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英卓高启尧
以人民为中心,加强中国式现代化政治认同的现实建构,必须从利益认同、制度认同、价值认同三个维度持续发力。具体而言,首先,应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从“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理念出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政治认同的利益认同基础;其次,从制度认同着手,应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激发公民参与活力,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政治认同的制度认同基础;再次,从价值视角出发,应以“第二个结合”为重点,坚持人民立场和群众观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文化认同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其本质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党的初心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式现代化继承发展这一内核,将“人民至上”作为价值原点。这是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资本主导型现代化”的本质区别。中国式现代化能够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以及改革的目的。因此,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和实践样态。
党的奋斗历程证明,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胜利皆源于“一切为了人民”的人民立场。从土地革命到脱贫攻坚,政治认同的根源在于不断满足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必须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理念贯穿于党和国家的全部理论与实践中,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认同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认同建构逻辑
政治认同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政治现象,是共同体内全体成员在一定的社会政治活动中所产生的情感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反映着人们对既有政治体系和政治行为的基本价值判断。政治认同建构是促使人们产生和坚持某种政治信仰,推动政治秩序获得民众普遍认可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政治认同,就是广大中国人民在心理上、情感上对中国式现代化美好愿景的认可与归属感,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要求的赞同态度和支持行为。中国式现代化政治认同建基于利益认同、制度认同和价值认同。
(一)利益认同是政治认同的基础。利益是构建社会的基础,利益本身是人们追求的生活目标。利益认同本质是人们对社会资源分配方面的满意程度和认可水平。利益认同是政治认同生成的深层逻辑,即人们只有在利益需求得以满足后才会形成认同。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政治认同建构,必须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利益认同的建构过程,必须坚持共建共享共有的社会主义利益观,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凝聚政治认同的内生动力,让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二)制度认同是政治认同的核心。制度认同是指人们对制度的积极评价和认可。政治认同的核心在于对政治制度的认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是激励广大人民坚定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提条件与必然要求。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能够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因此,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三)价值认同是政治认同的关键。所谓价值认同,是指人们对某种价值观念的认可,进而实现对这种价值观念的积极认知评价和价值选择。“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根本价值追求,集中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导向。“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政治认同的人民至上理念的重要体现。践行“人民至上”的价值要求,就能不断增进和强化全体中国人民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认同。
以人民为中心,筑牢中国式现代化政治认同的实践路径
以人民为中心,筑牢中国式现代化政治认同就要坚持正确的利益观,通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激活人民有序参与动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认同的精神纽带。
(一)坚持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夯实中国式现代化政治认同的物质基础。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求就无法得到满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紧紧抓住社会主要矛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获得了人民的广泛认同、信任和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着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乡村振兴稳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成效显著。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破解现代化进程中两极分化、利益固化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顽疾,为中国式现代化政治认同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以全过程人民民主激活制度认同动能。民主是人民参与国家治理的“制度通道”,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推动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制度载体。以全过程人民民主激活制度认同,就要扩大人民有序参与渠道,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搭建人民管理国家事务的制度平台和通道。同时,必须全面发展协商民主,健全各种制度化协商平台,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必须发展基层民主,拓宽基层群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以“第二个结合”为重点,塑造中国式现代化政治认同的精神纽带。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物质与意识相协调的现代化,因此,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是筑牢中国式现代化政治认同的必然要求。要将社会主义公平、平等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紧密结合,筑牢全体人民中国式现代化的认同根基。社会主义是被实践证明的超越资本主义的全新社会形态,其创造性、先进性在于对每个人价值的承认和肯定,赋予每个人应有的尊严和地位,是对资本主义人的异化的一种超越。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不断增进人本身的意义和价值的追求。而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众生平等,注重人的精神世界的建设和价值观的引导塑造。这些宝贵的传统精神资源和卓有成效的精神文明建设经验对当前筑牢中国式现代化政治认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一定能够构筑更加稳固的政治认同根基。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