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网讯(文/图通讯员 刘新艳)“爱情不是‘价签’,婚姻不该被彩礼绑架。”“孩子们结婚,就是两个家庭合力托举一个小家庭。”……日前,在西峰区东湖公园,一段段铿锵有力的朗诵声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
这是陇东学院17名大学生志愿者自编自演的朗诵《诀别》现场,也是共青团西峰区委联合陇东学院团委开展的“抵制高额彩礼 倡导文明婚俗”主题宣传活动中的一幕。
这17名平均年龄21岁的大学生,用青春视角和文艺创作,为西峰城吹来文明婚恋的新风。
“团区委与校团委敲定合作后,从节目策划到编排演出,只用了19天时间。”该志愿者团队领队李扬阳说,这段时间,17名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迅速组队,查阅政策资料,到乡村调研彩礼现状,有人写剧本、有人揣摩表演、有人设计音效,一场“零经验”的文明婚俗宣传创作就此启动。
李扬阳说,创作的过程中,选题如何精准触达问题核心、排练时如何让角色贴近生活,这些都曾让他们陷入创作瓶颈。他们走进群众生活,倾听“彩礼攀比”的闹心事,寻求学校团委老师的帮助,校准创作视角,让节目既保留批判锋芒,又饱含乡土人情的温度。
最终,3个核心作品的框架逐渐清晰:朗诵《诀别》聚焦彩礼对普通家庭的拖累,相声《戏说彩礼》用幽默解构陋习的荒诞,小品《彩礼风波》则通过“准亲家因18万彩礼争执,最终靠理解化解矛盾”的剧情,展现文明沟通的力量。
“以前觉得抵制高额彩礼是‘老生常谈’,但这些学生用我们能听得懂的话、爱看的形式来讲,感觉特别亲切。”西峰区居民苏秀梅说,年轻人的婚事,不攀比、量力而行最好。
这场“接地气”的宣传,让文明婚俗理念随青春活力一同传播。在一周时间里,这17名大学生志愿者走进社区、公园、居民小区演出,吸引了近千名群众观看。
“对我们而言,这次活动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完成一场演出’,它让我们既是创作者也是践行者,从旁观者转变为共情者。”李扬阳说,青年参与社会治理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扎根基层、联结各方,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为基层治理注入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