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世荣
荷花舞又名云朵子、地云子、莲花转,是流行在庆阳南部的一种舞蹈形式。演出者为清一色的妙龄少女,一般6至8人。人数可多可少,适宜在各种场合表演。形式分边歌边舞和不歌只舞两类。边歌边舞,即在音乐伴奏中轻歌曼舞,舞姿以甩纱带为主,身段一扭三弯,摇扭相配,颇有风吹莲叶的轻柔动态。歌词共四段,每段四句,曲调为陇东民间传统小调“扬燕麦”。不歌只舞,只用舞蹈语言表演,抒发情怀。舞蹈队列常变幻花样,队形有“龙摆尾”“燕穿梭”“剪子股”等。动作要轻松自然,轻捷平稳,用“碎步”,脚根先着地,脚尖后着地,有前脚着地,后脚跟着虚抬的姿势,走如舟穿莲田、飘逸轻柔。演员要年轻漂亮、身段苗条,一旦起舞,如水浮荷花,在池塘里轻盈漂转,美不胜收。
荷花舞的艺术效果令人神往,使人陶醉。伴着那优美的乐曲,一群少女身着淡黄色大襟上衣,浅绿色裤子,粉红色筒裙,手挽长长的草绿色纱带,端庄秀丽,婀娜多姿,幽雅地“坐”在彩灯装饰的花盘上,踏着轻盈的碎步,手中的纱带时而抛撒开去,时而收拢在握,那神态和动作美丽俊秀、清逸飘洒,个个如飘飘欲飞的仙女、人人似碧波之中的莲妹。晚间演出,在灯光的映衬下,会把人带入一种梦幻般的仙境。
荷花舞是陕甘宁边区时期新宁县南仓村(今宁县湘乐镇南仓村)村长、社火头刘志仁创作排导的。刘志仁从小就喜爱文艺活动,又有一些演唱技能,每年村里耍社火,他都积极参加。1931年,当刘志丹率领红军游击队在宁县盘克塬闹革命时,刚过20岁的刘志仁热爱红军,拥护革命,被群众选为村长。为了宣传革命,他把流行的乡间小调加以改造,加进宣传革命、打土豪、抗日救国的新内容,组织群众演唱。1939年以后,他创作编演的新秧歌越来越多,题材多为动员人民抗日救亡、减租减息、反特防奸等秧歌剧。1942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创作热情更加高涨,创作编导出了《百团大战》《织手巾》《反摩擦》《劳军歌》等一大批秧歌剧。“云朵子”是当时流行在宁县东区盘克、九岘一带的一种社火形式。刘志仁用“扬燕麦”曲调表现新内容,加入了他对解放区新生活的热爱。当时没有女演员,他就组织青年男扮女装,把原舞中的淡黄色上衣改成粉红的荷花色偏襟上衣,把浅绿色的裤子改为从上到下由浅到深的绿色荷叶形的喇叭裤,腰上系根丝带,在脚面以上吊个内圆外方的莲花盆座,座上插荷花灯,手拿长长的草绿色纱飘带,演员着装从上到下犹如一朵盛开的荷花。在悠扬的“扬燕麦”乐曲中,演员轻移莲步,手舞飘带,轻盈如鱼浮莲池,鲜嫩似水中莲娃,真有映日荷花之动感。若在晚上,莲座周围的莲花灯齐放光华,整个舞场犹如万家渔船在水面游动,甚是好看。
1944年11月,刘志仁在延安参加文教工作者代表大会,大会要刘志仁在延安民众剧团挑一些青年人排练荷花舞,为会议演出。刘志仁选了8个十五六岁的小伙子,让他们男扮女装,以女演员的身姿动作表演荷花舞。后来任中国文联委员、甘肃省文联主席的程士荣(当时16岁),就是从延安民众剧团里被刘志仁选中,参加排演荷花舞的演员之一。那时边区生活困难,无服装、无道具,刘志仁便指导小演员们用纸糊,每个演员做四个大荷花,分别插在小腿旁莲花盆里的四个角上,做成一个内方外圆的莲花盆,再用绳子把莲花盆吊在腰带上,脚踏碎步,莲盆便如水中荷花,轻轻移动。尤其在晚上演出时,油灯点燃,红花盛开,绿叶吐翠,好看极了。荷花舞排成后就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大礼堂演出,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领导观看了节目。大会期间,刘志仁把荷花舞带到广场和街头表演,深受延安老百姓喜爱。
陕甘宁边区文教工作大会结束后,刘志仁又应邀在关中分区进行了多次演出,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
刘志仁编排的荷花舞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是庆阳人民创造的。它是根据庆阳民间流传很久的“云朵子”“莲花转“改编而来的。后来,戴爱莲指导中国青年代表团排练,赴波兰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获金质奖。荷花舞因此而出名。2003年,第二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开幕式上,中国民俗学会命名荷花舞发源地庆阳为“荷花舞之乡”。
庆阳人喜爱荷花舞,每个重大节日都要表演荷花舞,首届和第二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上,庆阳人又表演了数百人参演的场面宏大的荷花舞,受到中外宾客的热烈赞扬。如今,中国舞协以荷花舞为标准,设立了中国舞蹈“荷花奖”,成为中国舞蹈最高奖,这也是庆阳人的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