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张发黄的旧照片,一个《西路红军老战士光荣证》,这是唐秀英留给孩子们仅有的一点老物件。“虽然母亲已去世多年,但是她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母亲常说,再苦的日子都要坚强地撑下去,如今过上了好日子,但永远不能忘记红军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10月12日,记者来到环县洪德镇河连湾村已故红军老战士唐秀英的家里,她的儿子郑文明向记者讲述了母亲在长征路上的故事。
“剑阁峥嵘而崔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唐秀英就出生在有此美誉的四川省剑阁县。1929年,13岁的唐秀英加入了红军,后来跟随红军第四方面军踏上了长征路。刚参军的时候,唐秀英是队伍里的通信员,在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会合后,她被编入红四方面军部队医院,成为一名卫生员。
郑文明告诉记者,母亲在当卫生员的日子里,一刻都没放下过医药箱,腰间经常被磨破了皮。“小时候,我总喜欢抱着母亲睡觉,手总能碰到母亲腰上的一块疤,母亲对我说,那是因为腰上的皮磨破又长好,又磨破再长好,便结成了一片厚厚的痂。”
过草地翻雪山,七十二道脚不干。回忆起母亲告诉他的点点滴滴,郑文明印象最深的就是——“根本没有休息的时间,前面的人困了,马上会被后面的人推一把,继续往前走,走到哪儿睡到哪儿,鞋磨破了,捡一条布带绑上,到最后,脚被绑成了一个大包,走都走不动。”
在那个年代,急行军、打恶仗、饿肚子时常伴随着行军队伍,年龄尚小的唐秀英和其他战士一样,数次遭遇了险境。1936年,红军长征途经环县,为给大部队筹备粮草,唐秀英和战士们在收集粮食的时候遭到敌军的机关枪扫射。“母亲当时并没有被打中要害,情急之下,她选择了‘装死’才免于一劫。”郑文明说。
受伤并没有阻止唐秀英前进的脚步,简单处理伤口之后,她继续追赶大部队。
1936年11月,山城堡战役在环县打响。这一仗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的第一大仗,也是红军长征和结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最后一仗。战役后,唐秀英和其他几位掉队的战士赶到了山城堡参与伤员救治。然而,战友牺牲带来的巨大冲击加上脚部伤势未愈,她疲惫不堪的身子终于支撑不住倒下了。大部队再次转移,唐秀英没能及时跟上而掉队,留到了环县。郑文明把母亲留下的唯一证件《西路红军老战士光荣证》拿出来,只见上面写着“1936年长征部队到环县,因右腿负伤而流落。”
当时,郑文明的奶奶身为河连湾区政府妇女主任,见到流落至此的唐秀英负伤在身,便毫不犹豫地收留了她。不久之后,唐秀英与郑文明的父亲郑占胜成婚。郑文明告诉记者:“母亲后来也成为当地的妇女主任,并与父亲一起,继续为党开展地下工作。”
全国解放后,唐秀英于1962年回到四川老家找到自己的母亲,此时,老人家已经哭瞎了眼睛,没想到还能再次听到女儿的声音,而与她同年参军的父亲却再也没有回来过。了却心愿的唐秀英回到河连湾,度过她平静的后半生。2005年,88岁的唐秀英因病逝世。
如今,郑文明已经78岁,身体还很硬朗,生活过得舒心。提起母亲的一生,他满怀深情地说:“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会牢记母亲的教诲,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路娜 杭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