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兴发
六月的环县以北,气候变化莫测,素有“早穿皮袄午披纱,天天刮风扬黄沙”之说。
1936年6月,红军西征解放了曲子、环县,习仲勋被任命为中共环县县委书记,不久又改任中共曲环工委书记。从小在陕西关中富平长大的习仲勋确实不习惯环县洪德这种奇怪的气候。虽然身为环县县委书记,可他和当地的老百姓几乎没有什么两样,穿的烂、吃的差,住场窑,钻山洞,睡山野,铺柴草,盖破被。看上去人很年轻,个子很高,却十分地消瘦。
为了尽快把刚刚成立的环县县委工作搞上去,习仲勋每天晚上出去工作,早晨才回来,爬山岭、翻沟壑、走这乡、访那村。由于环县地处宁夏与甘肃交界,山大沟深,地广人稀,道路崎岖,无草无树,夜间行走很不方便,稍不注意就会迷路。特别是走惯关中平原的习仲勋,跌跤摔跟头的事犹如家常便饭,一双脚踝,这个好了那个又崴肿了。有时候,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路途很远,为了躲避随时出现的土匪和民团的袭扰,就不得不睡在山洼里、钻山水洞,没有铺盖,阴冷潮湿,特别是到了后半夜,冷气像锥子一样直往人骨头里钻,身体一般的人,非得病不可。长期这样下去可怎么办?还不把一个好端端的年轻人的身体糟践坏!天气渐渐变冷,共产党员王俊义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苦思冥想后,想出一个好法子,找亲戚、好友东借西凑了一些钱,从一个比较富裕的人家手中赊借来一件旧白羊皮袄,兴高采烈地送给习仲勋说:“习书记,你为了咱穷苦老百姓,太受罪了,快穿上。”
习仲勋问:“这衣裳是哪来的?”
王俊义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是我从亲戚家借的。”
习仲勋不相信地问:“你哪个亲戚这么富,还有皮袄借给你?”
王俊义认真地说:“真的,是我从一个有钱的亲戚家借来的,不信,你可以打问打问。他就住在城里。”
习仲勋虽然初来乍到,但对环县的地理民情很快就了如指掌了。环县越往北自然条件越差,农民生活越穷,要粮没粮,要钱没钱,水苦得难以下咽。有的人家穷的只有一件衣服,老老小小、男男女女出门只能轮换着穿,哪有闲着的衣服借给别人穿,穿皮袄更是有钱人的象征。
习仲勋对王俊义说:“你看我穿的很好嘛,不需要皮袄,你给人家还回去吧。”
王俊义恳求道:“习书记,咱环县这个地方和宁夏一样,是沙漠气候,早晚很冷,马上就到秋季了,你就穿上暖和暖和吧,你穿上了,我们心里就舒坦、放心了。”
习仲勋看到王俊义这个同志还很犟,就摆摆手,忙其他工作去了。王俊义见习仲勋转身走了,没指望了,就十分不情愿地、满脸通红地抱起皮袄回自己住的地方去了。
心地善良的王俊义不死心,皮袄这件事就像一颗露珠在他的心上日夜滚来滚去。一天,他把自己给习仲勋送皮袄这件事告诉给新调来的干部马树新,马树新认为他功夫下得不够深,人又不是木头,怎会不动情。
过了几天,王俊义又找了一个借口,对习仲勋说起“怕怕话”,“环县地方怪,臭虫多的太,秋季长得快,咬人像比赛,烂得如筛筛,怕得没人来。”还一板一眼地给习仲勋讲解,这臭虫一旦到了秋天,繁殖的快得了不得,见人就追,见肉就咬,一咬就烂,一烂就感染,弄不好就要人的命哩。这家伙爱热地方,特别是场窑子、野地山洼、山水洞洞,到秋季地下就渐渐变暖和了,只要人睡下,把地一捂暖,臭虫就撵哩。羊皮袄有个极大的好处,就是穿在身上十分地暖和,隔湿气、潮气、阴气,还一直有一股极其浓烈膻腥味,是臭虫的天敌,臭虫只要闻见就没法生存,特别害怕,不敢来呢。白天披在身上,当大袄袄穿,走路累了,卷起来,放在屁股底下可以当凳子坐,晚上睡觉,愿意当褥子还是作被子,随便用,方便得很。无论王俊义说得多么天花乱坠,习仲勋一瞅那件十分面熟的皮袄,就把王俊义的心思看了个透,最后还是让王俊义吃了个闭门羹。王俊义一气之下,把皮袄往习仲勋办公室一扔,扭身就走了。边走还边得意地哼唱起了陇东道情:“不信就把你个没良法,不把你拿下,怎叫本王还朝……”
谁知过了两三天,习仲勋托张世祥又把皮袄给王俊义捎了回来。把个王俊义气得只骂张世祥是个“闲事官”。
转眼三个多月过去了。1936年9月下旬,习仲勋接到调任关中特区特委书记的通知。离开洪德城那天,乡亲们纷纷赶来送行,有的提着玉米面黄,有的拿着煮鸡蛋,有的揣着炒豆子,有的抱着小孩子,人群里三层、外三层,围成一大圈,把习仲勋围在中间,人们的脸上挂着各种各样的表情。王俊义想,秋天的子午岭,梢林大,阴气重,天气冷,需要一件厚衣服,早晚好御寒。又是离别时刻,这回习仲勋怎么也不好意思再拒绝了吧。便兴冲冲地抱上皮袄,挤到习仲勋跟前,双手递上皮袄,还没等张口,习仲勋就一手按住他双手捧着的皮袄,一手拍拍他的肩膀说:“老王,你的心很实啊,三番五次地给我送皮袄,我很感激,你的心意我领了,但皮袄我不能带走,留给后面来工作的同志吧。”王俊义双眼顿时涌出一股股泪水,心里既激动又难过,小孩子似的哭起来,嘴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模糊的眼睛一直盯着习仲勋的身影,直到一点点消失在环江的尽头。
习仲勋在环县的出色工作,得到了中共陕甘宁省委的高度肯定,称赞他“注意解决群众的困难,流通苏区的金融,初步改善群众生活”。毛泽东称赞他是一个“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