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南梁红色故事:“我给他们做的事太少了!”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我给他们做的事太少了!” 袁鹏飞 绘

1934年8月,为了粉碎国民党对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围剿”,谢子长率领红军和游击队回师陕北,在安定、绥德和清涧一带英勇作战,连获全胜。不幸的是,谢子长在清涧河口战斗中负伤。

河口地处黄河与无定河的交汇处,是晋陕黄河段的一个重要渡口。8月26日深夜,谢子长率部冒雨抵达河口。27日拂晓战斗打响。红二十六军第三团团长王世泰率部担任主攻,从山顶直扑敌军阵地。陕北游击队一、二、五支队奉命控制黄河渡口,截断敌人东逃路径,从东、西两面发动攻击。在红军的凌厉攻势下,敌军退至几个碉堡工事里凭坚固守。红军几次强攻难以奏效,谢子长就亲自前往前沿阵地察看地形,不料胸部中弹。但是,谢子长不愿撤退,忍痛坚持指挥战斗,直到鲜血渗透夹袄,被同志们发现后,才把他硬拉下阵来。谢子长的警卫员、侄子谢福成让他骑马后撤,他却让先抢救伤员。福成执意要先抢救子长,子长厉声喝道:“你就知道顾你老子,别管老子,快去抢救其他伤员!”直到把伤员全部撤离后,他才和大家一同撤出战斗。

河口战斗后,国民党守敌害怕红军再次进攻,连夜就逃回清涧县城。河口遂回到红军手里。

谢子长负伤后,红军部队缺医少药,又无安全之地养伤休息,仍要坚持随军转移和指挥战斗。他总是说:“不要紧,没关系!”但同志们明显地感到,他的伤势一天天在加重。起初,他骑在马上还能直起身子,或趴在马背上。后来,马骑不成了,只好由别人搀扶着行走。再后来,只好坐在担架上随部队行动。一直到这年10月,他才同意离队养伤。为了躲避敌人和搜捕,他先后被转移了阳道峁、小拐沟、毛家砭、韩河、磁屹湾和水晶沟等几个地方。

年底,西北革命形势发展喜人,迫切需要陕甘边、陕北两块根据地连在一起,两支红军统一行动,协同作战,形成打击敌人的拳头。而这时,谢子长的伤病变得更严重了,连说话都感到困难。

翌年1月19日,刘志丹率部来到中共陕北特委所在地水晶沟,第二天即去灯盏湾探望在这里养伤的老战友谢子长。头一天晚上,就有人向谢子长报告了刘志丹的消息。次日早饭刚吃完,谢子长就急不可待地打发儿子绍明到村口瞭望等待。上午约9时许,刘志丹来到灯盏湾,一跨进谢子长住的窑洞,就问谢子长的伤怎样了。谢子长一下握住刘志丹的手说:“老刘,我早就盼你来哩,我估计你一定快来了。”谢子长紧紧抓住志丹的手不放,在场的人没有一个不流泪的。刘志丹说:“你咋早不给我来信呢?”谢子长说:“给你送信的人至今没有回来。”后来,才知道派去送信的人途经保安(今志丹县)时,被敌人抓去活埋了。

亲切地问候之后,他俩便开始交谈工作。很快就如何统一两块根据地的党政军领导、粉碎敌人的“围剿”等问题,取得了完全一致的意见。但是,在西北军委主席人选问题上,他俩却发生了“争执”。谢子长说:“我的伤看样子好不了啦,陕甘和陕北的军事工作完全要你领导,这担子可不轻啊。”刘志丹说:“你是老大哥,又是中央派驻西北军事特派员,这个职务应当由你担任。”

两人推来让去,子长最后说:“我是西北军事特派员,就决定你担任西北军委主席。”志丹还是不答应,说:“那就交联席会议决定吧。”

这一天,谢子长显得格外高兴,伤痛使他直不起腰,咳嗽得喘不过气,一句话有时要停几次才能说完。刘志丹看到这位叱咤疆场的老战友说话艰难的样子,忙扶他躺下,给他盖好被子。看到子长盖的被子很薄,就关切地说:“你铺的褥子和盖的被子这样薄,这怎么行,叫盛英给你换一下。你这同志我知道,一贯为别人着想,就是不管自己。”谢子长有气无力地说:“只要伤好了,就能继续为革命工作,这被子没关系。”听到这话,谢子长说:“你不要再费心了,我可能不行了,今后的担子就要你挑了……”说着,便流下泪来。刘志丹也流下了泪,这两位驰骋疆场的战将,这时手握着手哭了。在场的战士、干部、老百姓也都泪流满面。

说话间,刘志丹看见趴在谢子长跟前的谢绍明,就慈爱地抚摸着小绍明的头问:“叫啥名字,几岁了?”小绍明不好意思地低下头不作回答。站在旁边的继母史秀芸忙给他解围说:“叫双玉,十岁了。”

刘志丹又问:“你长大了干啥?”

不等儿子回答,谢子长就说:“长大了跟上刘叔叔当红军!”

听父亲这么一说,小绍明才抬起头一板一眼地大声说:“跟刘叔叔当红军!”

看着绍明那认真的样子,谢子长、刘志丹和大家都笑了。

1935年2月周家崄会议后,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主任白坚到灯盏湾向谢子长汇报会议召开情况。谢子长听着……听着不停地说:“这下就好了……西北革命有希望了……老百姓有盼头了……老刘不来,农民要受害……”

此时,革命需要谢子长挥戈上马,但他的病情却突然恶化了。

听到谢子长病危的消息,老乡们纷纷赶到灯盏湾看望他。从早到晚,四处来的乡亲们站满了院子,要求最后见一面他们的“谢青天”。警卫人员给他们做工作,劝他们回去,但是谁也不走。男女老少冒着寒风,有的暗暗流泪,有的则放声痛哭。有个老婆婆提着鸡汤,小脚一跌一颠,从十多里外的山路赶来,提来的鸡汤都冻成了冰块块。她一见谢子长己不省人事,就放声大哭着说:“我们不能没有你啊!老谢……”

有些群众急得没有办法,有的去柏山寺求神,有的去石公寺求神许愿。这当然无济于事,但却反映了老百姓的心愿,以及子长和群众深厚的感情!

1935年2月21日,谢子长与世长辞了,年仅38岁。临终前,他睁开微闭的眼睛,难过地说道:“老百姓怕我死,这个心情好理解。只可惜我给他们做的事太少了!”这句话说得跟前的家人都哭了。接着,他又挣扎着说:“不要因为我的死伤心,要很好地战斗,多打胜仗,为死难烈士报仇!”说罢,几颗晶莹的泪珠就从眼眶里涌出来,慢慢地闭上了双眼。

谢子长去世后,为了不影响陕北根据地军民的情绪,防止敌人乘机袭击,中共西北工委决定保密,不发讣告,不开追悼会,家属和战友们都不着孝服,不戴黑纱,将谢子长的遗体秘密安葬在离灯盏湾20多里远阳道峁村的一个山沟里。西北军委的布告文件仍签署他的职衔姓名。直到这年5月上旬,红军解放了安定县城和延川县的永坪镇后,才逐渐地公布谢子长去世的消息。

谢子长去世后,刘志丹率领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和陕甘边、陕北的人民群众,继续同敌人浴血奋战,粉碎了敌人的“围剿”。

1935年5月,中共西北工委将安定县改名为子长县。谢子长病逝后,毛泽东先后为其题词:“民族英雄”“虽死犹生”, 2009年9月,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本文摘自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南梁红色故事编委会编著的《南梁红色故事》


编辑:吴树权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