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红色庆阳】谢子长在庆阳(一)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谢子长是西北红军和陕甘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是中国共产党一位杰出的军事指挥员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是西北人民热爱的革命领袖,在西北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党中央和毛泽东对谢子长给予高度评价。毛泽东曾先后三次挥笔题词,称赞谢子长同志:“民族英雄”“虽死犹生”“前仆后继打倒人民公敌”并亲自为他撰写了碑文。谢子长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仅有38年,从事革命有十个年头,其中的五年是在庆阳度过的。庆阳是谢子长从事革命活动的主要地区之一。

一、清涧起义后,率余部到南梁播下革命火种

1927年10月12日凌晨,清涧起义的枪声打响。15日,起义部队南下延川、延长,会合起义的另三个连。19日占领宜川,起义部队发展到1700多人。 后遭敌重兵围攻,经过两个多月的浴血奋战,起义部队突破敌人的重围,到达韩城西庄仅剩300余人。

12月30日,根据中共陕西省委的指示,起义部队打出了西北工农革命军游击队的旗帜,唐澍、谢子长等组成了新的军事委员会,唐澍、谢子长分别任正副总指挥。决定经宜川、延长到清涧、保安一带群众基础较好的地区开展游击战争。部队在宜川城激战伤亡重大,向西北撤退。行至延长之交口镇,又遭敌重兵围剿。西北工农革命军游击队被迫向陕甘边山区的保安、庆阳前进。 一路上,敌人前堵后截,加上寒冬腊月,部队减员很多。1928年1月,游击队到达甘肃庆阳南梁的豹子川时,只剩下29人。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唐澍、谢子长决定,人员分散隐蔽到群众中去。尽管困难重重,但西北工农革命军游击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所到之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动老百姓一草一木。退居南梁豹子川后,寒冬腊月,缺吃少穿,靠打猎和采集野果充饥,战士们宁肯自己野外露宿,也不打扰老百姓,宁肯吃野菜野果,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吃了用了老百姓的东西,都照价付钱。给南梁一带的老百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打红旗的游击队真是好人的队伍!他们也曾听过时任副总指挥的谢子长作过这样的宣传:“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部队,时刻不能忘了老百姓,不论走到哪里,都要爱护他们,给他们办好事,这就是我们革命的目的。”

历时三个多月的清涧起义宣告失败了,起义虽然失败,但在南梁播下了革命的火种,留下了革命的影响。直到1932年底红军陕甘游击队在北上奔袭保安失利后,退居南梁时,老百姓仍知道红军总指挥就是五年前打红旗的老谢,知道这支队伍是为贫苦人打江山的!

二、太白遇险与子午岭结下生死之缘

1928年初清涧起义失败后,谢子长回到西安,向中共陕西省委汇报了情况。随即又被党组织派到洛南三要司许权中旅工作,同唐澍、刘志丹一起参加领导了西北历史上有名的渭华起义。

1928年8月,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渭华起义同样在敌重兵围困下遭到失败。西北工农革命军总司令唐澍壮烈牺牲,谢子长被中共陕西省委派回陕北从事武装斗争。

这次,谢子长取道陇东回陕北。谢子长刻意走这条路回陕北,是为了对陇东的风土人情做进一步的了解。他打扮成做皮货生意的商人,头戴礼帽,身穿长衫,从西安动身,十来天时间,就赶了六七百里路,来到了合水县境内的太白镇。太白镇虽说是子午岭山中的一个小镇子,却是陕甘两省的交通要道,敌人盘查严,谢子长把随身带的盒子枪藏在一棵大白桦树下,住进一家客店。不料,晚上却被抓进民团团部。

那里,早摆好了阵势: 一根大绳吊在二梁上,下面是条老虎凳,旁边的火盆上一根烙铁烧得发红。任凭敌人吊绑拷打,谢子长一口咬定自己是经商的。敌人用烙铁将谢子长的臀部烙得没一处是好的,几次被打昏用冷水泼醒,他还是不改口,敌人气得无可奈何。

谢子长被太白民团酷刑拷打的消息被太白镇一名姓李的商人很快带到了百里外的保安县城永宁山。当时在保安县任教育局长的共产党员刘约三连夜找人救出了被拷打得奄奄一息的谢子长。遍体鳞伤的谢子长被送到保安县金顶山共产党员曹力如家和芦子沟刘志丹、刘约三家养伤。他百余天伤愈后,回到家乡安定农村,开展地下斗争。

谢子长这次在太白镇遇险,经受了一次生死考验。这次考验磨炼了他为革命视死如归的意志。事后他说:“革命就会有牺牲,怕死就不要搞革命。为革命视死如归,死了也是光荣的!只有不怕死,才能把革命搞到底!”这次陇东之行,使谢子长同子午岭结下了生死之缘。他对子午岭的山川地形等有了了解,也激发了谢子长的革命豪情和信念:有压迫就有反抗!压迫愈重,反抗愈烈。敌人的残酷剥夺和压迫,正为爆发革命造就了土壤和气候。天时、地利、人和,子年岭山区真是块闹革命的好地方!

两年后的1930年10月1日,就在谢子长遇险的这个太白镇,刘志丹率部智歼陇东民团军二十四营,掀起了陕甘边武装斗争的序幕,这就是有名的“太白收枪”。

三、在陇东从事兵运工作

清涧起义和渭华起义相继失败以后,中共陕西党组织将工作重心转为开展士兵运动和秘密组织农民群众斗争。谢子长从1929年到1931年这三年多时间,主要从事兵运工作。这期间,他奔走陇东,为创建革命武装做准备工作。

谢子长为了进行兵运工作,派出一批革命同志到庆阳民团军谭世麟部秘密活动,“借水养鱼”,以便尔后建立正式的红军。

1930年夏天,我党掌握的武装力量进驻庆阳与陕北交界的三道川。为了便于落脚,谢子长在谭世麟部挂了个陇东民团军直辖三团团长的头衔。团部设在三道川里的水泛台。谢子长带领共产党员马云泽等20多人住在这里。刘志丹任该团一营营长,下属四个连,驻在三道川的张家沟门。共产党员阎红彦、雷恩均带着收编的杨庚武部的周维祺营,编为二营,驻在三道川的齐家阳坻。

当时,同到三道川驻防的还有土匪出身的小军阀张廷芝,此人原为苏雨生十六团的团长,驻军平罗。平罗兵败后,张廷芝带领他的20多名亲随投靠了谭世麟,被谭任命为直辖二团团长。张廷芝用美人计收买了周维祺,又设鸿门宴,缴了阎红彦的枪。随后,突袭三道川,先后袭击了谢子长的团部和刘志丹的营部,史称“三道川事变”。

谢子长在这次事变中,又险些遇难。他当时在水泛台团部听见枪声,走出探询情况时,张廷芝的骑兵已冲到眼前。幸好敌骑兵不认得谢子长,还以为这个穿着朴素便衣的小个子是个老百姓,便喝道:“谢浩如(谢子长当时用名)在哪里?”谢子长随口答道:“在里边,快追!不然就跑了!”乘机跳下沟脱了险。

“三道川事变”,使谢子长、刘志丹辛苦聚集起来的武装力量,又丧失殆尽。 (摘自《西北星火》)


编辑:李婕责任编辑:杨洋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