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中关村二小事件”背后的情与理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庆阳网讯(郑庆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近日,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一位家长在网上发文,称孩子长期遭到同班同学的欺凌,被同学用厕所垃圾筐扣头,事发后,孩子出现失眠、易怒、恐惧上学等症状,经诊断为“急性应激反应”。截至目前,家长声音、舆论观点、校方声明、教委态度似乎都到齐了,但仍然缺乏基本的定性。涉及未成年人的事件,无论校方、家长、社会还是媒体都当慎之又慎,以真诚、善意和真相化解所谓的恩怨,也是一种教育。

    小心“口水化传播”的 二次伤害

    作为教育工作者和小学生的家长,此事也引发我的关注,看到短时间内网络上引发的大量围观和海量跟帖,我想,此事件触动了家长心中最脆弱的部分——孩子。

    事件中家长的心情,我也颇能感受。我的孩子也遇到了类似问题。几个月前,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先后受到过两次欺凌,医生检查后很认真地建议我们带孩子找心理医生看看。我当时就懵了,没想到会这样严重。我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怎么处理这件事情,再次发生的时以什么心态、什么方法、通过什么渠道、告诉什么人处理,要不要找更高管理层以引起足够的重视?

    经过反复思想斗争,我决定先尝试在班一级组织处理。发生第二次事件的当晚,我把孩子受伤的照片发给了班主任老师,班主任及时与我沟通了情况,并向我通报了她准备采取的三个措施,一是召开专题班会让孩子们讨论哪些行为不可以,二是让打人的孩子道歉并暂时撤销他的所有职务,三是让两个孩子暂时隔离,要求犯错误的孩子不能接触我的孩子,也告诉我的孩子暂时不要和那个孩子说话。随后,孩子家长打来电话,诚挚地表示了歉意。第二天,孩子一回家就高兴地告诉我说,打他的孩子向他道歉了,并且受到了惩罚。第三天,孩子带回来一套童话书,说是打人的孩子悄悄塞到他书桌里的,因为老师不让他们俩说话。后来孩子告诉我,曾经打过他的那个孩子也成为了他的朋友。

    中关村二小的校园事件发展到现在的地步,家长、学校和本应受到保护的未成年孩子同时被推到舆论的旋涡,任由网民围观和评论,尽管事情本身有其是非曲直,但所产生的二次伤害却也难以估量。仅用简单的对错来诠释这件事情,显然无法完全解决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从学生健康发展和教育工作顺利推进的角度来说,应该站在更高层面分析解决问题,才能有效地防止和解决问题。

    仔细分析,问题的产生关乎三个方面,一曰态度,二曰方法,三曰机制。独生子女一代的心理承受力较为脆弱,容易受到“内伤”,学校和家长应该高度重视,教育管理部门也应该针对如何应对校园事件对教师进行专门培训,让老师知道出现问题后最佳解决途径是什么。当然更应该重视的是制定学生危机事件的应对机制,包括事件预警、程序触发、事件分级、应对流程、应对措施、和解制度、听证制度、未成年人隐私保护制度、限制接触令,等等。这方面,荷兰就有类似规定,包括对被欺凌孩子进行保护等。

    事情已经发生,在亡羊补牢的同时,还应该把后续的工作提前思考一下。事件中的人,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无论事件发生时他们对或者错,都会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如何安抚“受伤”的心灵,尤其是孩子,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因此,应建立学校与社会机构、儿童心理教育专家的联动机制,包括志愿者服务等,调动更多的力量进行诊断和治疗,帮助孩子尽快扫除被欺凌后的心理阴霾。

编辑:焦敏龙责任编辑:焦敏龙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