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县区  > 庆城
庆城县:“千年古城”展新颜 文旅融合兴产业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周祖陵森林公园、鹅池古洞、文笔峰、周旧邦木坊、药王洞养生小镇……仲夏时节,庆城县的各个旅游景点火爆异常,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近年来,庆城县积极整合历史文化资源,提升文旅要素聚集力和文旅产品供给力,激发文旅市场活力,把“诗与远方”和“乡情乡愁”完美融合,推动文旅产业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

让文化从遗址里走出来

庆城县是岐黄故里、周祖圣地。医祖岐伯曾在此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谈医论道,后世整理成为《黄帝内经》,成为中国中医药的元典。周先祖不窋率族迁居于此,教民稼穑,陶复陶穴,开创了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先河。

“无论是岐黄中医药文化还是周祖农耕文化,都在中华民族始祖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这些文化在全国具有唯一性。”这是文旅部专家组成员、旅游专业博士、北京全景大观旅游规划研究院院长马有明对庆城历史文化的评价。

依托丰厚的历史文化,庆城县全面启动了“岐黄周祖文化旅游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32个部门和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打造“农、医、窑、城、礼”五个独具特色的文化景区,让文化从遗址里走出来。

庆城县以岐黄周祖文化旅游区5A级景区创建为抓手,启动实施了山下游客服务中心及配套设施项目,智慧景区系统、景区修缮和改造项目也同步进行。“目前我们正在对游客中心主楼进行施工,预计8月底完工。”庆城县岐黄周祖文化旅游区建设项目经理赵俊峰告诉记者。

以范仲淹知庆州为历史背景的庆州古城,也成功申报了国家3A级旅游景区,包含鹅池洞、周旧邦木坊、陇东中学礼堂、范公祠、永春门、凤城书院等遗迹遗存。

让文化在体验中热起来

庆城县庆城镇药王洞村,本来是周祖陵山下的一个小山村,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近年来,庆城县以文化开发为突破,以招商引资为手段,引进陕西兴平黄山宫民俗文化休闲观光有限公司,采用PPP模式,对药王洞村进行了全面、绿色、立体综合开发,打造了药王洞养生小镇,与国家4A级旅游景区周祖陵森林公园和县城融为一体,形成大景区格局。2018年,药王洞养生小镇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药王洞养生小镇的优势在于因山就势,随物赋形,不但没有破坏生态,而且有效修复了生态,保留了黄土大塬粗犷、雄浑的自然风光,同时增加了网红项目等时尚旅游元素,让游客能够在品味文化的同时,有更好的娱乐体验。”陕西兴平黄山宫民俗文化休闲观光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永鑫说。

如今的药王洞养生小镇,古香古色的街道,悠闲恬静的农家小院以及美轮美奂的亭台楼阁独具特色,边塞重镇繁华的景象,臊子面、猪血烩豆腐等各色小吃,七彩滑道、卡丁车、玻璃天桥等游乐项目,让前来观光的游客体验感十足。

“在周祖陵景区,能看到厚重的历史文化,在药王洞养生小镇,能体验到各种网红游乐项目,还能品尝到美味的地方小吃,真是不虚此行。”来自宁夏的游客王睿说。

让文化在景区中活起来

“近年来,我们积极开展‘千车万人游庆城’活动,依托庆城县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农耕文化资源,开发‘研学旅行’‘采摘游’‘康养游’等旅游项目,吸引省内外旅游团队。”庆城县文旅局副局长柳佰林告诉记者。

在推动文旅融合过程中,庆城县以周祖陵景区和药王洞养生小镇两个国家4A级景区为龙头,以庆州古城国家3A级景区为补充,构建起了生态体验、度假养生、高山避暑等养生业态,形成生态养生大健康产业体系。积极开展“甘肃人游甘肃”“千车万人游庆城”“特色旅游季”等主题活动,以登山赛等体旅活动、采摘节等农旅活动、文化寻根等文旅活动、“大美庆城·全民乐购”等促销活动为抓手,增加拓展游乐、康养、演艺等参与性、体验性项目,满足游客差异化、多元化旅游需求。

“这里的文化底蕴深厚,旅游产业做得很不错,回去后我一定要积极推广,让身边的朋友也来看一看。”游客李广平感慨地说。

庆城县还以第一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为依托,积极打造“岐伯故里”文化品牌,构建岐黄养生文化体验区、春晖康养院医疗中心、药膳一条街、南庄及玄马千亩中药材种植基地等,围绕岐黄文化、中医药文化等中医资源,利用县综合实践教育基地,打造研学课程,全力拓展集旅游、研学、培训于一体的旅游研学新业态。还围绕“吃住行游娱购”六要素,深入挖掘庆城饮食文化,加快“十全席”“十二台”“十三花”等庆州宴系列传统特色美食和黄花菜、中药材、蒲公英茶等名优土特产的开发,推出一批凸显景区主题特色的文创产品、旅游纪念品和手工艺品,做到从游到购全流程、全要素、全链条培育,着力打造“一座活着的千年古城”特色品牌,把文化优势、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

编辑:李婕责任编辑:杨洋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