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我与《陇东报》的不解之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文笔如刀剑,专为上善呼。锦绣文章垂千古,生活多彩舞。

  休言劳心苦,爬格熬夜书。大笔一挥日月明,醉墨绘心图。

  ——作者题记

  如果从1997年我在《陇东报》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算起,到现在我正好已有20年的写作生涯了。这20年,我从一个只有45天教龄的乡村中学教师到一个县级电视台的记者,再到《陇东报》的通讯员、业余编剧和业余作家及书法爱好者。虽然走过了艰辛的路,但我也收获了别人无法体会的喜悦和快乐。

左瑞杰书法作品

  由于我自小喜欢古诗词,爱好语文学习,上初中时我就舞文弄墨,写小诗,办黑板报。在宁县二中上高中时,我还创办了《星座》文学社,担任了社长和编辑。利用周末课余,刻蜡板,油印小报,发行自办刊物5期。上了大学,我在学校的大学生通讯社担任副社长,编辑出版《庆阳师专报》。这些凭兴趣“玩游戏”式的工作经历,使我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98年,大学毕业在被分配到一所乡村初中教书45天后,我因宁县广播电视局招聘记者而调入了新闻单位,走上了专门从事新闻写作的工作岗位。那时候,我白天下乡采访,晚上爬格熬夜,奋笔疾书,撰写稿件。记得,当我采写的第一篇新闻报道在宁县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播出时,正是中午下班,我不由得停住脚步,仔细倾听着由“本站记者左瑞杰”采写的报道《我县牛产业牛起来》的广播播音,心里甭提多高兴了。后来,我把这篇稿子抱着试一试的心情用红色稿纸认认真真抄写好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寄给了《陇东报》。没想到一周过后,竟然刊登出来了,虽然只在二版右下角发表,只有490字的一个小方块,甭提我有多高兴。从此《陇东报》和我结下不解之缘。

  这是我记忆中第一次当新闻通讯员和给《陇东报》投稿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以后,随着采访的不断深入,我经常深入宁县18个乡镇的200多个村子去采访。有时候,跑上一天,回来的时候,已经万家灯火,夜深人静。当家人都在呼呼大睡的时候,我还要在灯下赶写第二天就要播发的新闻稿件。往往有时候一熬夜就是到凌晨一点。有时候,天刚亮,六七点就要出发下乡,去开始一天的工作......

  看着一篇篇经我采写的新闻稿件在当时宁县电视台、《陇东报》上播发,虽说是辛苦,但心里确实甜蜜。《宁州三月苜蓿香》《马年红了早胜牛》《绿染宁州秀山川》《农家小院笑声扬》《端午节后话发展》《一棒烟的力量》《我还要舔碗》《权为谁掌?》等等都是我在十五六年前在《陇东报》《甘肃日报》《甘肃农民报》《中国青年报》《党的建设》上发表的有影响的文章。

左瑞杰书法作品

  记得第一个记者节时,我和我的同事弥亚牛、李建琪、贾海洲、黄沐、司蕊玲、邱小奋等还办了一台文艺晚会,我用广告笔在宁县广电局院子墙上还办了一期有意义的彩色黑板报。后来,随着深入农村基层的采访和对生活的体验,我积累的故事越来越多,我产生了创作戏剧的想法。没想到我创作的第一个反映基层党建工作的眉户剧《找村部》于建党八十周年之际在宁县九龙广场演出后竟然得到了领导的好评。后来我创作的反映农村土地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和谋产业发家致富故事的现代戏剧《黄塬镇》在宁县文联主办的《九龙》杂志上发表后得到了文艺界老前辈、作家的好评。再后来,因戏剧写作特长,我进入市艺术研究所,正儿八经的做起了编剧。

  梦想成就辉煌,梦想铸就业绩。有梦想的人,活得快乐,过得充实,这是我的信条。20年来,我业余创作秦腔现代小戏《黄塬镇》《一网情深》《疫情姻缘》《找村部》《闯王泪》《争非》《热土》《枸杞花开》等16部,排练演出4部120多场(次),深受观众好评;潜心撰写大型戏剧舞台节目撰写评论文章20多篇,在《陇东报》《甘肃日报》《大秦腔》《甘肃艺苑》等刊物上发表戏剧创作新得体会;初步完成了40多万字的《醉笔春韵》书稿,创作古体诗词1100多首,朗诵诗20多篇,《微笑》《黎明鸡叫》等散文40多篇,《庆阳农耕文化产业发展初论》《庆阳文化资源挖掘与产业开发研究》等文化研究、文艺评论论文40多篇,实现创作量30万字。可以说,《陇东报》成就了我的写作梦想。

  现在,我又回到了宣传工作的岗位上,又开始“重操旧业”,开始了我新一轮的新闻报道工作生涯。20年来,我追心,追梦,我一直沉浸在我的业余笔墨世界里,奋笔疾书,用心感悟。我把岁月留在人们脸上的烙印和沧桑用笔记录下来,不时地回味感知。我感谢《陇东报》,感谢我走过的新闻写作之路。只要生命在,痴情就在,我会对我的生活仍然充满激情,仍然用我手中的笔去尽心倾情的书写。(左瑞杰)

编辑:吴树权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