,江苏宜兴籍爱心人士占比较多,捐助对象就是庆阳籍困难学生,所以两地各取一字,就有了现在的团队名称。”王倩、陈海宁……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知晓了“江庆爱心团队”,添加了陈宝元的微信,江苏宜兴和甘肃庆阳,两个相距1600公里的城市,在一个名为“江庆爱心团队”的组织里相遇,陈宝元成为江苏与庆阳的爱心摆渡人,他的微信成了爱心中转站,1500多位捐助人进入他的朋友圈,采用一对一的方式,开始了一场跨越千里的爱心接力。

一条助学路

一身旧衣,一辆老年代步车,背着一个黑色的旧书包,全身无“新”的陈老师,把所有的心思都用在了筹善款、助学上。“虽然退休了,但是我资助家庭困难学生和联系爱心人士,这个活动是不能停的,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8年来,江庆爱心团队累计收到善款36.2万元,陈宝元和江庆爱心团队从未停下脚步,爱心的足迹已遍布庆阳的七县一区,一笔笔善款通过他,精准地流向一个个贫困家庭。

陈宝元给受助学生送上助学款和书籍。

这个夏天,镇原县第三中学高一学生赵金凤又收到了朱书华老师转来的助学款,她已经连续8年受到捐助,顺利从小学读到高中,拥抱美好未来。同样收到捐助款的,还有镇原县第一中学高一学生杨建玥,远在江苏宜兴外国语学校的林芷妍同学屡屡通过陈宝元之手,捐资助她完成学业,给她寄来最新的学习资料,跨越千里而来的关怀,让杨建玥立志勤学苦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陈宝元老师和他的江庆爱心团队,以个人一对一的方式,已经捐赠我校5名学生,捐赠的善款累计起来已有1万多元,一名乡村退休教师能做到这一点很难得,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镇原县第一中学党支部书记景维鹏十分感慨。

“我们这个组织不光是把咱们这儿的孩子救助了,更重要的是传递了咱们全国爱心人士的一片温情和家庭美德。”在陈宝元看来,江庆爱心团队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助学上,受助者与捐赠者之间,是一场爱的流动,也是一场思想交流。

每一次,捐助款转到陈宝元微信上的时候,他总是第一时间分毫不差将钱款送到受助学生手中。“也有人质疑过我,说这个捐助是否合法?我说没有违法,因为这个钱转到我手机上以后,我一分不少捐给受助的那个孩子了,我就是架了个桥梁嘛,别人误会的时候,我这个人呢,一般来说不怎么生气,别人说归说,我该做什么,还是规规矩矩去做,我问心无愧啊!”在陈宝元的坚持下,江庆爱心团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深受捐助者们信赖,他们不仅会在开学季捐款助学,每逢受助孩子生日或是重要节日,也会转来钱款,为受助学生增添生活温暖。陈宝元精心保存着每一年的捐资助学账册,每一个名字,每一个数字,都是一段温暖的故事。

陈宝元的故事无需刻意宣扬,已在庆阳家喻户晓,在一条关于陈宝元爱心助学的视频评论区,有人如是说:“爱心人士的善款将会改变贫困孩子的命运,走下讲台的陈老师一腔热忱,劳苦奔波,为江苏的捐助者与庆阳的受助学生架起一座桥梁,携手助学,善莫大焉。”还有人说:“陈宝元老师扎根公益近十载,用脚步丈量贫困山区的崎岖,用真心焐热每个困境家庭的寒冬。他始终以赤诚之心撒播大爱,以点滴善举传递温情,更携手江庆爱心团队的志愿者们,一次次翻山越岭募集助学款,一趟趟奔波添置学习用品,一回回耐心链接长期帮扶资源。这份跨越山海的温暖,不仅照亮了孩子们的求学路,更在他们心底播下了善良的种子。”

若说这世间的爱是一条河,从高处流向低处,那陈宝元便是开凿河道的人,他用8年时间证明,善意无需跨越山海,当我们架起心桥,再远的距离都抵不过人间的温暖。

编辑:吴树权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