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难免会遇到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一切从尊重学生出发去考虑问题,因势利导,以真诚的帮助打动他们,赢得师生之间的信任,才能使他们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能动性,促使他们健康成长。“问题解决取向”强调学生依靠自身的正向经验来解决自我问题,用阶段化的目标促进问题向积极性改变。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进行正向意义的导引和建构,并与环境进行互动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一、案例问题
C同学是一个新转来的小男生。他内向、腼腆,在课堂上会很认真听讲,但很少回答问题,与老师目光接触时也会畏缩躲闪。在与同学交往中,会特别珍惜自己的好朋友,但同时比较敏感脆弱,会因为一两句话的矛盾而委屈落泪。在学习上因为习惯被动学习,有许多地方掌握地不扎实。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我感受到了家长对孩子殷切的期望,以及孩子是否能够融入新班级的担心。作为孩子的主班老师和英语老师,我特别希望孩子能够尽快融入班级,顺利过渡到新集体。其实,C同学身上的问题很多都是转学生的共性问题。很多转学生因为对于环境的陌生,对于老师、同学缺乏了解,在新的环境中容易把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很难找到自己在新班级的定位,因此很难融入班级中。因此解决C同学的问题,对于今后解决其他转学生的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要解决问题,就要还原本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同构他的生活,全方位了解他的心理动向,治“根”方 能见“叶”。C同学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适应问题。进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只有主动创造机会,使C同学快速地了解新环境、新同学、新老师,才能够更顺利地融入其中。另一个问题是人际交往问题。对于C同学来说,因为性格原因,不善于结交陌生朋友,熟悉新环境,因此需要让他在新集体中快速找到一两个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才能真正在新环境中更加自在的成长。第三个问题是学业上的问题。C同学因为之前没有接触过这边的课程,导致有一门课完全没有学过,在学习上难免会吃力,因此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学习规划、补上落下的课程才是增强学习自信心的关键,这也是在解决完适应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后的重中之重。
二、解决策略
“问题解决取向”理念认为,意义并非由外在世界所引起,而是个体与经验的交互建构,并透过本身的经验对外在世界的解释而形成的。因此,学生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动个体,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进行正向意义的导引和建构,并与环境进行互动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挖掘自身资源和能力来寻找问题解决的途径,并获得持续性的成功经验,学生就会越来越自信。
(一)沟通谈心,全方位了解学生
为了增进C同学对于班级的了解,在正式来学校之前,我通过微信主动和他沟通,对于孩子所担心的交不上朋友,课程跟不上等问题一一进行了解答。通过提前对话,我对孩子的性格、生活习惯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同时对于自己接下来的工作重心有了更加明确的把握。可以看得出来,C同学对于新的班级充满了好奇心,但同时隐隐透露出自己的担心。于是我将班上每一个同学对他进行了介绍,C同学发现自己和他们有很多共同点,于是慢慢放松了下来。随后,我了解了C同学之前的学习情况,肯定了C同学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邀请他将自己的预习、复习习惯和同学们进行分享交流。同时,我还和C同学家长进行了面谈。见面后,我跟家长聊了大概有一个多小时,从孩子的学习习惯到学习态度,从学习的基础到学习的现状,从孩子的性格到孩子的家庭,我对孩子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看得出,孩子母亲对于孩子还是抱有很大的期望,会无意识的给C同学增加很多心理压力,导致C同学对很多事情不自信,总是依靠外界的声音来做判断。因此,我从科学的角度将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对家长进行了介绍,希望家长能够给予他更多的关怀和信任,放手让孩子自主成长,避免将过多的焦虑传递给孩子。家访过后,随着家长心态的调整,孩子逐渐尝试打开自己,有时会通过微信透露自己目前生活学习上遇到的困惑,通过一来一往的交流,孩子对于新班级充满了期待和信心。只有通过与学生及家长间沟通交流,进行问题聚焦,我们才能透析学生问题的关键,家庭、心理、方法……以这些问题作为解决的焦点,引导学生情绪发泄,进而建构积极意义,方能成为问题的解决者。
(二)积极引导,创造温馨班级氛围
新学期开始的第一天,C同学早早地来到了学校,我让孩子承担起了收作业这样一项任务。通过收作业,C同学很自然的和班上的每一位同学相互接触,同学们也对这位新同学产生了很自然的好奇心。开学的第一课,C同学通过中英双语的自我介绍成功吸引到很多同学的注意,下课之后都围过来交流。随后,在“班级小主人”竞选中,我鼓励C同学积极参与,他也成功认领到了“图书管理员”这份工作,孩子对于自己的工作很上心,每天都会至少整理两次图书角,为班级实实在在做贡献,同学们自然而然很喜欢他。与此同时,我给C同学安排了性格活泼开朗,与C同学有共同话题的同桌,通过同桌C同学迅速结交到了班上的同学,也对学校生活更加熟悉。在随后值日工作的安排中,C同学主动举手,想要担任值日组长,我知道这个时候孩子已经成功融入到了这个集体中,并且通过为班级做贡献的方式赢得了同学们的尊重。给予信任,共鸣共情,孩子就会向你敞开心怀,顺畅沟通,慢慢地重塑心态。C同学从原来的胆小害怕,开始变得爱笑乐观,也更有了向上的精神与动力。在学生问题上,只要找对了症结,问题便会逐渐迎刃而解,需要的只是一个个小的契机。
(三)循序渐进,制定学业提升计划
在解决了增进了解,融入班级这两个问题后,接下来就是帮助C同学解决学习上的问题。C同学之前没有接触过某一英语课程,在这一方面有所滞后,因此我利用每周课后延时两节课的时间,将所有的教学任务分课时、分阶段进行一对一教学。另一方面在班级成立互助小组,请班上和他关系好的同学来帮助他查漏补缺。C同学学习能力很强,学知识特别快,慢慢地就补上了之前的内容,有时在课堂上还能抢答。每到这个时候,我都会在班级点名表扬,并提议学生大声鼓掌来鼓励他,让他通过这种方式找回自信。在之后的学习中,C同学将这份温暖与善意带给了身边的同学和老师,乐于助人,关心集体,C同学在这个集体中越来越游刃有余。家庭的温暖、老师的信任,同学的肯定,再加上自我的激励,C同学的成绩稳步上升,行为习惯也变得越来越好。
三、案例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待学生的自尊心,要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那样小心。”面对学生的问题,老师需要冷静思考,诚心尊重,耐心疏导,“以毒攻毒”只会使师生之间产生对抗,从而使工作更加难做。一旦学生渴望尊重的需求得到满足,他们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从而改变面貌。
通过C同学的案例,我发现学生的主动解决能力是在磨合中推进的。老师只有将关注点放在学生问题的解决和行为的改变上,从小的改变做起,以逐步的分阶段目标建立学生构建解决问题的信心,然后藉由这种信心和成就促使学生解决更困难的问题,就能最终达到系统的平衡。通过沟通谈心,积极引导,以及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提升计划,C同学慢慢在新环境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观,在课程学习中找到了自信,在与同学相处中找到了归属感。因此,面对转学生,首先应该通过沟通交流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通过鼓励引导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以及通过科学规划使孩子的学业水平稳步提升。信任和理解才能真正沟通学生的心灵,带领他们走出迷茫。用尊重去唤起信任,帮助他认识到自身的问题,我们就能够帮助学生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适当态度和行为方式,从而创造出促成其成长的环境和助力。
作者简介:
董婷,女,研究生学历,北京师范大学庆阳实验学校英语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