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时评
【环县时评】移风易俗兴乡村文明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环县木钵镇关营村的家风家训文化墙是观光点一大亮点,驻足阅览者甚多。“孝为百行之首”“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等字句,已悄然影响了当地的风气:子女争相给老人买营养品的多了,邻里间农活互助的多了,红白事攀比的少了。乡村振兴,既要仓廪实,更要风气正;移风易俗,不仅改变习惯,更在重塑精神。

文明乡风是乡村振兴的“软实力”。过去,一些地方婚丧嫁娶的高额支出,让不少农户“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场婚丧回到解放前”,甚至有人因彩礼债返贫。环县通过移风易俗,将群众从“人情债”中解放出来,更多资金投向了产业发展。据笔者在环城镇周塬村调查,当地农户用于购买农机、发展养殖的投入同比增长15%,这与宴席“瘦身”、彩礼“降温”直接相关。事实证明,只有风气正了,乡村振兴才有稳固根基;只有精神富了,发展才有持久动力。

移风易俗为基层治理注入新活力。过去村干部常因调解彩礼纠纷、宴席攀比耗神费力,如今有了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民间智慧”,矛盾化解效率提升近40%。耿湾乡一位干部坦言:“以前开会讲移风易俗,台下低头玩手机的多;现在村民主动讨论村规民约,治理参与度明显提高。”当群众成为文明建设的主角,基层治理就有了“源头活水”。

文化滋养让文明根系更发达。环县道情皮影剧《养老》《相亲》巡演时,场场座无虚席;“抵制高额彩礼”专题活动进乡镇,村民听得认真、议得热烈。这些接地气的文化形式,把道理讲进群众心坎里。更可贵的是,环县选树“身边好人”“文明家庭”等典型300余例,用“看得见的榜样”引导“学得到的行动”,让崇德向善成为乡村的“精神坐标”。

敬老爱老新风尚,彰显着乡村文明的温度。环县征集80岁以上老人心愿2000余条,每季度开展“敬老爱老”志愿服务。在虎洞镇,志愿者帮独居老人打扫卫生、代购药品;在毛井镇,老年人合唱团定期排练,笑声传遍村落。这些举措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从口号变成现实,也让乡村充满人情味。

从彩礼“降温”到宴席“瘦身”,从家风“传承”到治理“增效”,环县的实践证明:移风易俗不是简单的“减法”,而是为乡村发展做“加法”——减去的是负担,加上的是幸福;减去的是陋习,加上的是文明。当文明新风成为乡村的“精神底色”,乡村振兴就有了最深厚的底气和最持久的动力。

记者:都俊龙


编辑:吴树权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