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正在准备中药擦涂疗法中所用的药物。实习生唐晓庆 摄
庆阳网讯(实习生 唐晓庆 记者 高于婷)随着天气渐渐炎热,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伏天就要到了,伏天是“冬病夏治”的最好时节。近年来,人们的养生意识逐步提高,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市民对“冬病夏治”“三伏贴”这样的词汇已不陌生,“我今年已经是第三年贴‘三伏贴’了,今年带着父母也来试试‘三伏贴’。”市民李一凡说。
庆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风湿骨病中医科住院医师许志强告诉记者,“冬病夏治”是传统中医根据“春夏养阳”的原则,在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也达到四季高峰的时节,尤其是三伏天,通过药物敷贴、针灸、拔罐及饮食调理等方式,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2019年我们医院共贴‘三伏贴’600多人次,今年的三伏天在7月16日至8月24日,目前已经有患者开始提前预约了。”
医生给患者进行小针刀治疗。实习生唐晓庆 摄
“三伏贴”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在具体配制时需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主要适用于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等,近年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三伏贴’的具体贴敷时间,要根据患者皮肤反应、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而定,一般来说,成人每次贴药的时间为2至4小时,小孩贴药时间为1至2小时。患者如果感觉到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时,可以自行取下。”许志强说。护士正在整理药物罐疗法中使用的竹罐。实习生唐晓庆 摄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适用“三伏贴”。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癖痕体质者,咳黄浓痰、咯血患者以及医生认为不宜使用的患者禁用“三伏贴”;孕妇,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扩张、恶性肿瘤的患者,病情急性发作期或加重期间的患者需慎用,2岁以下婴幼儿,由于无法确知孩子反应,在贴敷时必须密切观察婴幼儿的哭闹情况。
不同病症的患者所用“三伏贴”药物不同。实习生唐晓庆 摄
在采访中,有市民提到自己曾在贴敷“三伏贴”后,贴敷部位红肿疼痛,甚至出现水疱。对此,许志强表示,局部皮肤出现潮红、灼热、轻度刺痛,或出现小水疱,在一段时间内遗留色素沉着属于正常情况,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即可,或者也可以外涂湿润烧伤膏以减轻不适感。如果出现大的水疱应以消毒针具挑破其底部,排尽液体,需要注意的是破溃的水疱处应先做消毒处理后,再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贴敷“三伏贴”后,如果局部皮肤出现严重红肿、大水疱、溃烂、疼痛、皮肤过敏、低热的情况时,就需要到医院寻求医生的帮助和治疗。
在贴“三伏贴”时需注意,应将所贴敷的药物固定牢稳,以免移位或脱落,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脱敏胶带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对于残留在皮肤的药膏等,只可用清水洗涤,不宜用汽油或肥皂等有刺激性的物品擦洗;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不能空腹贴敷。
许志强正在给患者做中药擦涂治疗。实习生唐晓庆 摄
许志强介绍,除了“三伏贴”外,庆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风湿骨病中医科还推出了针灸、火罐疗法、中药熏洗疗法、药物罐、蜡疗、中药涂擦等治疗方式,其中,中药涂擦和中药熏洗疗法是医院的特色疗法。中药涂擦是将药物涂擦于患处的一种外治法,适用于外科的疗、痛、痘、跌打损伤、烫伤、肠痛等,内科的哮喘、肺痛、眩晕、胸痹、腹痛、面瘫、头痛、盗汗等,儿科的高热、百日咳、咳嗽等,皮肤科、妇科、骨伤科等病也可选用中药外敷。中药熏洗疗法是让患者将四肢置于四肢熏蒸机之中,借助药力和热力,通过皮肤、黏膜作用于机体,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改善肢体微循环等多种功能,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目的的疗法。“我们会针对不同的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一般理疗为7天一个疗程,再根据患者的情况持续跟进。”许志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