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视觉庆阳】北石窟寺:呈现出不同时代的佛教造像艺术精华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记者 赵彩霞 陈飞 特约摄影 黄克义

北石窟寺是陇东早期规模最大的一座佛教石窟寺院,位于庆阳市西南25公里的覆钟山下,蒲河和茹河交汇的东岸二级阶地上。因与平凉泾川南石窟寺同时代开凿,南北对应,故名北石窟寺。北石窟寺现包括寺沟主窟群,楼底村一窟,石道坡石窟,花鸨崖石窟,石崖东台石窟等,南北延续3公里。现存有编号的窟龛308个,石雕造像2429身,壁画96.7平方米,石碑8通,石刻和墨书题记150方。宋代在165号窟大佛脚下四壁砌筑砖雕祭坛一周,明代正德元年树立石雕佛灯一尊,大窟前现存清代献殿建筑遗迹一处,土木结构戏楼一座,窟区北端二层处存圣母娘娘庙一孔。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65号窟是北石窟寺的创建洞窟,也是北石窟寺佛教艺术的精华所在。该窟位于寺院中部,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公元509) 泾州刺史奚康生主持开系。窟高14.6米,南北宽21.7米,进深15.7米。平面呈横长方形,覆斗式顶。四壁半圆雕七身8米高立佛,十身4米高胁侍菩萨,二身5.8米高交脚弥勒,还有3.05米高的骑象菩萨和三头四臂的阿修罗天。窟内共有大型石雕造像23身,千佛、飞天、伎乐人、佛传及佛本生故事浮雕造像110多身,内容相当丰富,是北魏时期陇东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反映。240号窟是北周时期的代表洞窟。其三佛造像和菩萨的风姿,既继承了北魏秀骨清像的余韵,又是隋唐丰满富丽的先声。222、263 、32号窟是唐代的代表洞窟,造像方圆适中,体形俊秀,神情庄重,生动逼真,衣纹流畅,刀法娴熟,堪为艺术珍品。

北石窟寺的造像均为石雕,大部分窟龛造像近似浮雕与半圆雕,主要洞窟造像接近圆雕和半圆雕,尤其是北魏开凿的165号窟,窟形宏伟,造像高大,题材组合独特,雕刻手法简练,造型朴实端庄,全国实属罕见,在中国古代石窟寺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北魏的雄健、隋代的多变、唐代的俊秀,不同时代的造像风格,鲜明而精美。各个时代由于政治、经济的不同以及人们对艺术的欣赏习惯和美德观念不同,形成了各代造像的特色与风格,后代的作品在继承前代优秀成果的同时加以融合、创造和发展。因此,北石窟寺既呈现出不同时代的佛教造像艺术的共性和地方特色,也显示出其对佛教文化继承和发展的脉络。北石窟寺论其规模和时代、窟龛数量、延续时间,是甘肃省重要石窟之一,在国内也有一定影响力。北石窟寺距古都长安较近,汉唐期间,往来于丝绸之路上的商贾行旅,也多经过这一地区。因此,这里便成为当时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之一。就北石窟寺的地位、规模、艺术特色而言,雄居陇东之首,其千姿百态的石雕艺术更代表了甘肃佛教文化的精华,也是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晶。北石窟寺的开凿和其佛教造像艺术在历代的发展,对陇东地区乃至陕西北部的一些石窟,都曾产生过重要影响,在全国的石窟中较为独特。北石窟寺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陇东地区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和民族民俗文化的珍贵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据了解,1959年,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在陇东地区进行文物普查,发现了北石窟寺,开启了其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序幕。1963年,甘肃省文化局成立了庆阳北石窟寺文物保管所,归属省文化局主管的专门文物保护机构。1988年,北石窟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庆阳市第一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北石窟寺逐步面向公众开放,是庆阳市第一个面向公众开放的文化遗产地,1999年12月,更名为甘肃北石窟寺文物保护研究所并沿用至今,归属于甘肃省文物局管理。2017年,为了进一步提升北石窟寺的保护利用水平,省委省政府决定将北石窟寺整建制移交至敦煌研究院。

编辑:刘家玮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