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相座
近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全市上下深入推进“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开展了多层次、宽领域、高频率的招商引资活动,形成了浓厚的全员招商氛围,取得了较好成效,招商引资已成为促进我市产业集聚、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但多数部门因为跨行业、跨领域,在对接商谈和项目落地等方面普遍存在短板,影响了招商效果。个人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补足短板,提升招商专业化水平,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首先,解决如何谈的问题。一是知己知彼。知己,就是对本地区的情况要心中有数,如历史文化、资源状况、产业政策,工业园区发展等要素情况,产业链已有环节和缺链环节等,做到如数家珍;还要对自身的优势、劣势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放大核心优势和比较优势,减小不利影响,以便在商谈中获得更多筹码。知彼,一方面,要了解该行业产品的全球贸易情况、市场趋势、发展前景等;另一方面,通过网络媒体、公开报道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渠道,掌握目标企业的战略布局、投资方向及营业收入、利润、风险提示等,做实做细背调和评估。二是专业高效。和企业商谈要有针对性,找准企业最关注的点在哪里,对商谈成功至关重要,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要研究项目的成本收益,政府侧需综合考虑土地、厂房、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与项目投产后产生的税收之间的平衡,从企业视角测算项目运营后的营收、利润及投资回收期,以便制定更为精准的招商方案,提升项目可实施性,规避落地风险。此外,招商干部要着眼解决能力危机和知识危机,学习研究各领域知识以满足工作需要。三是持之以恒。对一些刚开始从事招商工作的人员来说,招商失败多次可能会影响工作积极性。全市很多成功招引的项目都要经过至少5次的商谈,有的商谈时间在几年以上。这就要求招商人员注重客户的涵养与积累,有的企业可能因为市场行情正在观望,有的企业可能因为经营战略问题暂时停滞,但不要放弃,要以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百折不挠的耐心来换取项目的成功签约。
其次,解决怎么落的问题。一是谈妥靠实。从以往未落地的项目来看,多数是因前期谋划不到位,后期签约时落地条件没有靠实导致。因此,项目签约前,要充分征求发展改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招商等部门的意见建议,综合研判项目落地可能性,对项目落地涉及的能耗指标、原材料、建设资金、土地供给、生态环境符合性等关键条件逐项靠实,力争做到签约即开工;对一些重大能源类及特殊类项目需要到国家相关部门办理手续的,还要考虑手续办理的难度和周期。二是做好服务。项目不能一签了之,要从对接签约、落地开工到运营发展全过程负责到底,确保服务的接续性。县(区)党政“一把手”定期过问项目落地进展,招商部门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千方百计推动落地。机制方面,充分发挥市县落地办作用,提前指导企业准备手续办理所需资料,同步办理、并联审批,容缺收件、容缺办理,最大限度优化办理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加快办理速度。要积极为企业争取国家、省上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相关政策和合法利益,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投资积极性。负责落地人员要不断学习落地流程和相关政策,提升服务的精准性,如对项目落地手续共需办理多少项,先办理哪个,后办理哪个,需要到哪里去办,办理时限是多长,需要哪些资料等,都要准确掌握。三是跟踪落实。服务要一以贯之,负责落地人员要与企业负责人经常联系交流,定期走访项目现场,详细了解项目各项手续办理进度,摸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需要多部门解决的问题,招引部门要及时衔接沟通,组织召开多部门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对县级层面不能解决的“卡脖子”问题,应积极汇报省市层面解决,直至项目落地见效。坚决杜绝部门之间推诿扯皮、相互设槛现象,以马上就办、想办法办的态度和作风,为项目落地和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在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中,招商引资应从过去的粗放式、撒网式招商向精准招商转变,要将营商环境优化转化为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行政审批效率,再造落地流程,优化服务体系,促进项目快速落地和企业发展壮大,以高质量的招商引资赋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作者单位:庆阳市招商引资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