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金山
陇东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农业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在这块古老而神奇的黄土地上,保留着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文化蕴藏十分深厚。农本,便是陇东民俗文化一个鲜明的价值指向。
“民以食为天”,而食之饱馁直接取决于农牧业的丰歉。因此,农本意识成为我国农民观念中最牢固的部分,直接表现为共同遵守的各种习俗。这一点在陇东农村显得尤为突出,在形形色色的陇东民俗活动中,农本思想成为民俗意识和民俗行动的重要轴心。
农业生产,有着严格的节令性,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社会生产由渔猎转入农耕之后,开始出现了岁时风俗,渴望丰收的祈禳性活动也逐渐广泛起来,并年复一年成为代代相传的固定程式。陇东人是很看重过节的。春节是汉族也是陇东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大年初一凌晨,当除夕夜一家人团团围的火堆还在闪烁明灭,勤劳的陇东农家便开始了新的一年的祝赞活动:上房桌上供着特制的叫做“枣山”的大白蒸馍,院子里燃起了明亮的火堆,伴着雄鸡的第一遍啼叫,孩子们在火堆上欢跳雀跃,此谓“跳早”。“跳早”“枣山”都是取人勤春早、吉福早到之意,“枣山”还寄寓着当年能粮堆如山的美好愿望。有些地方还讲究挑头一担水,敬第一炉香。水是农业的命脉,在普遍干旱的陇东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早早地求得风调雨顺可是一年里最重要的事。偏远山区有“撂担”的习俗。所谓“撂担”,其实是一种古老的祈请仪式。人们在燃起的火堆中加人葱皮、蒜杆之类,一边把扁担从火堆上掷过去,一边说些祈请的话。如“一撂担,风调雨顺;二撂担,五谷丰登;三撂担,人丁兴旺;四撂担,牛羊满圈……”祝赞之后,合家老小跪在火边叩头作揖,随着柴草渐渐燃尽,青烟仿佛把农人的祝愿带上了天宫。这天,吃饭也讲一个“早”字。早早地吃过早饭,便开始了大年初一最隆重的迎新仪式——出行。迎着新年初升的太阳,牵者披红戴花的牲口,全村男女老少会集在村外最大的活动场上。迎过喜神之后,撒开牛羊骡马的绳,任其撒欢狂奔,人们也嬉乐追逐。
正月初九,随着社火出庄,各地普遍开始上演社戏。这是农闲时节一种群众性的娱乐形式,然而其本初意义却不在娱人而在娱神以祈年丰。这一观念在陇东一些老年人心中是根深蒂固的。
正月十五元宵节,陇东农家对吃不吃元宵不怎么在乎,却几乎无一例外地要蒸、点面灯。面灯花样繁多,各家多寡不一,但十二个月份灯是不能少的。月份灯沿剪有与该月天数相合的齿牙。开笼后,看哪盏灯里有水,就意味着该月有雨,水越多雨越大,无水则早。这天晚上邻里互相馈送面灯,并允许“偷”,前者叫“送牛”,后者叫“偷牛”。牛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力,农民的宝贝,把灯与牛联系在一起,祈农的意义是很明显的。合水等地还有做“康健老”的习俗。“康健老”为一个头小肢长的面人,嘴、眼用黑豆代替,怀抱面灯,放在粮囤上,象征人寿年丰。此外,鸡窝、牲口槽要放鸡驮灯或马驮灯,兆示六畜兴旺、吉祥如意。
正月二十三,陇东燎疳节,各家剪疳娃娃挂在门上。晚上,在院子里点起火堆,合家老少争跳火堆。尽兴之后,有经验的老年人用锨拍碎火籽,然后扬撒,视火花形态占卜当年各种作物的丰歉。是夜,放清水碗于室外窗台上,翌晨,观冰纹再卜收成如何。燎疳,是陇东地区一个很热闹的习俗,也是年节里最后一项活动,这一天过后劳动就再没有什么忌讳了,社火队也“收兵卷旗”,道具归库。燎疳,在陇东实际上是一年农事活动的总动员。
进入二月,农事活动一般都正式开始了。惊蛰多在二月二前后。“春雷惊动,万蛰皆起”。二月二大早起来,陇东的孩子们就提上木棒到田野打瞎瞎(一种田鼠)拱起的土堆,其意义当是对农作物虫害的一种示威。这天早上各家普遍炒食豆子或棋子豆(一种面做的类似豆子的食品),据说是为了炸害虫,也有“使虫鸟明目不糟蹋庄稼”之说。进入二月之后,农业对雨水的需求显得尤为突出,故二月二成了龙的节日。先人们大概以为雨水是龙带来的,在易遭春旱的陇东,龙在人们心目中地位是很高的。炒豆子习俗也和龙的故事联系在了一起。传说武则天当政,玉帝大怒,三年不许下雨,地上旱得像着了火。有一条好心的小白龙可怜人们,违旨降下甘霖,于是被玉帝压在山下,降下旨意:“要得重登灵霄,除非金豆开花。”人们为救小白龙,家家炒黄豆、玉米花。玉帝误以为金豆开了花,小白龙终于重登灵霄,这天恰好是二月二。这就是陇东二月二炒金豆的来历。一些地方这天早饭专吃搅团,意谓“为龙护(糊)甲”。
五月,防治病虫害仍是农业的中心课题。端午这天,孩子们佩五色绳、香囊,幼儿还要戴“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绣花肚兜,或在胸前后背缀“五毒”香袋,身体有窍处涂抹雄黄,以祛避虫害。这天人们多食糯米饭和粽子,要给粮囤、磨子等处献祭。手上戴的五彩绳磨断后不能随便扔,要扔在牛圈里,人们认为这样母牛会多生牛犊。
七月的第一个节日是乞巧节。“七月七,姑娘节,习清晨入草打露,并以五谷粒各7颗置于瓷盘,以生芽快慢多少卜其聪巧”。七月十五在华池北乡是荞麦生日,人们在荞麦地头燃表焚香祭祀荞麦,以祈丰收。七月是陇东又一个庙会集中的月份。这个时间的庙会,多有庆祝收获答谢神灵之意,同时也为即将开始的秋播做精神和物质上的准备。
八月十五(中秋节),是家人团圆的节日。这天,陇东农家用麦面自制月饼,大的如尺八锅,最小的也有碗口大,数层相叠,饰以花纹图案。晚上,全家人围坐一起赏月吃月饼。这实际是一种群性的庆祝丰收的活动。人们品尝着丰收的果实,不忘开创基业的先祖,“是月也,农事获,献早禾祭先祖”。
重阳节过后,陇东一些地方有“撒牧”的习俗。一大早,人们就把牛、羊、骡马、猪、狗、鸡、鸭轰到野外,在收割过的由野里自由地活动。这对人们及时收割、搬运起到了无形的督促作用,而且残留在田野的粮食颗粒经畜禽捡拾一遍,不致于白白烂掉。
进入腊月,年岁将终,陇东人把勤劳、节俭等农本意识也带进了一年里最后的节日习俗中。初五,不少地方以杂豆煮粥作为早饭,象征一年到头不断粮。初八,家家吃“腊八粥”,取惜粮勤俭之意。粥,多是小米和各色杂粮小豆熬成,有的则以搅团代之。“腊八粥”盛在碗里呈粮囤状,且不能吃光吃净,要在碗底剩一些,形状像粮仓。这顿饭做得很多,给牲畜吃一些,在院子和树上也要撒点一些。剩粥在以后每天饭中都要加一些,一直吃到除夕,意谓五谷杂粮长年不断。镇原一带腊八早上兴“斫雀头”。主妇们赶在麻雀聒噪之前把饭做好,饭是面制的状如麻雀脑袋的东西。妇女们一刀切出一个“麻雀头”,叫“斫雀头”,这是对麻雀的一种诅咒,大概是嫌它们糟蹋庄稼。腊八,又是预卜丰歉的日子。头天夜里,放一碗糖水于户外或牲口槽内,翌日晨视冰纹方向或形状预测何方收成或何种牲畜兴旺。腊八这天,一些村落还有聚在一起击鼓鸣锣取乐的习俗。“腊鼓鸣,春草生”,腊八锣鼓,不仅奏响了春节的序曲,而且具有催春的意义。
流逝的是时间,流不走的是代代相传岁岁相袭的时令、节日。虽然大多节日已失去了存在的现实基础,但却以一种象征的意义在人们心中扎根,作为一种信仰使行为的民俗得以传承。正是这样,在流动不息的时光链上,农本意识如牢固的金丝线,串起了丰富神秘的陇东节日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