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年来了 | 炸进油饼里的年味(刘万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00a461b37c33d19f2a08c1ceb7559c0b_17958cb1-55a6-465f-a89b-634c7c37770e.jpg

时光如水 淡淡如烟。

现在回想起母亲做的油饼,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每年到了腊月二十八,天没亮母亲便开始和面,准备过年的主食——糖油饼。

前几天母亲就已经和姐姐在村里的油坊榨了菜籽油。姐姐问到,今年能把装在油行行里面的油都炸完吗?天呐,那五斤油,那可是母亲半年的油料收入。母亲说,那今年就多炸点,让娃娃们多吃几天,也让亲戚们也尝尝今年的菜籽,好得很。

很快一盆面就被和好了,姐姐便迫不及待地开始洗洋芋,削洋芋皮,每年炸完油饼后,还要炸一盆洋芋,那是我最喜欢的东西。太阳很快爬过院墙,把冬天很少的暖意洒在院子里。这时候,母亲就说:“开始炸吧”,仿佛是要开始一种很隆重的仪式。一般这个时候我会跑过去把大门关上,生怕有其他人进来,母亲就会笑骂道我是个“吃食鬼”。

母亲很快就把火烧旺,伸手在锅里试一下温度,确认锅已经烧热,把菜籽油一点一点倒进去。锅里的菜籽油热了以后,母亲从面堆上揪一把醒好的面,擀成粗条、切块、压扁、擀平,中间划一道小口,然后小心翼翼地放进油锅里,翻腾几下,一个焦黄油饼就炸成了。母亲用早已准备好的长筷子捞出来,小心地放在锅台边上。母亲说,这是守护油锅的灶王爷,有了它,油锅就不会起火,锅里的油也不会平白无故地溢出来。

母亲做这些的时候,脸上的表情有点严肃。就好比是,从地上捡拾我们平时不小心撒下的几粒米,或者是把菜籽油桶上挂着的一滴油用手指刮进瓶口一样。随后母亲驾轻就熟的把擀好的油饼一个个贴着锅沿放进烧热的油里,油锅顿时滚沸起来,一股香喷喷的热气胀满了整个屋子。母亲用筷子稍微一拨拉,一个黄葱葱的油饼从锅底浮出油面。

她一边手脚不闲地切、揉、擀、捏,一边和姐姐闲聊着说明天上街买年肉,给我和父亲买新棉衣的事情,炉子里的木柴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不时有一些火星溅出来,伙房里弥漫起一丝淡蓝色的烟雾。

姐姐就站在锅台边负责捞锅,一锅最多能放五六个油饼,母亲在保证油饼不间断的空隙,还会做很多“油果子”,“油果子”要求面硬,和炸油饼的面不一样,需要现和现做,并在面里掺入蜂蜜、撕成薄薄面饼,用刀切成各种形状,做成荷花、牡丹、小鸟、小兔子等形状。姐姐还喜欢用面角料给我做成小麻花,现在回想起来,发明这样一种吃食,除了在外观上有一点新鲜花样外,更多的功能是为了省油。“油果子”的体积比较小,能附带地夹在油饼与油饼之间的空隙里炸,就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每一滴油。

直到把一盆面炸完,把一脸盆的洋芋炸黄,剩下的一点再炝上一大碗辣椒面,才不枉这辛辛苦苦榨的菜籽油。我一边烧火,一边吃刚炸出来的油饼,吃得满嘴流油。

我们可以放开了吃,一直吃到正月初五以后,一缸油饼吃得差不多了,剩下为数不多的油饼会被高高挂起来放在窑顶窗户门台上等到正月十五这一天才可以重新回味。

作者简介

21dee6540f043df1e16846fefc4ac637_799f0537-7195-4351-a435-de992b95d3a8.jpg

刘万祥,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镇原县作协副主席。作品散见《人民日报》《散文选刊》《甘肃日报》《青年文学家》《陇东报》《北斗》《大渡河》《梦阳》《潜夫山》等报刊杂志。


编辑:李婕责任编辑:杨洋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