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刘志丹慧眼识南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刘志丹是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20世纪30年代初他浴血播火陇东,点燃南梁革命烽火,创建了“硕果仅存”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被毛泽东同志誉为“群众领袖,民族英雄”。陕甘边根据地得以创建的一个关键,就是刘志丹一贯主张的以南梁为革命斗争中心的选取,而为创建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刘志丹几经生死,百折不挠。

  一、刘志丹在南梁地区初创革命武装

  南梁位于陕甘两省交界,地处桥山山脉中段大梁山麓。第一次大革命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枪杆子的重要。为创建陕甘边界革命武装,中共陕西临时省委首先选派了一批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打入国民党的地方军队里,在取得合法军职后进行秘密的兵运工作。从1929年开始,刘志丹、谢子长等共产党员就受党组织调派到陕北保安县、宁夏、甘肃庆阳一带从事“兵运”活动,培养了一批军事干部。期间刘志丹还曾派霍维德、李力果等同志装扮成“皮货商”、“说书匠”到南梁一带串连贫苦农民,传播革命真理,进行秘密革命活动。适逢陕甘大旱,饥民四起,杨培胜率领的饥民武装就在南梁、太白一带“吃大户”,开仓分粮。于是刘志丹于1930年前后,多次到南梁一带,积极团结改造这支饥民武装。同时深入了解当地哥老会和民间武装的情况,启发教育哥老会成员郑德明、朱志清等克服封建思想,维护穷苦百姓的利益。

  1930年10月,在国民党陇东驻军谭世麟处挂名建军的刘志丹打着陇东民团第六营的旗号,巧袭合水太白镇,将谭世麟第二十四营缴械,组建了南梁游击队。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陕甘边第一次抛弃军阀番号而创建的陕甘边地区中共独立领导的红色武装。后刘志丹把人员枪支分成三部分,在太白、南梁和保安、安塞等地活动。1931年2月,刘志丹率部在合水固城与他之前派到陕甘边界搞武装的赵连璧、同守孝、贾生财、唐青山等人的武装会合,并进行整编,刘志丹任总指挥,下设4个连,在合水与宁县之间的盘克塬一带活动。不久,在盘克张皮塬遭陈珪璋部谢绍安旅伏击,队伍损失过半。后刘志丹按照中共陕西省委的指示,先率部编入国民党驻彬县的苏雨生部,后前往平凉打入陇东军阀陈珪璋部,被任命为十一旅旅长,继续从事兵运工作。

  1931年夏,刘志丹来到南梁,深入考察这里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和政治、经济、阶级状况,他和马锡五深山里走,老林林钻,风餐露宿,踏遍了南梁数百里梢山,一边走村串户,访贫问苦,一边奔走于贾生财、杨培盛、赵连璧的队伍中间,进行思想教育和指导工作。经过多次勘察,刘志丹对南梁及陕甘边区地理及其熟悉,素有“活地图”之称。同时刘志丹深知南梁地区地瘠民贫,群众深受官府和军阀的残酷剥削,心存强烈的反抗意识;而且地域偏远,距离国民党统治中心较远,军阀混战,各保实力与地盘,加之境内之敌多为小股地主武装,战斗力弱,并且方圆百余里山川交错,森林茂密,交通不便,进退有据,是开展游击战争的理想场所。于是在当年9月,刘志丹着手将分散活动于合水、庆阳山区的赵连璧、杨培胜、贾生财3支武装集合起来,在合水太白附近的倒水湾进行整编,计300多人,分为3个大队,刘志丹任总指挥。南梁游击队整编后,首战二将川,歼惯匪张廷芝部骑兵连。接着又击溃合水民团的进攻,迫使国民党陈珪璋部退出南梁地区。之后,刘志丹总结以往开展兵运工作的经验教训,率领南梁游击队坚持以南梁为中心,依托桥山山脉开展游击活动,使陕甘边的武装斗争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二、刘志丹与以南梁为陕甘边革命斗争中心的确立

  革命的中心是一个关系到革命成败得失的关键问题,革命斗争中心的选取必须遵循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真理与当地具体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寻求革命发展道路的规律。刘志丹同志从渭华起义和陕甘地区多次兵变的失败教训中认识到,要发展革命武装斗争,必须走井冈山道路,建立一块巩固的革命根据地。为了选择一块合适的地点,刘志丹在组建红军游击队的同时,就开始探索革命斗争中心的所在。为此,他从葫芦河畔到山嘉原边,从桥上之巅到萧关古道,踏遍陕甘边界桥山山脉,经过亲自勘察和革命斗争实践认定南梁地区是创建陕甘边根据地的理想活动中心。但当时的陕西省委主要负责人杜衡受“左”倾错误思想束缚,反对刘志丹提出的在陕甘边桥山南梁一带建立革命根据地的主张。1931年10月,南梁游击队和陕北游击支队在南梁附近的林锦庙胜利会师后,陕西省委指示会师部队南下渭北,建立根据地。但因敌我力量过于悬殊,红色武装未能在渭北建立起根据地,便回师正宁柴桥子,以南塬的寺村塬为活动中心,进行革命斗争,创建了寺村塬游击根据地,但坚持仅半年,就在国民党大举“围剿”下丧失殆尽。为了扭转危局,刘志丹曾多次提出北上南梁,都遭到杜衡阻挠干扰。1932年10月,红军陕甘游击队连战失利后,被迫退入南梁一带的密林中。在这种情形下,杜衡依然拒绝刘志丹提出的开辟南梁革命根据地的建议。1932年12月,红军陕甘游击队奉命转战至子午岭山区陕甘两省接壤的宜君县转角镇,在这里正式改编为红二十六军第二团,全军共200余人。此后,陕甘边的党组织和红军在陕甘边桥山南麓的照金创建了面积达2000平方公里的革命根据地。但这里区域狭窄,回旋余地小,距国民党统治中心较近。1933年5月,国民党调集重兵进攻照金根据地,杜衡不顾刘志丹等人的反对,强令红二十六军于6月初南下渭华覆没。而杜衡(时任红二十六军政委)、袁岳栋(时任陕西省委书记)7月在西安被捕叛变,中共陕西省委遭到严重破坏。10月初,刘志丹等20多名南下幸存的指战员,历经千难万险辗转回到照金,任红军临时总指挥参谋长,他当即提出进军南梁,遂率主力红军北上陇东,寻机歼敌。不久照金革命根据地及与之呼应的渭北革命根据地相继陷落,使陕甘边区红军和中共陕甘边区特委与上级党组织联系中断,同时失去立足之地。

  列宁说过:“革命是不能‘制造出来’的,革命是从客观上(即不以政党和阶级的意志为转移)已经成熟了的危机和历史转折中发展起来的。”在陕甘边区革命斗争处于危机之时,刘志丹等领导人抓住“成熟了的危机”这一客观机遇,在深刻总结寺村塬、照金等地革命实践活动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到以南梁为中心创建根据地是发展西北革命武装斗争的唯一出路。于是,陕甘边区红军临时总指挥部于1933年11月3日至5日在合水县包家寨召开联席会议,根据刘志丹的建议,总结了以往武装斗争的经验,并讨论了部队改编、根据地建设和行动方针等问题,会议决定:(1)恢复红二十六军,成立四十二师;(2)将陕甘边区武装斗争的重点转向桥山中段的南梁地区;(3)为确保南梁中心根据地的开辟,将陕甘边区划分为三个游击战略区,陕北为第一路游击区,以安定为中心,向南发展;陇东为第二路游击区,以南梁为中心,向四周发展;关中为第三路游击区,以照金为中心,向北发展。三路游击区又共同以南梁为中心,红二十六军居中策应,并沿山脉向南北发展。包家寨会议在选取革命斗争中心这个关系到革命前途命运的根本性问题上,确定了刘志丹等数次提出的开辟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的战略方针,正确解决了陕甘边根据地的战略方向这个长期末能解决好的问题,从而使我党在西北率先摆脱了“左”倾错误路线的干扰,使陕甘边区根据地建设工作转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上来,这是陕甘边区革命斗争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点。特别是开辟三路游击区的策略方针,是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日益发展壮大的先决条件,毛泽东后来赞赏道,刘志丹创建的根据地,用了“狡兔三窟”的办法,创出局面,这很高明。

  三、刘志丹与以南梁为中心陕甘边根据地的创建

  包家寨会议后,陕甘边区党和红军立即投入创建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的革命斗争。会后第三天在合水县莲花寺对红军进行了整编,正式恢复红二十六军,成立了第四十二师,下辖红三团和骑兵团,全军共500余人。 之后,第二、三路游击总指挥部相继成立,从而很快组建了红军、游击队、赤卫军三结合的革命武装力量体系。为了贯彻包家寨会议关于建立南梁根据地的战略方针,红二十六军恢复后刘志丹立即麾师进军南梁,扫荡陕甘边界的反动地主武装。同时,党和红军还派出工作人员深入南梁地区发动群众,组建革命群众组织以及农村党组织。经过扎实细致的工作,到1934年初,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初具规模。2月25日,红四十二师党委在南梁小河沟四合台(今属林镇乡)选举成立根据地最高临时政权——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不久,中共陕甘边区特委恢复。同时成立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刘志丹任主席。

  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区不断“向四外发展”,不可避免地又引起国民党当局的反复“围剿”,仅1934年前后对南梁中心根据地发起三次“围剿”,在刘志丹指挥下根据地人民与红军、游击队、赤卫军以血肉之躯铸起保卫根据地的铜墙铁壁,经大小三十多战,取得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并使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发展到包括淳化、富县、中部、宜君、旬邑、正宁、宁县、合水、庆阳、保安、安塞、靖边、耀县、甘泉等十几个县的部分地区,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1934年11月7日,在南梁荔园堡召开陕甘边区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成立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陕甘边区赤卫军总指挥部,各县也相继建立红色政权。之后,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成为武装斗争的力量源泉,红二十六军由原两个团建制扩建为五个团,兵力近2000人,各路游击队也发展到2000余人,赤卫军1500人,少年先锋队100多人。从而使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进入大发展阶段。嗣后在反“围剿”斗争中与陕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地域北起长城,南至淳耀,西接庆环,东临黄河,约6万平方公里,成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一块完整的红色区域,为处在危机时刻的中共中央和各路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也是中共中央指挥红军抗日的出发点。(赵晓红 党史研究室)

  参考资料:

  【1】庆阳地区党史资料丛书之《庆阳地区中共党史大事记》

  【2】中共党史出版社《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中共陕西、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编,1997年11月版;

  【3】曲涛《刘志丹与南梁革命根据地 》,甘肃文化出版社《庆阳史话》,2004年7月版;

  【4】庆阳地区党史资料丛书之《红二十六军余陕甘边苏区》

  【5】吴敬东、高文、巩世峰《陕甘边区的红色堡垒——南梁(革命史料)》,甘肃人民出版社《陇原星火》,1981年5月版;

  【6】华池县志编委会编《华池县志 党派社团》,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版

  【7】刘志丹纪念文集编委会编《刘志丹纪念文集》,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年9月版

  【8】中共庆阳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编《群众领袖 民族英雄》1986年3月内部资料

编辑:张述锋责任编辑:张述锋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