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元宵节
张文进
春节过后,迎来了元宵节,圆滚滚的汤圆,红彤彤的灯笼,再次将喜庆的氛围推向高潮。
从小到现在,我一直生长在农村。童年的记忆里,大年过后,就盼着元宵节快点到来,这天鞭炮的清响、满山的灯火,心头弥漫着一种敬畏和神秘。儿时的元宵节,吃面灯、提灯笼、赏烟花,各种习俗让人记忆犹新。
元宵节这天,父亲起得特早,我和弟妹在父亲的催促下,也起床了。洗漱完毕后,父亲在神龛前点燃香烛,恭恭敬敬地摆上最好的食物和菜肴,供奉各位神灵,把早已备好的鞭炮取出,和我们一起小心翼翼拆开,挂在院子里的柿子树上,之后不等父亲发话,我们已跑去把它点燃。当院子里“红花满地,烟雾袅袅”时,我们的心里乐开了花。
吃过早饭,妈妈就开始着手准备捏面灯。面灯的捏法,和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是紧密相连的。捏好面灯后,妈妈总会给我们兄弟俩捏一些动物,那些鸡鸭狗鹅造型夸张,鸡仰天打鸣,猪卧地酣睡,看起来很是神似。这让长大后的我,认识到真正的艺术,来自于乡村民间。
晚上是最热闹的。每年到了正月十四,天还没黑,小孩们就挑着灯笼出来了,一直挑到正月十六。孩子们满村子跑,专往人堆里挤,比谁的灯笼好看。小孩灯笼里的蜡烛燃烧完了,就拉着大人去村里的小商店里买。刚开始点的都是大白蜡烛,灯笼也都是花样单一的纸灯笼。纸灯笼一碰就着火,有调皮的孩子专门找人碰灯笼,一晚上能碰着火好几个,直到大人喊几遍回家睡觉后,才骄傲的像大公鸡似的凯旋。十五晚上一过,不少灯笼被烧破了洞,不过,这不影响孩子们的兴致,十六晚上还是照样挑出来玩闹。
元宵节的社火为广大观众表演了舞龙、旱船、高台、秧歌、小曲等富有地方特色的精彩节目。随着舞龙来回翻转,小曲声声传情,高台凌空高悬,秧歌队翩翩起舞,社火表演也达到了高潮,上千余名表演者的精彩演出赢得了广大观众的阵阵掌声和欢呼声。一队队社火沿街而过,表演着古老戏曲和现代节目,仅正月十五这天镇原县城来自各乡镇的社火队就有几十家,吸引了周边乡镇及当地上万多名群众前来观看。
在农村正月十五的晚上,家家户户放烟花是雷打不动的。当一朵朵绽放的礼花腾空而起,把天空点亮如同银河一般光彩夺目时,整个人群沸腾了,大家不时发出惊叹声和叫好声。此时此刻,我总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拿着自制的火把,在院子里舞起来,冲天的火光,映红了我们的笑脸。
如今,时间流逝,观念变化,那些热闹的老场景已经渐行渐远。旧时的纸糊灯笼,在今天的孩子们的眼里,也没什么新鲜。但那份快乐却伴随着我们成长,成了我心中难忘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