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初秋时节,环县各乡镇的45万亩荞麦花迎来盛花期。晴空之下,一片片、一垄垄荞麦花枝枝簇拥、竞相绽放,微风吹过,花秆摇曳,与蓝天、白云、黛青色的山峦相映成趣,构成独特的田园风光,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赏、拍照“打卡”。
走进南湫乡代家洼万亩荞麦种植示范点,眼前的景象更显壮阔:白色与粉色的花朵交织绵延,似云霞飘落又若锦缎铺地。成群蜜蜂沉醉其间,“嗡嗡嗡”地来回穿梭;远处群山起伏,大风车悠然转动,羊群低头啃食青草,与荞麦花海相映成景,勾勒出一幅清新柔美的山野画卷。
“荞麦花现已全面进入扬花期,这是籽粒形成的关键期。最近雨水充足,从目前的长势来看,预计每亩能产200斤左右,再有一个多月就能采收。”秋雨过后,代家洼村党支部书记徐立卓和村上种植大户第一时间来到荞麦种植示范点查看长势。
“代家洼村示范点共种植荞麦2.5万亩,全村1221人、361户,家家都种荞麦,种植上百亩的农户有180多户,品种涵盖红花荞麦和白花荞麦。”他指着面前大片随风摇曳的荞麦花向记者介绍。
南湫乡境内沟壑纵横、梁峁交错,高寒多风且日照充足,土壤以黄绵土为主,土质松散,十分适合荞麦生长。
据了解,荞麦作为小杂粮的一种,生长周期短、适应性广、抗旱能力强、生长发育快。在农时安排上,其耕翻、播种到管理环节通常在其他作物之后,可有效调节农时,助力农业生产全面安排,实现低投入高产出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南湫乡积极引导农民科学合理种田,提前谋划、跟踪稳效,推广小杂粮等适宜本地气候、风险小效益高的作物品种,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主粮产量低的短板。随着群众生活水平提升和农业科技发展,市场对小杂粮的需求不断加大,荞麦种植逐渐成为南湫乡种植户稳产增收的主要途径。
南湫乡政府乡长王泰骁介绍,今年上半年干旱,乡里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尤其在下半年全面推动夏粮复种荞麦,全乡荞麦种植面积达4.13万亩,其中复种面积1.89万亩;同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打造万亩荞麦种植示范点,目前全乡荞麦长势良好,丰收在望。
记者来到秦团庄乡新峁村时,轻盈粉嫩的荞麦花开满了田野。站在高处俯瞰,连片的荞麦地宛如绿色海洋,一簇簇粉白色的荞麦花点缀其间,如繁星闪烁。
村民王磊望着自家80亩荞麦地,满心欢喜地说:“这几年,乡里鼓励我们种荞麦,不仅提供种子和肥料,还有农技人员手把手指导。荞麦耐旱、生长周期短,今年墒情又好,肯定能有好收成!”像王磊这样受益于荞麦种植的农户,在秦团庄乡有1000户左右。截至目前,全乡荞麦种植面积达3.5万亩。
在产业发展中,秦团庄乡不仅注重扩大荞麦种植规模,更着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一田多收”。
当地依托丰富的荞麦资源,引进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发出荞麦面、荞麦茶、荞麦醋等一系列特色产品。这些产品凭借绿色、健康、营养的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畅销市场。
同时,荞麦花期长、花量大、蜜质优,是中蜂理想的蜜源,不少农户在种植荞麦的基础上发展养蜂产业,生产的荞麦蜜口感醇厚、营养丰富,成为市场抢手货,让“一田多收”的效益更趋显著。
环县素有“中国小杂粮之乡”的美誉,是庆阳地区乃至甘肃省的荞麦主产区,今年共种植荞麦45万亩。荞麦面适口性好、食用价值高,用荞麦面、荞麦糁子加工成的荞剁面、饸饹面、凉粉、荞面油圈圈等,都是有名的地方风味食品。近年来,环县持续将荞麦产业作为特色富民产业加大扶持力度,推动一些企业加工生产出多种特色产品,使产业链条进一步延长、产品附加值逐步提升,农民增收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宽。
记者:郭海霞 张 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