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社会
罗盘:“我有一个关于种子的梦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罗盘在田间工作

    庆阳网讯(记者 刘萍凝) “农民育种是我国种植业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只有把‘心’放在土壤里,才能成为与时代、农业生产和农民群众血肉相连的育种家。”1月7日,数九寒天,宁县川区,收获后的大地寂寂无言,60岁的罗盘站在田垄边这样对记者总结他的职业。

    作为育种人,罗盘的脚下是他用汗水耕耘了40多年的土地。如今,平凉、庆阳南部山塬旱地、子午岭林缘区以及宁夏固原等地都种上了罗盘育种的“宁麦”系列小麦和油料作物。

    摆脱饥饿

罗盘出生于1961年宁县中村乡邓家村,当时恰逢三年困难时期。那时,粮食作物产量低,遇到灾年,更是没有收成,农民按工分分粮,积极性普遍不高。罗盘家境贫寒,全家7口人吃了上顿没下顿,一年四季吃的都是玉米面黄、高粱床子面、糜子干饭等秋谷面及菜叶、菜根,很少吃到馒头、面条。有一年冬天,天气格外寒冷,罗盘的年幼的二弟因饥饿啼哭不止,母亲叫罗盘到叔父家去要点吃的,罗盘只带回来半个馒头。因为贫穷,罗盘的四弟出生后,父母无力供养,报养给了别人……

    罗盘上高中时,要带够五天的干粮去学校吃,“家里人为了供我念书,都勒紧了裤腰带。当时我每周背走的干粮相当于全家人两三天的口粮,记得连续几个星期天回家,家里吃的是萝卜疙瘩,高粱面卷子,冬季里仍然吃着玉米榛子、浆水菜。那时我经常想的就是农民何时才能吃饱饭,劳苦大众何日才能摆脱饥饿和贫困的威胁。”罗盘回忆道。

    1981年,“包产到户”带来生产力的大解放,农民科学种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高中毕业回乡务农的罗盘,希望通过农业科技知识,让地里多打粮食、让农民都有饭吃。

罗盘和小麦打了40年交道

    从那时起,罗盘从零开始,在中央农业广播学校系统地学习农业科技知识,他一边上学,一边用家里的10亩地为试验田,引进小麦、玉米良种,用当时县上农技部门推广的最新良法经营自家试验田。两年的试验田种下来,罗盘家每亩小麦比别的地多打58公斤,玉米多打108公斤。

    1984年,宁县农技站实施“小麦百万亩丰产”项目,罗盘被乡上确定为邓家村农民技术员,指导本村小麦生产。1987年。罗盘被派到盘克乡上庄村抓点,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项目,通过农业科技措施的应用和推广,四年时间,当地粮食产量翻了一番。1991年,罗盘参加了甘肃省农村青年农业科技知识大奖赛,后被推荐到甘肃农业大学进修,2002年到宁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任职,正式成为一名“农技人”

    匠心育种

罗盘潜心从事育种,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收集原始资料开始的。当时,罗盘整理了各种不同来源的117份冬小麦亲本材料,每年配制杂交组合60份,种植杂种各世代材料1000多份,系统选株材料500多份,杂种稳定高代材料60份,优系繁殖材料30份,定型品系10个以上。通过川、塬、水、旱不同生态条件下的交替选择,最终选育出一批抗性较强、适应性广、株型紧凑的优良品种。

    育种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对于育种人来说,一个品种的育成需8—10年左右的时间,中间需经过株系选择、品系鉴定、品系比较、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等程序,和其他产品对照要增产5%—10%以上,在抗寒、抗旱、抗病等逆性环境上经受住考验,这样的品种才有望鉴定、审定,最终在大田得到推广。为了完成一个品种的育种,罗盘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田间,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室内考种,其他时间则进行项目申报、鉴定、验收、审定等材料的准备。

    由于常年和小麦打交道,在育种中要选出适合培育的优良品种,罗盘对各种不同品种的小麦培养出了高度的敏锐性和丰富的工作经验。 “一走进麦地,好像一株株的麦穗在和我交流,植物是有灵性的,要善于捕捉它们的语言,这也就是育种者的经验积累。”罗盘说道。

    有一次,罗盘在早胜镇像往常一样在麦地进行试验时,发现一颗株型怪异、一节一节类似小麦的植株,便推测这是一个小麦的近缘种,可能是节节麦。节节麦是小麦育种非常宝贵的资源,籽粒蛋白质含量高,对小麦叶锈、秆锈具有免疫作用。如果利用远缘杂交,可以把节节麦中的有益基因转移到小麦中去,克服或弥补常规育种遗传资源不足的缺点。为了弄清节节麦的生长发育特性,记录节节麦准确的开花时间,每到5月上旬,罗盘每天早晨天刚亮就到达地里,地里露水较多,他就在地上铺一个化肥袋子,睡在上面观察,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应证,终于弄清楚了节节麦的开花时间在日出后1小时左右,并摸清了野生节节麦的田间农艺性状、抗逆性及生长发育规律。

    几十年如一日的育种工作,让罗盘先后育成了宁麦系列品种13个,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有2个,甘肃省科学技术厅鉴定验收2个,庆阳市科学技术局鉴定验收3个,其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

罗盘育种的宁麦1号

    农业科研永不停歇,2002年,罗盘又开始了油菜新品种选育工作,选育出的冬油1号、冬油2号、冬油3号产品,已推广至天水、平凉、庆阳、定西等地,累计示范推广500万亩。其中,冬油1号新品种选育获2012年庆阳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3年甘肃省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

罗盘育种的冬油1号

    追寻梦想

丰硕的科研成果背后,是不懈地坚持和努力。为了完成育种,罗盘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花在科研上,他晚睡早起,周末和节假日也不休息,他不参加任何娱乐活动,至今使用的手机还是一台按键机。

    育种是需要经费的,随着试验规模的扩大,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参试费,品质分析、项目申报等费用也从最初的1000多元增加到上万元。除了一些项目经费外,罗盘从自己的工资中省吃俭用用来做实验。

    罗盘的妻子告诉记者:“罗盘身上穿的一件毛衣还是30多年前我买来毛线为他织的,由于时间久远,毛线边不断脱落,每年都要重新缝补。”罗盘说他唯一的愧疚,便是对家庭上顾及的很少,和同村的同龄人相比,自己对小家庭的建设相差甚远。

    多年的野外观察和收获季节的体力活,让罗盘患上了风湿病,只有在太阳暴晒下,才能有所缓解,在小麦和油菜收获时,罗盘一个人拉着架子车去收割,五、六里的上坡路,让他汗流浃背,缓不过气来……

罗盘在整理自己育种的品种

    罗盘曾是湘乐镇樊湾村的技术员,1995年,宁县大抓地膜小麦,樊湾村被确定为百亩示范点,由于初次推广,难度较大,罗盘便和村民们逐户逐块落实面积,人工覆膜,手推机具穴播示范,最终完成了任务。湘乐镇樊湾村原村支书闫世军回忆说,村里原来种植的品种产量不高,抗性不强,小麦一亩地打三四百斤,自种植了宁麦1号、宁麦5号、宁麦9号以后,产量显著提高,亩产七八百斤,冬油1号的种植,也让油料作物产量由原来的一百斤多斤提高到现在的二三百斤。优良品种的种植使村里家家户户有了余粮,现在村民们已不再为吃饭发愁了。

    樊湾村村民赵虎林告诉记者:“罗盘在田间做试验非常辛苦,每年四五月份油菜、小麦开花授粉季节,他和其他村民一起在地里人工取雄授粉,中午放工时,其他人都回家休息吃饭了,但罗盘顾不上吃饭,依然顶着烈日在地里干活,记载杂交后代的生长发育情况,他的吃苦耐劳我们农民都做不到。”

    回顾自己40年来走过的路,罗盘这样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对社会、对国家所创造的价值和贡献应该是无限的,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创新和奉献,如果没有这种精神就会一事无成。”

编辑:吴树权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