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密林深处的古城堡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庆阳位于甘肃东部、陕甘宁三省区交会处,古时曾是边陲要地。历代将士驻军戍边,先后在城治要地设堡立寨、修筑墩台。境内现存的一座座古城堡,是庆阳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遗存,承载着当地历史的变迁。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古城堡大多数由于缺乏保护,在风雨侵蚀中已破败不堪,或因保护不善被人为破坏,正在逐渐消失。为让这些古城堡不被人们遗忘,近日,笔者搜集整理反映庆阳古城堡的稿件、图片,以飨读者。

凤川寨      孟建智 摄

    凤川寨

    在庆阳诸多的古城寨堡中,绝大多数修筑于川道要地,而在子午岭密林深处建有不少的古城池鲜为人知。华池县大凤川的凤川寨就是其中之一。

    华池县东七十里的林镇乡大凤川峰峦叠嶂、林涛如海、草木丰茂、溪流潺潺,置身其中,犹在仙境之中,令人心旷神怡,被誉为“天然氧吧”“陇上小江南”。沿着大凤川一路前行,在距东华池10公里的大凤川河南岸便看到古城遗址。古城依南山而建,城墙轮廓清晰,城内原来耕种现在荒弃,蒿草丛生,高两米以上,城墙不能耕种,长满榆树,北墙高3米,阶地古城为长方形,长200米,宽120米。山上城墙呈簸箕状,大体为梯形,腰长280米,南墙在山顶,长60米,东墙高大清晰,墙高5米,夯层14厘米,古城周长1060米。墙体多生乔木,被根系破坏严重,已无棱角,树木高于周围,在河北面可见一簸箕状的绿色古城。

    大凤川及支流小凤川源头均接秦直道,秦汉时期这里曾为重要屯兵和后方供应基地。汉、唐、宋时期曾设有凤川镇。宋仁宗时期,曾公亮等撰《武经总要》称:“凤川镇,西北控子午岭路至西界,大中祥符中筑,东至州北(百)五十里,西南至合水镇五十里,东至南华池镇二十里、西界四十里。”这一宋代资料清楚地记载了凤川寨的地理位置。筑城时间为大中祥符(1008—1016年)年间。同时,史载,“城被山坡,直下临注。或有西贼围闭,矢石入城,捍御下下。公(范仲淹)牒李丕谅、宋良同往凤川相度,得本寨东烽火台山上四面牢固,及山脚下有好水泉可以置砦,令弓箭手、兵上等寅夜兴工,山上只筑女墙,四面削崖。近下低处筑城,围入水泉。续又牒本州通判范祥相度,令祈修砦城,分擘街巷,修盖军营、草场、廨署,及城上昔安置敌楼。”证明范仲淹曾经对凤川寨进行了择地改筑。《华池县志》记载:庆历二年(1042年)知庆州范仲淹重修(凤川寨),移址于清水沟东侧台地,依山而建,山顶只筑女墙,四面削崖,山下城垣为长方形,城周1300米,面积8.64万平方米,置凤川寨。

    北宋,西夏金汤、白豹、后桥在整个陕西四路中对北宋的威胁最大。华池县(址东华池)辖区就成为防御金汤、白豹的战线前沿阵地。为防御西夏金汤、白豹,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任福率军攻打白豹城,利用凤川寨等几个城寨的兵力合围,一举夺取白豹。从范仲淹在《议攻守》中,“择其要地作为城垒,则我无不利之虞,至于合水、华池、凤川、平戎、柔远、徳靖六寨,兵甲粮斛可就屯泊,固非守备之烦也”可见,范仲淹将凤川等寨作为固守的重镇。同时,范仲淹将凤川等寨纳入防御西夏的战略部署之中插入西夏的楔子,对白豹的防御与进攻关系至为重要。后来范仲淹修筑大顺城,与柔远寨、荔原堡构筑大顺城防御系统,凤川寨成为大顺城防御系统后卫基地,是屯兵防守和囤积粮草的固守重镇。

    雍正六年《甘肃通志》:“凤川,在县东七十里,源出子午山,东流入华池水,清澈多鸥鹭,春月人皆游赏于此。”可见这里清代初年植被良好,风景宜人。

    上世纪四十年代,大凤川再次进入历史的高潮时期。八路军三八五旅七七O团开赴大凤川,开展大生产运动。七七O团全体指战员在此一边保卫边区,一边开荒种地。还利用当地的有利资源,开展饲养、采集、挖药、割漆、酿酒、纺织等各种副业生产,并成功栽植了水稻。使全团呈现出粮食满仓、蔬菜有余、牛马成群、猪羊满圈、革命家务日趋巩固的繁荣景象,再建了又一个“南泥湾”。同时,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一大队一千余人也进驻大凤川,边生产,边学习,培养出了一批优秀干部和军事指挥人员。

东华池城新貌     折兴发 摄

    东华池城

    位于子午岭腹地的今华池县林镇乡东华池村(社区)驻地,豹子川、大凤川、葫芦河三水呈十字状交汇,四峰对峙,位置险要,风景优美。群山叠翠之间,掩藏着重大的战略要塞。四座古城依山虎踞,成犄角之势相对矗立。

    东华池古城位于林镇乡东华池村,山上城内外林木丛生,植被密布。古城依西山而建,傍水而立,环境优雅。山巅城垣近矩形,山顶城墙与山脚城墙落差80米,山顶筑一方形小城,长152米、宽83米,山腰城墙呈梯形向两边放大,在二级阶地城墙水平延伸,南距今合水县、华池县界碑3米,北山下至凤川口,山腰城郭呈梯形,川台城垣为长方形。古城周长2885米,总面积38.8万平方米。这座古城遗址是典型的隋唐古城。

    《武经总要》记载:“华池镇,后魏蔚州故城。控卢河川路入鄜州直罗县界。隋为县,有子午山。本朝置巡检兵官,总华池、平戎、凤川、柔远、淮安,自子午山、狗道岭(今名:古道岭)至义征(志丹县义正乡)、达磨、洛河川、保安车(军)小胡族。东南至州一百三十里,西至凤川镇二十里,东至平戎镇四十里,鄜州直罗县(《四库全书本》作至直罗)四十五里。”卢河川路即今葫芦河川,又名二将川。

    西魏大统六年(540年)置华池县时,为本县首处治所。因葫芦河古称“华水”,别名华池水。县因水得名“华池”,县名—直沿用至今。北周保定元年(561年)县废。隋仁寿二年(602年)复置华池县,治东华池古城东北二里的库多汗古城,隋大业元年(605年)从库多汗城迁来,大业十三年(617年)县废。唐武德四年(621年)重为华池县治所,并为林州总管府治所,其林州领华池一县,贞观元年(627年)州废。北宋时期,华池县存在111年,治所在东华池古城。熙宁四年(1071年),华池县与乐蟠县合并为合水县,古城置华池镇(又称华池西寨),属合水县。元丰六年(1083年)二月改置为华池镇,元祐六年(1091年)闰八月改镇为华池西寨。金仍置华池寨。明置华池巡检司,清置华池镇。华池县的这几次行政建制交替变更,治所均在东华池古城。

    东华池城的半山腰,矗立着一座高26米的八角七层阁楼式宋代砖塔,塔身每面宽3.29米,塔檐转角有仿木斗拱,仿木砖雕檐椽,顶部有葫芦形刹柱。砖面饰有云纹、奔鹿、飞凤、猛虎等图案,精美无比。塔身至今保留基本完好。1963年被甘肃省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塔内碑刻记载,此塔始建于北宋元符二年(1089年),宣和元年(1119年)建成。

    1941年7月26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将八路军一二○师教导团和抗大总校一个大队组建为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1943年春,学校迁往东华池,校部就设在古城内,彭绍辉任校长,俞楚杰任副校长,学员最多时达5200余人。下设三个大队和一个女生队,一大队驻大凤川,二大队驻豹子川,三大队驻平定川,女生队驻豹子川口。毛泽东亲笔题写了抗大七分校校训,深含嘱托和希冀。遗址今存石箍窑20孔,保存完好。解放战争中大部分建筑毁于战火,土木结构的房屋被烧毁殆尽。全体学员在荒无人烟的深山密林中,开展生产运动,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经过艰苦劳动和认真学习,为党培养了一批优秀干部,为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1946年7月1日,最后一批学员离开华池,奔赴新的战场,学校停办。1963年2月和1981年9月,校址两次被省政府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庆阳市红色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库多汗城     孟建智 摄

    库多汗城

    子午岭深处的华池县林镇乡东华池(社区)村驻地,古代秦直道沿子午岭山系的脊梁纵贯华池全境,使关中轻骑三天三夜即可直抵阴山脚下,而北方广袤原野上的游牧部落和汗国也常常在觊觎中原的通道上扎下自己的牙帐,并利用这里的山川地形及直道、驰道逐鹿中原。这个极具战略意义的地方,既是历朝历代布防重兵的国防重镇,也是历史长河中众多民族交汇竞争、交流融合的中心。

    库多汗城(华池东寨)就位于林镇乡东华池村境内二将川河与豹子川河交汇处东侧(又称堡子山),与东华池城隔河相望,依山傍水,地势险要。山腰城垣近三角形,山下城郭呈长方形,内有子城。全城周长1492米,占地13.3万平方米。为西魏时期蔚州治所遗址,后周废,隋仁寿二年(602年),在古城又置华池县三年之后,华池县城迁至葫芦河西岸的东华池古城。宋置华池寨,元祐六年(1091年)闰八月改为华池东寨,与华池西寨并存。金废寨。古城遗址有内城,其文化层属于西魏,当是西魏之蔚州遗址。在距离河畔100米出现高大墙体,此古城依南山而建,墙体落差70米,山体上城墙走向呈半圆形,山上又有封闭的顶城,山下台地上城墙呈直线,东西长680米,周长1560米,属于典型的宋代古城,当为华池东寨遗址。

    值得一提的是,从发掘出的豹子川石塔院(人们称之为双塔寺)《庚寅》碑碑文中都反映出金大定十年到合水安定寺碑的大定十八年的八年间,李世雄的职位始终是华池寨主和校尉。他稳坐华池的八年间,在金王朝统治下的华池寨,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地,这里的汉、党项、女真等民族的居民对信教修寺是一致的,建寺者之一的李世雄很可能是党项人,因在唐时曾赐党项王族为李姓。

    关于库多汗城的历史记载很少。专家考证,库多汗是北周使持节、骠骑大将军、云宁县开国公拓跋虎之世子。而在此之前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时,作为北魏皇族的鲜卑拓跋氏已改为元姓,此后,北魏政权在五胡争锋的局势和权臣与皇帝的博弈中,演变为宇文鲜卑控制的西魏,拓跋虎族人在其中扮演了积极角色。经历了残酷甚至荒唐的权谋争斗,27年后的公元557年,西魏恭帝元廓被迫“禅让”帝位,宇文觉“继位”建立了北周。隋代将西魏蔚州古城,称作库多汗城,当与拓跋虎世子库多汗相关。

    沿着山坡攀登到西南城墙下,数米宽的城壕长满了荨麻。城墙的主体是削堑而成的,顶部有少量夹杂着细纹瓦片和黑陶罐口碎片的夯筑土层。凿山削坡,堑土成壁,加筑城垣,是早在先秦修筑长城时就已广泛应用的筑城方式。堡内有相差2~3米高的上、下两级台地。面向正南,荒草掩盖的山坡上依稀显露出一条蜿蜒甬道,穿越雄踞城南险要的石拱城门,进入城堡。踏查甬道,在塌陷的路基侧面,被黄土掩埋的石阶,依然显露出阶阶相扣的原始状态。被灌木拱卫的城门具有独特的构建方式,用石板箍拱而成。门洞高2米有余,门洞内东侧有一孔道,由此可以登上城楼。虽然今天只保留下一座沧桑的石头城门,但它与东华池村宋城内宝塔南北辉映,蔚为大观。

    沿着历史的长河上溯,范仲淹在北宋与西夏频繁的边境拉锯战中调任庆州,他发现“延安之西、庆州之东,有贼(西夏)界百余里侵入汉地,中有金汤、白豹、后桥三寨,为延庆二州经过道路,使兵势不接,策应迂远”。华池恰居延、庆之间,是宋夏争夺的前沿。为了取得对这个战略通道的控制权,西夏筑起金汤、白豹、后桥三寨作为插入宋朝领地的楔子,并连筑礓诈砦、马铺砦作为南下突入关中的前锋堡垒。而宋朝则以华池、凤川、淮安、柔远诸寨作为防御西夏三寨的前沿阵地。西夏常出轻骑侵扰边防,致使宋朝寨堡“门不敢昼开”,将士夜夜“枕戈而寢”。

    当年范仲淹骑着他的战马穿行于柔远寨、华池寨与凤川寨等边寨之间,激励将士,慰问边民,招抚蕃羌,置营田,习地势。秘密修筑大顺城,使华池境内柔远、大顺、荔园、华池、凤川等堡寨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防御系统,有效遏制了西夏的侵扰。“三月二十七,羌山始见花。将军了边事,春老未还家。”讲的便是庆历三年(1043年)春末,范仲淹走马巡察大顺城的归途,看到山野初绽的花朵,突然想起已经很久没回家了,但边事依然未了。

平定川平戎寨     孟建智 摄

    平戎寨

    平戎寨位于合水县太白镇莲花寺行政村莲花寺自然村,平定川林场龙王沟林站周家咀北山梁上。进入南北蜿蜒四十多公里的平定川约十公里,远远可望见西山顶上有座城堡,这就是平戎寨。川道因城得名平戎川。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才更名为平定川,寓意和平安定之意。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南北往来的古道,北到华池县的紫坊畔、陕西的靖边、横山和环县、宁夏等地;南至合水县的太白、老城镇、庆城县和宁县乃至中原地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据《合水县志》记载,范仲淹在知庆州期间,为了抵御西夏侵犯,故修此寨。

    平戎寨由东西二城组成,相距20米,呈梯形。寨形如巨舰,呈南北向,南北长约180米,东西宽约90米,周长约540米,面积约为16200平方米。东城南墙是该寨最高点,应为瞭望台。北墙原长329米,外高9米。北墙正中开城门,门外西侧建有圆形瞭望台一座。西墙西北角开城门,与西城相通。西城东墙东北角开门,与东城相通。城墙均为板筑,整层厚20厘米。西城外挖有护城沟。南、北城墙外护成沟总长度达480米,深5米至25米;两城之间的护城沟长230米,深5米,东城东墙外护城沟长160米,深4米,宽12米;南北各开卷顶式寨门。从该城池布局和建筑遗迹看,专家们认为东城应该是驻军场所,西城则当是指挥官员的驻所。从城内采集的一件板瓦和较多发陶质琉璃建筑构件碎片分析,城内当时必有雄伟的地面建筑。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文物大普查中,专业人员经过长途跋涉,多次踏勘,才在合水太白平定川内周家嘴找到了这一城址。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陇东古时军事防御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

    平戎寨不但有防御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一个屯兵屯粮草的地方。东华池寨、凤川寨在一个平行的向北防御线上,可以相互策应,对东华池寨侧翼既可掩护、又有保障。范仲淹《再议攻守》中说:“至于合水、华池、凤川、平戎、柔远、徳靖六寨,兵甲粮斛可就屯泊,固非守备之烦也。”《范仲淹全集》又说:“华池、凤川、平戎三寨,皆在庆州东。平戎去延州德静寨七十里,华池去德静一百一十里,凤川去德静一百二十里。公指挥庆州并诸寨并权住入中白米,却告示客旅并令于东路延州接界平戎镇添价入中白米。”这些史料充分说明平戎寨是宋军前线粮草屯集与供应的基地。平戎寨建还体现了范仲淹的诸多军事思想,特别体现出屯田养兵,且耕且战,有警出征,无警务农,闲时操练,战时出击,既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又解决了驻军的部分粮饷问题,一举几得的军事思想。

    远至商周时期,这里就有一条南往北去的便道。春秋战国时期,平戎川内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村庄。从龙王庙沟口、大坪等地散布的大量汉瓦残片看得十分清楚,秦汉时期,川内已经形成通商古道,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元和志》载:“唐贞元二年(786年),吐蕃南犯合水,路经平戎川。时彬州统帅韩游环率兵埋伏该川山顶,敌兵入川后击鼓呐喊,吐蕃大惊,撤兵北遁”。可见平戎川自古是战略要地。范仲淹在这里修建平戎寨,抵御西夏南侵,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明智之举。

    我们也不难想象,在这样的密林深处,又在交通要道,设立这样一座城池,防御与囤积相济,边贸与发展结合,战时打防结合,休战生产劳动图谋发展,不但减轻了朝廷负担,更支援了前方战事,与凤川、东华池形成大宋有力的大后方。

    历史发展到上世纪。1931年9月,刘志丹和马锡五来到南梁一带,平定川倒水湾,对赵连璧、杨培胜、贾生财三支农民武装进行整编,恢复建立了南梁游击队,在南梁地区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逐步发展壮大。到四十年代,抗大七分校来到东华池,三大队一千多名学员在这里学习、生产,历时三年。在这里为我党培养出了一批不可多得的军事指挥家和优秀干部。

编辑:孙雅茹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