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网讯(通讯员 路玉珊)目前,一切都进入了数字化、程序化、模式化的时代,管理数字化、生活数字化、交流数字化,办事讲程序、研究讲程序、说话讲程序,工厂有模式、办学有模式、机关单位有模式,就连日常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也数字化、程序化、模式化了,人们天天生活在一大堆数字、程序和模式里,被数字指挥,被程序左右,被模式捆绑,乐此不疲,习以为常。钢筋混凝土浇筑的城市森林,让我们无法接近地气,各种模式和程序包裹的社会,使人类变成自己的机器。
拿教育来说,一些学校规定一节课教师讲几分钟、学生讨论几分钟、合作交流几分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各类考试试卷几乎是一个模式,标准化的题型、标准化的结构、标准化的答案,甚至学生的书皮都是印制好的,一个班、一个年级统一格式,提到教育质量大多是一些数字,这种过分依赖数字、程序、模式的教育,我们暂称作装在“套子” 里的教育。按理说,在这种统一的模式和程序下,我们的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应该能够培养出符合标准的学生,但事实是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却并不标准,品质良莠不齐,能力高低参差。所谓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面对强大的“套子”显得软弱无力,教育在程序化、模式化的道路上迷失了个性,可怕的“套子”正吞噬着数以亿计的鲜活生命。令我不由想起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主人公之一别利科夫永远有一种难以克制的愿望──把自己包在壳里,给自己做一个所谓的套子,使他可以与世隔绝,不受外界的影响。从别利科夫身上,我们不难发现,当下的教育距离真的现实生活和自然世界越来越远,校长、教师、家长的眼里只有几个自然数组成的分数,都在拿着一把尺子,用一个模子,同一种方法,辛勤培育着生动活泼、个性千差万别的学生。学生们经过几年、十几年的学习,不仅厌烦,而且逃避,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没有领悟到,甚至情感态度价值观还出现了偏差。教育数字化的背后,是个性的泯灭、人性的萎缩,这种装在“套子”里的教育,既是教育的悲哀,也是教育的顽症。
我不是说数字化、模式化和程序化不好,基本的模式、程序是必须的,建构一定的数字化教学,的确可以实现保底教育。世界是运动的,运动必须是有规则的。自由是可贵的,但自由绝不是胡来、乱来,想怎么来就怎么来。但模式和程序的生搬硬套、食古不化万万不可,一切依赖数字的教育是冰冷的。人人都明白用一种原料做不出千样菜,用一个模子也培养不出多样化的人才,为什么却不愿意亲身去打破“套子” 呢?因为在这样的套子里生活,既省心、又省事,大家都不必太过劳神伤力,按部就班,亦步亦趋,就可以混一辈子。作为教育人,在已经使用了成千上百的模式、程序之中,稍微加进一点新鲜的因素,将既定的模式和程序改动一下,让他更适合人的成长要求,用教育的办法做教育,其实并不艰难。难就难在人们已经习惯了“套子”, 人人都屈服“套子”,只有装在“套子”里,大家才觉得安全,感到踏实,离开“套子”便无所适从。况且打破“套子”是需要勇气和创新的,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心思,“套子”一旦被打破,就意味着你比一般人将失去很多所谓的生活情趣,这样的辛苦肯定是大多数人不愿接受的。大家宁可在“套子” 里好死不如赖活着,谁也不愿放弃甚至打破“套子”去生存。比如,我们到下面去听课,请专家来做报告,没有老师不抱怨学校校长、教育局长给他们的禁锢太多,但当我们试图通过互相研讨,思想渗透,高端引领,精神感染,激发教师投身教改的热情,促使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尽快从陈旧的老一套中解放出来的时候,老师们却不领情,他们认为教育思想、教育智慧、教育艺术都是虚的,强烈要求专家讲一些具体而详细的教学套路,甚至详细到一节课的设计,总想着有一个现成的套子拿来就用,否则一切都是白搭。正因为老师们缺乏敢闯的精神,所以也就培养不出创新精神的学生。
可见,习惯的力量多么强大,思维定势可以左右一个人的一生。教师这种甘愿从一个“套子”里走出来,又走进另一个“套子”里去,觉得不戴“套子”就没法教书育人的怪异做法,其思想和行为所暗含的恰恰是一种社会习惯、行业习惯、群体习惯,也就是长期以来人们对模式的膜拜、盲从甚至根深柢固的欣赏,这才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地方。课程改革之所以十多年了,不见实质性的突破,难有惊喜的变化,归根结底是开放程度不够,社区教育欠发达,特别是大家跳不出数十年如一日的教育“套子”。我们要善于打破一个旧世界,更要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现在,课程改革是打破了教育的外在套子,而教育深藏于公众意识里的思维和操作的套子仍然非常坚硬,尤其懒散的旧习惯还有势力,包括政府、教育机构、从业人员严重的功利思想、形式主义,让教育背负太过沉重的枷锁,缺乏默默无闻的实践者,缺乏踏踏实实、敢于牺牲的改革者。缺乏基于真教育的宽松环境,因此,在建立新的课程结构、育人模式、评价体系的当下,需要同步加快社会管理体制、国家用人体制的改革,培养适合改革的土壤和播种者,还学校一定的自主权、选择权,让顶层设计与民间创造共同支持开放解放、自由自在的教育破茧而出。这样,我们才能打破教育“套子”,铲除形式主义,回归生活,张扬个性,尊重教育的特殊性,推动教育的创造性,从这是变革教育的用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