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中国共产党庆阳历史》(前言)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前 言

  庆阳位于甘肃省东部、陕甘宁三省交汇处,因居陇山(即六盘山)以东,习称“陇东”。庆阳有着悠远厚重的历史积淀、灿烂辉煌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近现代历史上,庆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谱写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篇章。庆阳是中国共产党在西北最早播下革命火种的地方之一。1927年,王孝锡、任鼎昌等革命先驱在宁县太昌镇创建甘肃第一个农村党组织——中共分B宁支部,揭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庆阳革命斗争的序幕。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庆阳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和西北红军的摇篮。大革命失败后,遵照党的八七会议精神,西北党组织在陕甘边界地区开展“兵运”活动,点燃了武装斗争的烽火。1930年10月,刘志丹领导著名的“太白起义”,打响了共产党人在甘肃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创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边区第一支工农革命武装——南梁游击队。1931年10月,陕北游击支队与南梁游击队在华池县林锦庙会师。1932年1月,按照陕西省委指示,会师部队在正宁县月明塬北柴桥子村改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2月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12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自此,有正规番号的西北红军正式诞生。1932年4月,陕甘游击队在正宁县寺村塬组建赤卫军和农民联合会,建立红色政权——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创建了包括甘肃正宁、宁县和陕西旬邑部分地区的寺村塬革命根据地。寺村塬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陕甘边地区的首次实践,标志着陕甘边根据地的诞生。1932年8月,在国民党及地方军阀势力的大举进攻下,游击队撤离寺村塬。1933年初,刘志丹、习仲勋等共产党人又投人创建以耀县照金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的斗争。6月,在“左”倾错误路线的指导下,红二十六军南下渭华创建根据地遭敌重兵围追堵截,几乎全军覆没。在寺村塬、照金根据地相继失守,陕甘边革命斗争和红军出现危急的关键时刻,刘志丹、习仲勋和陕甘边党组织力挽狂澜,于8月召开陈家坡会议,统一了党内思想,保存了革命力量。11月在合水包家寨召开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路线,确定了以南梁为中心开辟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正确方略,使陕甘边革命斗争重新沿着正确方向发展。1934年4月,根据地军民经过不屈不挠的艰苦斗争,粉碎了国民党对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根据地快速发展到陕甘边界十几个县的广大地区。11月,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地区建立的第一个正式的工农民主政权——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在南梁荔园堡正式成立,标志着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反映出陕甘边党与红军逐步成熟与壮大,在西北革命斗争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之后,根据地各县区相继建立红色政权。

  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实施了著名的“十大政策”,大力发展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使根据地进入蓬勃发展时期。1935年2月,国民党政府调集陕甘宁豫晋5省军阀4万余兵力向陕甘边、陕北根据地发动第二次大规模“围剿”。陕甘边主力红军与陕北红军联合作战,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围巢”斗争,成功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使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包括陕甘两省20多个县、范围扩大到北起神府、南至淳耀、西接环江、东临黄河的广大区域、人口超过100万的陕甘革命根据地,成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为党中央和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是八路军三大主力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

  1935年8月底至10月中旬,长征中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红一方面军先后落脚陕甘根据地。1936年5月,红军西征重返陇东,首战取得曲子战斗的重大胜利。在随后两个月时间里,西征红军开辟了陕甘宁边界纵横200多公里的新苏区,为迎接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创造了条件。6月,中共陕甘宁省委、省政府从吴起镇刘家渠迁至环县河连湾。11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在环县境内发起了著名的山城堡战役,重创国民党胡宗南部队,粉碎了蒋介石妄图在陕甘边区消灭红军的阴谋。山城堡战役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结束长征的最后一战,也是结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最后一战,有力促进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点。12月,西安事变爆发,驻扎在陕甘宁边境定边、环县、盐池一带的红军主力途经庆阳,南下驰援张学良、杨虎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红军各部又回师北上,红一军团驻防正宁、宁县一带,红十五军团驻守庆阳驿马关,刘伯承等率领的援西军驻防镇原,红军中央教导师进驻庆阳城和环县。1937年8月,除留守部队外,驻守庆阳的红军各部分别被编人八路军一一五、一二〇、一二九师,相继开赴抗日前线。

  抗日战争时期,陇东根据地是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抗战稳固的后方基地,又是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试验区。面对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对陇东根据地发动的颠覆和蚕食活动,陇东军民在党中央和边区党政军的领导下,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坚决斗争,取得了反对两次“陇东磨擦事件”的胜利,巩固了陕甘宁边区的西南大门,保卫了党中央和边区政府的安全,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局。陇东根据地模范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积极进行抗日民主根据地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建设,开展精兵简政、减租减息、拥军优属、互助合作、整顿“三风”等各项工作,培育了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成为全国最文明、最进步的地区之一。在陇东最早试行的“三三制”政权建设模式,是党在抗日民主根据地政权建设上的一大创举,为陕甘宁边区和新中国政权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在陇东诞生的“马锡五审判方式”,为解放区的司法工作树起一面旗帜,对新中国的司法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刘巧儿”原型——华池县温台乡女青年封芝琴反对包办婚姻、追求婚姻自主幸福的事迹改编的电影评剧《刘巧儿》,推动了我国第一部《婚姻法》的宣传普及,影响了新中国几代妇女的婚姻观念,极大地推动了妇女解放运动。在陇东这片革命沃土上诞生的《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绣金匾》《军民大生产》三首红色经典民歌广泛流传,唱响中华大地。在抗日战争进入最困难的时期,陇东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成为陕甘宁边区重要物资供应基地,享有“陇东粮仓”美誉,受到了毛泽东和党中央的高度赞扬。大生产运动中,陇东根据地涌现出一大批生产英雄和劳动模范。1943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对领导大生产卓有功绩的党政军干部给予隆重奖励,关中分区党委书记习仲勋,陇东地委书记马文瑞、分区专员马锡五,三八五旅旅长王维舟,华池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李培福被授予劳动模范称号,毛泽东分别为他们题词“党的利益在第一位”、“密切联系群众”、“一刻也不离开群众”、“忠心耿耿,为党为国”、“面向群众”。华池县城壕村被评为大生产模范村,张振财、孙万福等分别被评为特等和甲等劳动英雄。

  解放战争时期,陇东解放区既是边区保卫战的重要战场,也是解放大西北的重要战略物资保障基地。1947年春,国民党胡宗南、马步芳部共25万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边区。陇东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敌后游击战争,配合西北野战军进行了“迎王战役”、西华池战役、陇东战役等重大战役和战斗,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收复了大部分失地。陇东人民响应党中央“一切为了前线胜利”的号召,积极参军参战,开展战勤服务,组成浩浩荡荡的担架队、运输队跟随西北野战军转战数千里,谱写了战斗打到哪里支前队伍就跟到哪里的英雄壮歌,为解放大西北做出了巨大贡献。1949年4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向全国进军。陇东地方部队配合解放军主力横扫残敌,经过浴血奋战,至7月底迎来了庆阳全境解放,庆阳的历史从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庆阳各族人民从此迈上了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征程。

  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庆阳人民培育和凝结了以艰苦奋斗、面向群众、不怕牺牲、开拓创新等为主要内容的庆阳老区精神和以坚定信念、顾全大局、实事求是、自强不息、执政为民等为主要内容的南梁精神,共同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魂,在革命战争年代产生了重要的力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今天,它们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永远是庆阳人民宝贵的政治优势和强大的精神支柱,是不断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胜利的不竭动力源泉。

  《中国共产党庆阳历史》(第一卷)编著工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实事求是的修史原则,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新时期党关于历史问题的指导方针为准绳,力求客观真实、全面系统地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庆阳地方党的组织创建、发展和壮大的全过程,准确记录党领导庆阳人民在民主革命时期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光荣革命历程,总结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成功经验,阐述庆阳革命斗争历史在党的伟大历史中的地位作用,颂扬老一辈革命家和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们的英雄业绩、伟大精神和崇高品质。这部书的出版,能够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中小学生学习地方党史提供内容丰富、史料详实、观点鲜明的教材,为深化党史研究、总结党的执政经验、弘扬党的艰苦奋斗精神、继承和发扬光荣革命传统起到积极的作用,必将更好地服务和推动庆阳老区经济社会转型跨越科学发展。

 

编辑:姜大捷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