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蒋存琴:一针一线绣出广阔天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今年47岁的蒋存琴出生在镇原县临泾镇,长在农村,经历过贫困、病痛的她,用坚韧的拼搏精神,积极发展刺绣产业,帮扶培训留守妇女,带动越来越多的绣娘,绣出了一片民俗文化产业的广阔天地。

▲蒋存琴的刺绣作品

16岁时,蒋存琴学着奶奶的模样,拿起针线刺绣,当一朵朵色彩明艳的花朵在丝线中绽放,蒋存琴越发痴迷。一次又一次,一遍又一遍,她不断练习、摸索,沉浸在刺绣的世界里。

▲蒋存琴正在绣制枕头

2003年,在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上,蒋存琴看到大幅的精美刺绣作品,激发了她对刺绣强烈的探索欲。听说同县有一位国家级刺绣大师,她多方打听联系拜师学艺。学习时,每天长达十五六个小时,日复一日地刺绣,她并不觉得辛苦。“因为喜欢,常常会忘记劳累,看到一针一线绣制出来的作品,我感到无比的自豪。”蒋存琴说。

▲蒋存琴的刺绣作品

草木虫鸟银针影,风云彩雾绣出情。刺绣技艺的出神入化,绝非一朝一夕,背后是扎实的功底和各种技法的呼应。蒋存琴的刺绣作品色彩搭配自然、雅致,图案精致、造型生动,花鸟人物、自然事物,每一幅作品独具匠心、栩栩如生。

▲蒋存琴的刺绣作品

▲蒋存琴的刺绣作品

2007年,蒋存琴创作的作品《梅兰竹菊》在甘肃民间文艺“百合花奖·民间工艺美术类”评选活动中荣获银奖。第一次参加评选就获得省级奖项,给了她很大信心。从此,她不断精进刺绣技艺,潜心创作。2011至2013年,她的作品《金鱼戏莲》与《花鸟四条屏》分别获得中国(庆阳)农耕民俗文化展香包刺绣类二等奖。

▲蒋存琴的外观设计专利产品《四季花瓶》

在做好传统刺绣的同时,蒋存琴始终关心着刺绣产业的发展。2019年,她成立了合作社,自费在镇原县临泾镇各村组开设培训班,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刺绣技艺,辐射带动周边绣娘200多人,帮助她们脱贫致富。

▲蒋存琴指导学员们学习刺绣

临泾镇席沟圈村村民扬玉琴,是刺绣致富的亲历者。因家庭突遭变故,她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蒋存琴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经常前去看望她,鼓励她发展刺绣产业。在蒋存琴的帮助下,扬玉琴的一幅刺绣作品卖了2万多元。“从此收入有了盼头,再也不用发愁挣钱没有门路了,不光我,村上很多能绣花的人每年都有5000元到20000元不等的收入。”扬玉琴说。

▲蒋存琴(左一)指导扬玉琴(右一)学习刺绣

2021年,为了进一步发展壮大刺绣产业,蒋存琴与当地企业家合作成立了“高原妈妈”社会实践创新(公益)基地。每周蒋存琴在基地为学员开展国画刺绣教学,先后培训4000多人,获得市县及妇联多次表彰。

▲蒋存琴(右二)指导学员们学习国画刺绣

近日,蒋存琴正忙于完成一位杭州客商的大订单,分别是两幅长卷刺绣作品《韩熙载夜宴图》和《富春山居图》,订单价值40多万元。其中《韩熙载夜宴图》长达8米,运用10多种针法,绣制48个人物,配色配线多达100种。“我已经绣了整整一年,如果能赶今年香包节完成,参赛作品非它莫属。”蒋存琴说。

▲蒋存琴正在绣制《韩熙载夜宴图》

▲蒋存琴(右一)和奶奶、侄女、侄孙女 绣制香包

一针一线,一丝一缕,代代传承。如今,蒋存琴6岁的侄孙女也时常跟着她学习刺绣。有传承人,有合作社,蒋存琴对刺绣事业信心满满。现在的她,年收入达80万元到120万元,刺绣作品销往天津、北京、上海、广东等地。

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