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县区  > 镇原
寸寸良田寸寸金——镇原县上肖镇种粮农民挑上“金扁担”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庆阳网讯(庆阳融媒通讯员 王鉴)早春时节,镇原县上肖镇姜曹村千亩冬小麦繁育试验示范点一派繁荣景象,新抽芽的小麦幼苗长势良好。镇原县上肖镇种粮大户陈西平感慨地说:“党的政策好,粮食产量高,咱们赶上了好时代,挑上了农业现代化‘金扁担’,日子更有盼头更有希望了!”

一粒好种子 种出高产粮

对农民来说,多种粮、种好粮离不开一颗好种子。

地处镇原县东南部的上肖镇,气候宜人降水充沛,属于全县的粮食高产区,7万多亩耕地是当地农民赖以生存的“命根子”。

“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这块土地里能不能长出好粮食,种下好种子才是关键。”依靠省农科院培育推荐的陇鉴110号优质小麦种子,农民陈西平变身村里的种粮能手,带着乡亲们一起种好粮,短短两年时间,已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每年种粮22亩以上。今年,在政府的引导帮扶下,又进军养殖行业,一举成为家门口种养结合的致富带头人,带动当地返乡青年在家发展种养产业。

好的资源优势和强劲的科技支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近年来,甘肃省农科院镇原试验站联合当地政府不断推广旱作农业生产技术,将粮食产量推向新高,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种”战略,推动传统粮食生产向绿色、高产、科技、高效目标迈进。今年以来,上肖镇谋划建办冬小麦、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马铃薯等产业示范点11个,全镇计划种植玉米2.3万亩,马铃薯4300亩,大豆3000亩,油料8300亩,以点带面促进全镇产业提质增效。

带着农民干 帮着农民赚

收入提升,让农户刘宗浩乐的合不拢嘴。“去年我家种冬小麦的时候,镇上干部亲自到地头发地膜、种子、农科院专家现场进行指导,我家种了冬小麦12亩,玉米20亩,这些小麦种子收购价高于市场0.5元。”刘宗浩说:“我们种粮,政府搭帮,专家指导,收入也高,去年种植的玉米、小麦、胡麻收入5万多元,今年种啥还听专家指导。”

“上肖粮食主要选用良种,专家上门手把手指导,科技化管理,百姓更放心,我们的粮食安全更有保障。”上肖镇党委书记赵志奇介绍,上肖镇主导产业为全膜粮食产业,现有优质小麦2.37万亩。针对农民提供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籽种补助,除科技帮扶和地膜、化肥发放外,镇上每年举办农业技能培训班等,在全镇推广运用宽幅云播新技术促进农民稳产增收。

近年来,镇原县上肖镇将省农科院的实验室搬进大田里,科技成果加速落地。在姜曹村千亩冬小麦繁育试验示范点,繁育区、推广区以陇鉴110为主,展示区则以适宜陇东塬种植的陇鉴、宁麦、陇育、陇麦、灵选等系列为主,达到20个品种,带动周边群众集中连片种植冬小麦2000多亩。

此外,上肖镇还牵头与农机合作社签订服务协议,“统一耕地、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收割”,全程机械化、规模化生产,减少了农资损耗,降低了机械费用。省农科院、县农技中心实行病虫害定期监测,采取大区块植保机、无人机喷防,小区块人工喷防相结合等,实现种粮管理科技化。

推广实用技术 为乡村振兴培养致富能人

眼见小麦已经返青,村民刘成浩难掩喜悦。“多亏了赵老师支招,瞧这百亩麦田,又发新绿了,看着就高兴。”

刘成浩口中的赵老师,是省农科院旱地农业研究所副研究员。前段时间,受寒潮影响,村里部分麦苗眼瞅着开始枯萎,刘成浩第一时间联系省农科院农技人员,赵刚一接到电话便马不停蹄的赶来实地查看幼苗,并开出“药方”,叮嘱村民要在土壤化冻后及时趁晴镇压,抓紧保墒提地温,小麦返青后,每亩再追施有机肥,对墒情不佳的地块浇水补墒。在赵刚的指导下,乡亲们有效应对了冻害。

赵刚是当地农民眼中的“好老师”“好朋友”。随着试验站步入国家旱农科技计划行列,开启了旱作覆盖集雨农业的探索与实践,50多年里,使玉米亩产连续迈上了500-900公斤台阶,创造了旱地玉米“吨粮田”,旱地冬小麦亩产由250公斤提高至350公斤,突破了强筋冬小麦陇鉴115号选育种质资源的匮乏,选育出我省首个强筋小麦品种,增产10%以上。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扎根农村,不能为了助农大包大揽,只有让乡亲们自己掌握了致富技能,农村才会越变越好,‘三农’发展的动力才会更加强劲。”赵志奇说,上肖镇将依托省农科院继续抓好小麦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同时瞄准打造高品质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目标,进一步建立健全联农带农机制,促进产业增效、群众增收,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的致富能人。

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