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社会
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精神血脉——写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南梁革命根据地核心展示园开园之际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刘华东 通讯员 梅金娟

夏日的陇东高原,山峦叠翠,天高云阔。在中央红军和红25军落脚陕甘革命根据地90周年之际,8月1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南梁革命根据地核心展示园正式开园。这座承载着“两点一存”厚重历史的国家级文化地标,以“星火耀南梁·逐梦新征程”为主题,将红色基因、文旅创新与乡村振兴融为一体,为新时代长征精神传承标注了鲜活注脚。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南梁革命根据地核心展示园鸟瞰图。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通讯员 李磊 摄

薪火相传:从革命圣地到精神高地

清晨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南梁革命根据地核心展示园南广场上,音舞诗画《长征颂歌》、情景表演《缅忠骨》等节目轮番上演。这座占地1.9万平方米的公园,以“一街一廊三巷八区”的布局,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落脚点”“出发点”“硕果仅存”的历史地位具象化呈现。

“这盏看似普通的油灯,却照亮了陕甘边区革命的漫漫长夜。1936到1943年,习仲勋担任关中特委书记期间,就是在这样的油灯下,写下了《关于关中分区工作总结》等重要文件。”在南梁星火馆,88岁的革命后人路笛捐赠的油灯前,游客们排队体验“点灯仪式”。从苏币展览馆的土法防伪技术,到义和昌药铺的红色故事,再到兵工厂研学点的军工场景复原,公园以200余件实物、43处沉浸式体验项目,构建起“可触摸的历史课堂”。

来自宁夏中卫的游客贺胜利在参观后感慨:“这里不仅是红色资源的‘活化’典范,更回答了‘如何让革命文物说话’的时代命题。”

创新表达:让历史与青春“撞个满怀”

“金豆豆,银豆豆,粒粒不能随便丢!”在剧本杀《豆选烽火》体验区,年轻人身着粗布衫,用陶碗重演着陕甘边区民主选举的场景。

展示园内,这样“年轻态”的设计比比皆是:时光邮局里,游客可用“拍报机”生成复古版“南梁头条”;南梁印社300多枚原创印章融合长征路线与非遗元素;非遗剧场内,说唱艺人用方言改编的《红色颂》引来阵阵喝彩。

“没想到红色旅游能这么潮!”来自西安的大学生王婷在文创市集买了“千岁香包”手机链。市集上,60余种产品将南梁元素与现代设计结合,其中“红军行军香包”复刻版更是供不应求。展示园运营方花池集团董事长李永久介绍:“我们邀请13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驻场,让剪纸、布贴画等古老技艺成为红色IP的载体。”

科技赋能则为传承插上翅膀。VR实景体验“过草地”、AR眼镜解锁文物故事、直播间里“云游南梁”……“数字长征”的巧思,令游客赞叹:传统与创新的化学反应,让红色教育实现了从“走近”到“走进”的跨越。

全域联动:红色热土绘就共富画卷

现在,南梁镇荔园堡村的民宿经营者杨志丽忙得脚不沾地:“房间早订满了,土蜂蜜和荞面成了畅销伴手礼。”展示园带火的“炕头经济”,让村民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数据显示,华池县38个行政村依托“研学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2024年乡村旅游综合收入突破9500万元。

这种联动不止于旅游。展示园北门的“岐黄民宿群”以中药文化为特色,带动周边建成5个主题农业园;“我在南梁有块田”项目吸引城市家庭认领,150块田地孕育出“共享农业”新业态。

华池县文旅局工作人员王鹏表示:“我们以展示园为核心,串起抗大七分校旧址等20余处红色遗址,打造‘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让精神传承与富民强县同频共振。”

夜幕降临,露天电影《南梁烽火》在非遗剧场放映。银幕前,有着56年党龄的荔园堡村老村干部邵文会抹泪感怀:“当年红军在这片土地上流血牺牲,今天的发展就是最好的告慰。”

2024年,华池县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5.54亿元,同比增长27.7%。新能源、数字经济等产业与红色文旅并驾齐驱,老区正书写着“红绿融合”的崭新篇章。从革命烽火中的“陕甘星火”,到乡村振兴的“金色硕果”,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南梁革命根据地核心展示园不仅仅是一座公园,更是新时代赶考路上的精神火炬——它照亮来路,更指引前程。


编辑:赵星泽责任编辑:赵星泽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