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网讯(庆阳融媒记者 郭海霞)从“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的洪德镇耿塬畔村庄子峁生态农庄,到“产业兴旺树环县样板”的曲子镇西沟村、“美丽庭院绘就如画风景”的山城乡薛塬村,再到“羊肉飘香伴旖旎草原风光”的毛井镇红土咀村……夏日的环县大地,乡村旅游热潮持续涌动。
今年1至7月,环县游客接待量达269.74万人次,同比增长78%;实现旅游综合花费10.26亿元,同比增长142%。
往来的脚步、攀升的数据、叫响的品牌,生动展现了环县乡村旅游市场的蓬勃活力。
近年来,环县依托古边塞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凉爽气候及独特民俗,确定“陕甘凉都古边塞、避暑养生美食乡”定位,探索“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特色产业+研学体验+休闲康养”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开发红色游、民俗游等“七大旅游业态”,走出了一条农文旅深度融合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如今,乡村旅游已撑起环县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半壁江山”,这离不开东西部协作帮扶项目的有力支撑。
2021年以来,天津市南开区投入财政援助资金3626万元,打造曲子镇西沟村等4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动员爱心企业与组织结对帮扶,捐赠款物426.3万元。
深耕资源:“一村一韵”绽放特色之美
环县历史悠久,自然风光旖旎,农耕与游牧文化交融,孕育出深厚的乡村文化,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秘诀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培育“一村一品”。
走进山城乡薛塬村,屋舍整齐、庭院整洁、产业兴旺,乡村振兴蹄疾步稳。该村以建强组织、品德育人为本,以产业发展促振兴,是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县级养羊专业村及东西部协作对口帮扶村。
雨后初霁,村民王萍正在庭院里的小菜园内除草,园内蔬菜长势正旺。“往年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种地和外出务工,今年村里提倡发展庭院经济,不出家门就能有收入。”她喜滋滋地说,今年1棚小甜瓜卖了4000多元,白菜、辣子等预计能收入7000多元,再加上近30只鸡和6箱蜜蜂,今年收入预计能达到2万多元。
薛塬村包村干部高银廷介绍,村里有31户群众发展庭院经济,每户投入资金3万元,其中东西部协作资金补助2.5万元,农户自筹5000元,建成日光温棚1座、鸡棚1座,投放5箱土蜜蜂,还修建了小花园。今年,薛塬村还统一选取优质甜瓜苗进行栽植,邀请专家上门指导,每棚收入5000元。年底前,农户出售土鸡蛋、土鸡、蜂蜜,预计每户可增收2万元。
如今的薛塬村,已从昔日的荒凉之地蜕变为抬头是“画”、入目是“景”的和美乡村,产业发展动力强劲,村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实现了从美丽乡村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华丽转身。
这样的蜕变并非个例。
走进曲子镇西沟村瓜菜种植基地,茄子、辣椒等长势良好,高标准农田节水灌溉项目提升了蔬菜品质和产量。有十几年大棚甜瓜种植经验的袁巧艳,看中该村的发展优势,在这里种植了50亩甜瓜,上市后销量火爆。
西沟村是全市农文旅融合发展百千万工程的100个特色村之一,在东西部协作资金的助力下,该村探索“党支部+联合社+合作社+社员”的“村社合一”模式,实现户户入社、产业兴旺,村党组织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村集体年收入达50万元。
差异破局:特色IP点燃旅游热度
群山之巅,层层梯田与蓝天相映,风车、光伏板与山峦、羊群构成和谐画面;苍穹之下,碧草无垠连接天际,柏油路平整宽阔,农家院落干净整洁,袅袅烟火气升腾……环县北部毛井镇的草原上,“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意景致,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
在红土咀村,村民们忙着售卖羊肉、蜂蜜,制作农家小吃,收获的喜悦溢于言表。
惠菊香因羊肉做得地道成了当地“名人”。她每天清晨五点就开始杀羊、煮羊、发快递,十几只羊的订单一上午就能完成。“这两年游客越来越多,我从以前每天卖2只羊到现在能卖十几只,夏天销量更是火爆。”她高兴地说。
红土咀村作为毛井镇农文旅融合发展“第一村”,在东西部协作资金的帮扶下,坚持“以文兴旅,以旅彰文”,依托自身产业、区位优势,不断提升硬件设施,建成“产业主导型+综合服务型”村庄,兴农富农的效益日益彰显。
如今,这个曾经的贫困村成了网红打卡地,草原与新能源风光四季皆景。毛井镇还在此开发了大红马草原景区,修建观景平台、木栈道等设施,举办了环县首届“羊羊”运动会等特色活动,吸引游客5万多人次。
乡愁为引:庄子峁蹚出振兴新路
“楠哥民宿”里烟火气正浓,“十一叔”家的农家酱油香飘四溢,“七奶奶”的油饼坊香气扑鼻,直播间内粉丝互动热络……
“友友们,酱坊这会儿正在炼酱,是正宗的小时候的味道,手工浆水豆腐和熟食糖角角都备好了,想吃的抓紧联系我……”庄子峁生态农庄负责人杨清艳,每天都准时坐在镜头前向网友推介这些乡土美食。
如今,承载着浓浓乡愁记忆的庄子峁,吸引着八方游客纷至沓来。人们或沉浸于非遗的独特魅力,或品尝地道农家美食的淳朴滋味,或在网红景点打卡留念,整个村庄热闹非凡。
庄子峁藏于洪德镇耿塬畔村的深山之中,曾是个不起眼的小村庄,如今已蜕变为集农耕文化传承、非遗体验与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特色景区,还获评“甘肃省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
近两年来,农庄22户群众在杨清艳的带领下,借助东西部协作资金帮扶,重拾传统手艺、挖掘特色美食、开发田园体验项目,精心打造农家“土特产”品牌。大家拿起手机“新农具”,开启直播“新农活”,借着网络聚拢人气、增添财气,稳稳吃上了“旅游饭”。庄子峁生态农庄已建成“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不仅成了承载乡愁体验的“新场景”和休闲度假的“优选地”,更是庆阳农文旅融合发展百千万工程的缘起地。
庄子峁的夏日旅游热潮,既给村民带来了可观收入,也为农耕文化、非遗技艺的传承搭起了新平台,乡村旅游正让这个深山小村庄焕发蓬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