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今年以来,环县锚定移风易俗目标任务,以“党建引领、文化润心、志愿服务”为三大支点,创新推行“移风易俗+”融合模式,引导群众从“要我改”到“我要改”,让文明新风尚在乡村沃土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党建引领作表率 夯实移风易俗“压舱石”
盛夏时节,洪德镇张塬村村民米学武家中,一场庄严肃静的葬礼正在举行。没有铺张的排场,没有过度的花费,这场葬礼不仅是对逝者勤俭一生的最好告慰,更成为张塬村践行移风易俗殡葬改革的生动注脚,为全镇推动文明新风树立了典范。
当繁文缛节被清风化雨,当陈规陋习被文明新风替代。这背后是环县积极响应时代发展号召,全力以赴破除陈旧弊病、精心培育崭新风尚的生动体现。
环县将移风易俗纳入党建“责任清单”,构建起“党委统筹抓总、支部具体推进、党员示范带头”的三级联动机制。各乡镇党委牵头成立移风易俗工作专班,重点围绕彩礼攀比整治、婚丧宴席规范、村规民约修订、文明风尚宣传等方面开展专项行动,明确“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具体标准,用制度红线筑牢文明底线。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明确党员干部操办丧葬事宜“六严禁”,形成“干部带头改、群众跟着干”的良好氛围;组织党员志愿者入户宣传,帮助群众算清“经济账”“生态账”“人情账”,宣传“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要求,持续推动移风易俗走深走实。
文化赋能聚民心 激活移风易俗“动力源”
在演武乡黄山村,马前迎三兄弟以一场不同寻常的仪式送别母亲。面对至亲离世,他们在村两委与红白理事会第一时间上门慰问和引导下,摒弃了“大操大办撑面子”的旧观念,郑重承诺带头践行“厚养薄葬、丧事简办”新风尚。在全程指导下,这场告别仪式始终遵循简朴庄重的原则:采用“食材自购+厨师上门”的模式精心准备农家宴席,每桌仅设五菜一汤,烟酒消费低于倡导标准,单桌成本控制在180元左右。这一选择,不仅是对母亲朴素品格的真诚致敬,更直接节省费用1.5万元。“以前总觉得大办才有面子,但花费高、压力大,大家心里都不情愿,”马前迎深有感触地说,“简办既尽了孝心,又避免了浪费,全家都支持。”
无独有偶,甜水镇张铁村村民张清泉为其父亲举办丧事及父母合茔,一切从简,以当地特色饸饹面、烩牛肉辅以三四样小菜待客,节俭又不失温情,总体节省费用2万元左右。
各乡镇涌现出的文明新风践行者,让新风尚有了真实可信的代言人,极大增强了说服力与感染力,推动“简办不丢面子,节约亦是美德”成为全民共识。针对不同群体精准施策,对高龄老人开展“敲门行动”,组织村医、老干部组成“暖心宣讲队”,带着《文明殡葬 你我同行》宣传单上门,用“生前一碗热面胜过死后万贯排场”的俗语,破除“丧事大办才显孝”的陈旧观念。
“讲文明 树新风”“图说我们的价值观”……行走在广场、村部、学校等显眼位置,都能够看到类似这样的宣传标语或景观小品。各乡镇以“选树一个、带动一片”为目标,将群众身边的文明殡葬案例打造成可复制、能推广的“活教材”,让移风易俗在互学互鉴中加速前行。截至目前,累计发放宣传单页6000余份,向年轻群体推广网络祭扫,组织乡贤讲述亲身经历,以“身边事”传递“厚养薄葬”“鲜花代纸钱”等理念,推动移风易俗见行见效。
志愿服务搭桥梁,凝聚移风易俗“向心力”
近日,洪德镇干部徐彬在母亲离世后,以实际行动作出表率。他不仅第一时间向单位报备,更严格遵循母亲“勤俭持家、简简单单”的遗愿操办仪式,宴席选用10元烟、50元本地酒,头道菜是环县地道饸饹面、炒猪血,八道菜仅花费260元;祭祀全程不请鼓乐,彻底摈弃奢华排场。徐彬深知孝心不在排场与花费,“破除错误观念才是对母亲最好的告慰。”作为党员干部,他坚决抵制攀比之风,为全镇树立了清廉务实的标杆。
移风易俗,非一日之功;成风化俗,需久久为功。环县正将移风易俗的清新力量转化为持久动能,致力于强化组织、完善机制、深化宣传、树立标杆,让文明新风在乡村土壤中扎根抽枝,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推动下,环县广大群众对于丧事从“不得不办”的负担感,转向理解并支持“厚养薄葬、丧事简办”的文明理念。
各乡镇村组建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吸纳党员、热心群众等多元力量,构建“宣传引导+实操服务”双轨模式。志愿者们既当“宣传员”,在街头巷尾讲解政策、发放手册;又做“践行者”,为群众提供红白事流程指导、宴席规模把控等贴心服务。结合“学雷锋”“三下乡”等活动,各村积极开展移风易俗主题活动,评选出“最美村民”“文明示范户”等先进典型,这些身边榜样像“蒲公英”一样,将文明种子播撒到每个家庭。
近年来,环县围绕“家风、民风、乡风”三风建设,坚持“立破并举”,运用移风易俗“加减乘除”工作法,立足当地实际,结合乡风民俗,打出了一套政策引领、宣传助力、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移风易俗“组合拳”,进一步加大对高额彩礼、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治理力度,不断让固化陈旧思想“破局”,让“人情债”变身“暖心情”,让“面子工程”回归“里子温情”,实现了“旧习”变“新风”的美丽蝶变。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明白,好日子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一幅“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的文明画卷,正在这片土地上蔚然成风,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文明动力。
记者:乔洁 通讯员 :郭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