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书里书外 | 石昌镇考察记(杨万林)杨万林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7月25日,庆阳市范研会刘文戈、马啸、徐磊、樊栋、张明鹏、张志良、杨万林、杨发全一行8人考察了位于庆城县蔡口集乡蔡口集村石炭城子自然村的北宋环州石昌镇古城遗址。

我们步行由北面山顶暸望台进入遗址。古城依山而筑,从山顶向东西两侧挖壕筑墙痕迹明显,从山顶延伸至山谷平台,最后通向西南——东北走向的溪水边,残垣高2至6米,残存城墙长约2000米。我们沿西城墙顺山势而下,拨开丛生的酸枣荆棘,跳下到城墙至城内平台。西南豁口能看到瓮城及城门遗迹,残墙白灰层明显。刘文戈会长惊奇于古城形制与面山两座烽火台的巧妙没置。马啸教授感叹这座古城的完整程度和规模超出意料之外。

城内瓦砾堆积甚多,其间可见琉璃瓦之残片,农田中随处可见残砖碎瓦。特别在临沟水土流失冲刷之处,瓦砾层厚达2至3米。在城中所居村民家的崖庄立面上,瓦砾层更为明显。徐磊和杨发全在城内一村民庄崖处,发现了一块北宋手抄砚。张志良、张明鹏在城中村民院内征集到一块修农田时挖出的正方体铸铁胚料。

城对面的两处山头上都有烽火台,但奇怪都不在山峰最高处。当我们下到古城平台位置再观察东西两座烽火台时,才恍然大悟,烽火台的位置正处于城内人视线能够看得到的山峰致高点上。

樊栋毫不在意暑伏毒辣阳光的暴晒,忙着为这次古城考察抓拍照片、采集航拍音像资料。大家踏访了古城的各个角落,激情满怀地发表各自对古城的认知,寻找残存在记忆中关于古城的蛛丝马迹。

据《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八记载:“石昌镇,控西北马岭大川口入故威州路,北与合道镇相应援,咸平中重修。东北至大拔寨五十里,西至州百五十五里,南至团堡寨四十里,西北至西界。”

《武经总要》是北宋官修的一部军事著作。作者是宋仁宗时期的文臣曾公亮和丁度。石昌镇在当时的历史地理条件下,是联系环庆路、泾原路,通向古威州的军事要冲。

石炭城子村的居民是同治回乱后迁徙过来定居的,对村子为什么叫“石炭城子”,他们都说不出个所以然,而且对筑城的历史也一无所知。居住在此地的退休教师张廷阳,2010年前后曾主持修复村庙,在庙址中挖出过清代咸丰十一年重修的庙宇石碑。据说,碑文上刊记此地即为石昌镇,所以,他认为是后来人误把石昌城子叫成了石炭城子。可惜张老师已故,现无人知晓庙碑的下落。

中华书局1977年版《宋史》卷四百九十一《外国七·党项》14141页:太宗淳化四年(993)“郑文宝献议禁青盐,羌族四十四首领盟于杨家族,引兵骑万三千余人入寇环州石昌镇,知环州程德玄等击走之。”

《范文正公年谱补遗》记载中,有一件石昌镇与范仲淹相关的事件:“(庆历二年)六月初六日石昌镇申,梁家族蕃官屈都等并小遇族蕃官薛娘等为仇,其梁家族点集一千余人骑,待报仇相杀。公又差指挥使郭庆宗赍银碗、彩绢,走马往本镇体量,各且和断之。”

石昌镇两个羌族部落梁家族与小遇族将要发生一场规模不小的复仇械斗,梁家族已经召集起千余人马,械斗一触即发。我们能想象到,在公元981年六月的这个时候(比我们这次考察刚好早了两天),同样是骄阳似火、暑伏难耐的天气,范仲淹接到石昌镇官吏急如星火的报告,升坐中军大帐,镇定自若地指派指挥使郭庆宗,让其带上银碗、锦绢等羌族人喜欢的物品,快马加鞭赶赴现场,和平化解了两个族群之间的矛盾纠纷,巩固了属羌内部团结。石昌镇距庆阳城130多里,这里羌族族帐间的复仇事件得到及时妥善处置,充分证明范仲淹处理环庆路军务时,上下联系的通讯系统是快捷的,应急处置机制是高效的,处置方式是切合实际的。

庆历二年(1042)正月十一,范仲淹设宴款待环州属羌蕃官1072人,奖励他们丝绸银器,与他们订立约规,已经“和断”了的仇隙不能再报,伤人要处罚,杀人要处斩。但半年之内还是发生了未遂的族群寻仇事件,足见改变羌人习俗的难度之大,也正是这个原因,范仲淹申报朝廷,要把授于自己的左司郎中一官回授种世衡,调其知环州。

石昌镇流传着一则影响深远的,关于种世衡诚信待人的故事。

范仲淹《东染院使种君墓志铭》记述:“庆历二年春,予接巡环州,患属羌之多,而素不为用,与夏戎潜连,助为边患,斯急病也。乃请于朝,愿易君理环。予谓非斯人亲之,不能革其心。君既至环,乃周行境内,入属羌聚落,抚以恩意。有牛家族首奴讹者,倔强自处。君戒日:‘吾朝行劳尔族。’奴讹曰:‘诺。’是夕大雪三尺,左右日:‘此羌凶诈,又所处险恶,非可前。’君曰:‘吾方与诸羌树信,其可失诸?’遂缘险而进。奴讹初不之信,复会大雪,谓君必不来;方坦卧帐中,君已至。奴讹大惊曰:‘我世居此山,汉官无敢至者,公了不疑我耶?’乃拜伏。”

这则故事发生在庆历二年(1042)春天,种世衡派人通知石昌镇的属羌牛家族首领奴讹,他明天要亲自前来慰问。恰巧当晚就下了三尺深的鹅毛大雪。随从就劝种世衡不要去了,理由是首领奴讹倔强不好相处,族人凶顽狡诈,地方险阻,雪深路滑。种世衡批评随从,定好的事怎么能言而无信呢,天下刀子也得去,何况只是下了点雪。他坚定地带着随从上路了。另一方奴讹世代居住在大山中,从未有汉官来访问,对种世衡的来访本就半信半疑,天一下雪更认为百分之百来不了,还在帐子里蒙头大睡。种世衡突然的到来,奴讹又惊又喜,感动地热泪盈眶,佩服地五体投地。从此种世衡在环州属羌中的威信一路高涨,一言九鼎。一个诚字,使散者复聚,一个信字,让壮士乐为赴汤蹈火。

种世衡“踏雪劳奴讹”的故事,成就了羌汉民族和谐关系的一段佳话,从此石昌镇牛家族唯种世衡马首是瞻。到了奴讹之子万讹时,忠于朝廷,倍受信任,继续接受朝廷任命。

《环州石昌镇熟户牛家族巡检奴讹男万讹可本族都军主制》中“敕万讹:世捍边陲,继生材武,能以威信,服其部人。今尔父以疾而告休,俾尔承家而济美。夫忠孝之节,不徒守其先业而已,亦以奋功名而图富贵焉,可。”这个任命书是欧阳修写的。

据原蔡口集村主任张兴全说,此地东北沿溪水到龙头寺村10里,出纸房沟过环江接212国道20里。考察结束后本想沿着当年种世衡的来路回去,体验他当年行军爬山涉水的滋味,但听说沟底修乡村道路架设的桥梁到现在还接不到路上,最后一公里并未打通,进出车辆不得不翻越溪流河沟。恐怕轿车底盘太低不能翻越,会望桥兴叹。最终决定,原路返回,这成为考察中的一件憾事。

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