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社会
刘志洲丨武沟村的“领头雁”(报告文学)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武沟村的“领头雁”

作者丨刘志洲

引 子

  武沟村,这个贫穷落后而又相对封闭的小村庄,地处镇原县武沟乡,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时光老人,静静地躺在陇东黄土高原最深处。这里属典型的黄土残塬沟壑区,山、川、塬兼有,塬窄沟深,农民种地多以山区耕地为主。

  武沟村总土地面积13610亩,耕地面积10340亩,山区耕地就达7940亩,平坦肥沃的塬面耕地仅有2400亩,山区耕地和塬面耕地面积1︰3.3,而且山区耕地多半已退耕还林。连还在耕种的山区耕地面积计算在内,这个村的人均耕地面积还不足2亩。

  “产粮无数量,经济无质量。”这是当地农民对种地最普遍的认同和看法。就拿种玉米来说,平均出苗率还不足40%,更别说其他农作物了。这里不同于小桥流水的江南古镇,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资源少、交通不便、收入低,土地贫瘠、耕作难度大,住房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底子薄,晴热天气多、干燥少雨、风沙大,贫困人口比重大。因长期受干旱少雨等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交通、水利等方面因素制约,加之农民脑海中长久形成的靠天吃饭传统观念的影响,脱贫攻坚任务十分繁重。

  武沟村还是武沟乡现有的八个村子中土地面积最多、村民小组最多、农业人口也最多的一个村,由原牛塬村、王岔村共十六个自然村合并而成,辖武沟、井大庄、牛家塬、咀山、李岔、前崾岘、井崾岘、王岔、方岔、周前庄、焦岗、盖塄、罗湾、张寨子十四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达492户2079人。

  现任乡党委委员、乡人大代表的村党支部书许登云就是土生土长的武沟人,属前崾岘组。这是一个有着三年军龄、二十年党龄、十二年工作履历的干部。2011年7月,他从文书任上被组织提拔为村党支部书记。至此,他就和村委会班子成员一起,在社会各界力量的大力支持下,克服重重困难,带领乡亲们走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成了乡亲们心目中名副其实的“领头雁”。

  张维军搬出了危房

  “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在像武沟村这样的地方,住房问题一直制约着武沟村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的改善。

  封闭落后的陇东黄土高原深处,多出“犟人”“倔人”。咀山组的张维军就是最典型的一个“犟人”。用当地乡亲们的话说:“说起犟,怕再没有比他(张维军)更犟的了!”

  张维军生于1963年。那时正值青壮年的他,29岁时妻子因病去世,留下一个女儿和两个儿子。当时,最大的大女儿也才6岁。

  生性倔犟的他,含辛茹苦十几年,可谓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才将三个孩子抚养长大,供吃供穿供上学。等三个孩子都各自找到出路时,这个家庭用一贫如洗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

  2008年,为了改变这种困境,张维军独自一人带着已经七十六岁的老母亲,长年外出,在嘉峪关等地打工。

  在外这些年,究竟吃过多少苦?恐怕连他自己都记不清了!建筑工地、铝厂、养牛厂等地方的活他几乎都干过。

  五年前,已经83岁高龄的老母亲,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行动多有不便。加之在城里他只能租住在楼房里,过惯乡下生活的老母亲,在城里一直就不习惯,而且多次强烈提出,要搬回老家住。

  2014年的一天,正在工地上干活的他,突然接到邻居打来的电话,说母亲晕倒,被几个好心的邻居送进了医院。

  他扔下手中的活,让工友代自己跟工头请假,便匆忙赶往医院。原来,老人得了急性阑尾炎,幸好被邻居们及时送到了医院,才没有酿成大祸。

  看着刚刚做完手术还处于昏迷状态,静静躺在病床上的母亲,张维军再也抑制不住内心深处的愧疚,眼泪夺眶而出……

  苏醒后的母亲,闪动着嘴唇,似乎要对张维军说些什么。

  张维军哽咽着打断母亲的话语:“妈,儿子不孝,这些年让您跟着儿子受苦了,出院后咱就回老家!”

  张维军原本还打算在外多打几年零工,多攒点钱。可实在不忍心老母亲跟着自己受颠簸受煎熬,考虑再三却又万般无奈。

  这次,他下定了最后的决心。

  好不容易熬到母亲出院,他简单收拾了行李,带着母亲回到老家,居住在以前的窑洞里,靠种三十六亩山地为生。

  母亲的一场病,让这个日子原本就过得紧张的家庭更紧巴了。

  2013年,村里给贫困户建档立卡,张维军正好带着老母亲外出嘉峪关打工。

  村党支部书记许登云考虑到张维军家的实际情况,也曾打过电话,但被倔强的张维军一口回绝了。

  因为他认为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养活自己和老母亲根本就不成问题,也包括有时接济三个孩子。

  就这样,张维军错过了建档立卡的机会。

  2014年,当他回到村里,就成了不是贫困户的贫困户。了解情况的明眼人都知道,他家的日子其实过得并不怎么样。

  张维军刚回到村里,许登云就带着村干部上门,也曾提出要给张维军的老母亲解决低保问题,但再次被他给拒绝了。

  时间的指针指向2015年。选址挖窑洞的地方原本就土质疏松,加上张维军这些年外出打工,那几孔窑洞长时间没住人,又连着下大雨,窑洞渗水后掉了墙皮,出现了裂缝。

  2015年10月,经县住建局鉴定,张维军家的窑洞已成危房,并限期搬离。

  包村和帮扶干部上门给张维军做工作。但出人意料的是,张维军居然坚决不同意搬,还把上门劝说的包村和帮扶干部骂了个狗血喷头。

  许登云听了这事坐不住了。他知道,对世代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农民来说,修这样一处庄子不容易,但更多的是窑洞情结在作怪:在他们眼里,金窝银窝都不如自己的“窑洞窝”住着舒坦;另外,搬就要修新房,怕是资金上还有些困难。

  这样一分析,许登云心里有数了。

  “必须解决张维军家的住房问题!”“有再大的困难,也要帮他解决!”许登云斩钉截铁地对其他村干部说。

  为此,他带着村干部,先后大大小小跑了二十余次,和张维军经历了无数次争吵,但后来就能心平气和的坐下来拉家常了。通过耐心细致劝说,讲了国家的危房改造政策,讲了村党支部的决心,讲了“两不愁三保障”等脱贫攻坚方面的要求,将心比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楞是用死缠烂打、软磨硬泡这样的办法做通了张维军的工作。

  许登云参曾参过军,1997年至2000年在陕西省武警总队第一支队当冲锋枪手。正是这曾经的部队生活,造就了他钢铁一般的意志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可贵品质。

  后经初步预算,修一处七十多平方米的三间房,大概需要9万元左右。

  许登云估计,依照张维军家目前的情况,怕是拿出2万元都困难。

  经过多方协调,许登云不光给张维军申请了1.3万元危房改造项目款,还千方百计地帮忙联系施工工队,并帮他赊了5万块砖、10吨水泥,还有瓦、沙子等其他建筑材料,新房很快就建成了。

  张维军心里踏实多了,高高兴兴地带着母亲搬进了新房,告别了窑洞生活。

  现如今,张维军家里还养了两头“扶贫母牛”,除了政府补贴的部分,其他款项都是许登云帮忙赊的。

  在武沟村,像张维军这样享受过危房改造项目而住上新房的还有42户。

  许登云知道,住房有保障,因村施策非常关键,除了实施危房改造项目,还有一条契合实际的好政策——易地扶贫搬迁。

  为此,他还找了乡政府、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单位汇报,千方百计地给那些因病、因其他变故出现的特别困难家庭,申请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让所有人的住房条件都有了很大改善。咀山组的井思峰、张寨子组的朱文录等家庭都属此类情况。

  周聪第一个“吃螃蟹”

  周前庄组的周聪,近几年连续供三个孩子读书,有两个已经考上大学并顺利毕业。

  2015年,妻子患乳腺癌,先后到县、市人民医院和西京医院治疗,随着病情不断恶化,最后只能通过改良根治术,前后花了近十八万元。

  妻子这场病,对这个日子原本就过得举步维艰的贫困家庭来说,无疑又是雪上加霜。

  除过前期已经零星花的2万多元,光手术费一下子就得16万元之多。

  这16万元,对周聪这样的家庭来说,就像是一个天文数字,更像一块压在心口的巨石,让人喘不过气来。

  朴实憨厚又生性好强的周聪,说了句:“就是砸锅卖铁,也要凑钱看好病!”

  于是,他变卖了部分家当,才勉强凑齐4万元。

  后在邻里亲友和村党支部、村委会等的多方帮助下,才凑齐这16万元的救命钱,妻子的手术得以顺利进行。

  妻子手术后,沉重的债务让这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几乎一夜之间就白了头……

  作为乡党委委员和村党支部书记的许登云,对周聪家里的情况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他四处奔走,多方协调,先给周聪一家解决了低保。

  2017年,为了增加建档立卡贫困户收入,县上决定在武沟乡率先推开万寿菊种植的产业发展路子。

  乡政府将这一光荣任务交给了武沟村。参加完乡政府任务部署会,许登云登时有了主意。

  “就从周聪入手!”许登云对村委会一帮人说道。

  他是一个雷厉风行的人。第二天,就带人去了周聪家,但好说歹说周聪就是不种。

  原来,前一年玉米丰收,周聪当年一心想着还继续种玉米,而且已经对山地和塬地做好了规划,根本没有种植万寿菊的想法。

  加之,乡亲们都对万寿菊这个新生事物心存疑虑。有人说“万寿菊花有毒,人一接触就会过敏。一个人过敏,全家都跟着过敏!”也有人讥讽说“种万寿菊太麻烦,两三天就得摘一次花!”还有说其他反对话的。

  许登云当文书之前,曾经在西安闯荡过3年,他自认为还是见过一点大世面的。因此,对这样那样的传言,他能理解:对长期生活在黄土高原上这样一个偏僻又落后的村庄来说,人们观念落后,短时间内接受不了新生事物,实属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周聪也和大家一样,对万寿菊一点都不了解。

  但同时,他也知道,正是这落后的观念,才阻碍了这里的发展和人们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要想让周聪和乡亲们好好种万寿菊创收,还得首先解决思想认识上的问题。

  许登云第一时间找到了驻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张小龙,请他想办法。

  没过几天,选派前作为县委办公室副主任科员的张小龙,通过组织的力量请来了签约收购厂家的几个专家,他们轮番上阵,给乡亲们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有趣的万寿菊种植课,让乡亲们对万寿菊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许登云乘热打铁,带着其他村干部上门给周聪和其他几个贫困户做工作。

  “你看专家们讲的好不好!不要相信那些传言!要相信科学!”“政府既然让咱种,自然就把万寿菊花过敏等因素考虑在里面了!”

  “咱们与合作社和企业签订了收购合同,不用为销路发愁!”“地膜、肥料、万寿菊苗都是政府免费提供的,收购厂家还派技术指导,政府还帮咱们买了保险,种好有收益算你的,万一受天气等因素影响没种好,保险公司还给每亩地赔付1500元呢!”“这是旱涝保收的事情,还愁啥呢!”“这政策只有像你这样的贫困户才能享受得到,其他非贫困户想都别想!”“要实在担心过敏,我们村委会想办法,给你弄点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来!”“这么好的事情怕是打着灯笼都找不着……”

  经不住许登云等一帮人三番五次上门和软磨硬泡,周聪终于答应种2亩试试。

  2017年,周聪试种了2亩,加上当年气候适宜、雨水充沛,每亩净收入2800元,两亩共收入5600元,这让乡亲们眼热了好一阵。

  试种成功的周聪高兴劲还没过,大好事又来了:周前庄组的村民都选他当村民小组组长。

  这下,尝到了甜头的周聪,干劲更足了,种植面积逐年增加。2018年7亩、2019年10亩、2020年15亩。

  当上村民小组组长的周聪,不光自己种,还动员本组其他贫困户也一起种,并把这几年的种植经验、技术等东西,一古脑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乡亲们:“种万寿菊,不能像种玉米那样株距太小,至少要在1米以上,这样才能保住产量和质量。”“虽然万寿菊刚种上是一棵小苗,但真正长起来不亚于一棵半人高的小树,分叉多花朵也多。”“咱们村海拔1576米,每年霜来得早,要勤快。”

  周聪算了一笔账:万寿菊每年能摘9至11茬,亩产2000到3000斤,每斤1元钱,每亩净收入2000到3000元。

  2019年,他家光种植万寿菊一项就净收入2.7万元。

  在周聪的带领下,村民小组里的其他1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先后有10户都种植了万寿菊。

  平时,周聪自己还经营着小煤场,有时还到附近找些像栽树苗、挖树坑等零散活干,一年下来也能挣1万多元。

  采访结束时,我问周聪:“你今后还有啥打算哩?”周聪很自信地说:“继续种万寿菊、打零工,争取早日还清债务;积极响应国家的好政策,帮助没有富不起来的家庭;最后他特意强调,自己能有今天,还要感谢村党支部的好书记——许登云!”

  周鑫养殖拔“穷根”

  周前庄组的周鑫,妻子常年患病吃药,儿子在江苏打工,家庭比较困难。他家的地形条件不好,常年住在沟掌,没有塬地,只有30亩山地,主要种植玉米和小麦。除此之外,家庭再无其他经济收入。

  2019年4月,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的许登云,靠自己这几年办起的已初具规模的众荣养殖专业合作社,积累了一些养殖肉兔的经验,就想带动乡亲们也一起通过养殖肉兔增加收入。周鑫很快进入了他的视线。

  当许登云登门时,起初周鑫说什么也不肯养。

  最后,在许登云和一帮村干部的劝说帮助下,周鑫才办起了如今这个肉兔养殖合作社。

  万事开头难。周鑫想建兔棚没钱买材料。

  许登云马上跑到武沟街道附近的旺民砖瓦厂,给周鑫赊了砖;还联系县城的五金建材门市,给他赊了钢材;并联系村里开推土机的司机师傅,给周鑫平整好了场地。

  ……

  就这样,周鑫的肉兔养殖合作社在许登云的帮助下,很快就红火起来了。

  周鑫还给自己的养殖合作社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绿生源肉兔养殖合作社。很快引进种兔50只。

  出人意料的是,养殖合作社刚建成不久,肉兔价格出奇的好,每斤8元左右,好的时候达到12元。

  淘到第一桶金的周鑫,很快又扩大养殖规模,种兔增加了150只。这样,存栏的种兔数就达到200只。

  科学养兔和养其他牲畜不一样,是个细活。最初周鑫很不适应,但经历了一番波折之后,他就慢慢习惯了。

  正常情况下,兔饲料每天都定量,大兔五六两;处于哺乳期的种兔,每天得1斤左右饲料;不管是大兔还是处于哺乳期的种兔,水每天要按需供应。种兔每季度繁殖一窝,一窝能产十几个到二十几个小兔崽,但种兔的哺乳能力有限,每窝只能存活八九只。

  给种兔打疫苗也是个麻烦事,周鑫刚开始很不顺手,用一次性塑料注射器,抓得不稳兔子乱蹬,注射器就会从针头部位被扭断。

  为此,周鑫想了很多办法。最后,还是许登云教会他,花了49元钱,网购了一只专业的不锈钢半自动注射器。每次只需要事先照着刻度调好注射用量,把疫苗瓶去掉盖子,旋转着安在半自动注射器上,针头扎入种兔耳朵皮下肌肉,按压一次就好了。

  后来,随着天气转热,种兔死了几只,周鑫又向许登云求救。许登云听后,马上联系冷风机销售厂家,给他订购了几套。冷风机需要三项电,也是许登云帮忙解决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周鑫的绿生源肉兔养殖合作社渐渐步入正规。

  2019年年底,肉兔出栏10次,每次500只,收入5万多元。到现在总共出栏17次。

  这在周鑫的账本上非常清楚的记着。

  今年,虽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肉兔销售市场比较低迷,平均每斤肉兔的价格已经降到6元左右,按一只兔五六斤计算,能卖20多元,和去年相比,降了二三十元,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周鑫养殖肉兔的决心和信心。

  即使按照每斤6元的价格,他还是盈利的,预计到今年8月份,他就可以还上全部欠账。周鑫相信,一切都只是暂时的,肉兔价格总有恢复正常的那一天;为节省成本,他还准备到旧货市场上淘个二手冰柜,如果条件成熟生兔肉价好,他还准备出售生兔肉。

  当我要离开的时候,周鑫一再强调,自己办这个肉兔养殖合作社,离不开村党支部、村委会的支持,尤其是许书记的大力相助,不论是从资金还是技术上。

  其实,在许登云的帮助下,除了周鑫的绿生源肉兔养殖合作社,还有律畅、广财、繁星、喜东4家肉兔养殖合作社。

  结 语

  付出总会有收获。在许登云这只“领头雁”的带领帮助下,乡亲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好。

  2019年年底,武沟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贫困发生率从57.72%下降到2.07%,累计减贫269户109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从2013年的278户1138人,降到了如今的9户43人,顺利通过了省、市、县逐级验收,提前一年退出了贫困村行列。

  许登云十一次被评为“全乡优秀共产党员”和“全乡先进工作者”、四次被评为“全县优秀共产党员”、两次被评为“全市产业致富带头人”,被表彰为省级“优秀共产党员”,还被评为“全县矛盾纠纷调解能手”“全县人民法院人民陪审员”。

编辑:吴树权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