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县区  > 环县
绘绿色新蓝图 谱时代新篇章 ——环县大力推进生态建设纪实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庆阳网讯(通讯员 杨蕊) 初夏的环县,树木繁翳,百花初绽,山涧泉水叮咚作响、枝头鸟儿展翅飞翔……一片浓郁的“绿”意,正扑面而来。然而,二十世纪初的环州大地,四季的色彩并不分明,沙尘暴漫天飞扬,千沟万壑的高原地,勾勒出“灰蒙蒙”“雾蒙蒙”的“黄”。

    环县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沟壑纵横、梁峁交错,大小沟道17364条,大小残塬527块,生态基础脆弱。这从“黄”到“绿”的演绎过程,是一代代环县人不懈努力得来的,更是环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结出的累累硕果。

    保水添绿固根基

    2011年之前,环县虎洞镇老虎沟流域还是坡耕地、二牛抬杠耕田,小麦亩产不足200斤,群众的生活十分拮据。盼整田、盼致富、盼望走出山沟沟,成为环县人民群众当时最迫切的呼唤。面临贫困落后的现状,环县人民齐心协力,在党和政府的正确引领下,瞄准实际,打破农村发展滞后的藩篱,打出一套生态建设“组合拳”。2.3万亩梯田、1万亩水保林、3000亩种草、3000亩生物护埂、1.3万亩生态围栏、120处小型水保工程、32公里主干道、70公里田间道路、8000多棵公路行道树……一个由此构成的保水土、添绿色、增植被的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项目落地实施,老虎沟流域近万人的绿色梦变成现实。

    如今,乡道入云端,风景处处望。一条条通村柏油路,在环县山梁上、沟底里蜿蜒盘绕,打破了往日的沉寂封闭,增添了城镇化的热闹。再次走进老虎沟流域,原来的砂石路变成了柏油路、“三跑田”变成了“三保田”、黄土梁披上了绿装,一切都变成了崭新的模样。

    为蓄住天上水、保护地里肥、改变耕作条件,近年来,环县坚持县、乡、村三级联动,依托水保、扶贫、国土、农发等项目,整体规划、连片治理,全面推进梯田建设,开展土地综合治理,帮助群众持续增收,分享生态福利。截至2019年底,全县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3367.27平方公里,新修梯田226万亩,营造水保林123570公顷,人工种草49640公顷,生态修复封禁治理12850公顷。

    全县以梯田为主的旱作农业新技术农田超过百万亩。梯田建设不仅从根本上改善了环县的农业生产条件,优化了种植结构,还集纳了雨水,防止水土流失,为山川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防污改厕换新颜

    还河道一片“清爽”,让人民远离水污染;把“改厕”付诸行动,让人民生活更舒适。2019年3月26日,环县第十七届县委常委会召开第82次会议,审议讨论了《环县2020年河湖清“四乱”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和《环县2020年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行动实施方案》。

    今年以来,环县演武乡着力打造“健康演武、美丽演武”,全力推进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行动。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整齐的街道、干净的路面,是乡镇在新时代应有的色彩。1支95人的保洁队伍、9名年轻干部担任村环卫专干、10辆垃圾清运车,村组干部、党员、群众齐上阵,共同参与到环境整治工作中。在吴家塬村,每天清晨就能看到1支自愿保洁队伍沿着通村公路打扫卫生。

    截至目前,演武乡共组织乡村组干部、党员、群众清扫垃圾12次,累计达1400余人次;共清理清运街道及村级公路沿线陈旧垃圾、生活垃圾、废旧地膜等10.7吨,清理河道垃圾1.9吨,整修公路沿线树畦花畦65公里,刷白公路沿线树木65公里,清理街道“牛皮癣”小广告200余处。

    为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保护水资源,环县严格落实各级河湖长制监管机制,促进水环境持续向好改善。截至目前,全县共设立县乡村三级河湖长414名,今年各级河长累计巡河244人次,其中县级河长巡河9次,乡级河长巡河45次,村级河长巡河190次。

    为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环县因地制宜、分户指导,开展了农村户厕改造工作。环县曲子镇双城村被环县确定为全县农村改厕试点村,政府每户补助1500元,在全村开展农村改厕工作。此外,曲子镇还修建了排污管网,配套建设污水处理厂,具备了水冲厕所的修建条件。在城镇之外的偏僻村落,村里因地制宜,指导农户修建“粪、液”分离式旱厕。截至2019年底,全县新建改建农村户厕4000余户,新建村级公共卫生厕所39座。

    生态产业助增收

    生态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环县从以前落后的单一粮食作物生产到生态建设延伸下的产业融合发展,从人们被动接受恶劣的生态环境到积极主动改造宜居的美丽环县,绿色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成为环县人民奋斗的主题。“绿”,是环县生态建设路上的永恒色调,是环县人民为后代撑起的“天然保护伞”。

    光山秃岭披绿装,坡地沙田蕴芳林。通过实施退耕还林、植树造林,使一部分农民从单一的粮食生产模式中解脱出来,通过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劳务输出等,增加了农民收入,有效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地里不止能种粮,还能种草,环城镇宁老庄村村民都治统高兴地说:“我1996年拿到驾照后便一直在外面跑运输,长期开车落下了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回家后看着别人养羊自己心里也热乎,可是家里的10多亩坡地收割费劲、产量不高,养了羊吃啥让人闹心。去年趁着‘坡改地’项目落户我们村,我刚好把家里的坡地推成平坦的梯田,种上紫花苜蓿,实现了我的养羊梦。”

    群众的腰包鼓起来了,致富奔小康的劲头更足了。洪德镇耿塬畔村是流域生态综合治理的重点村。治理项目实施后,村里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依托“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开展集牧草种植、收割、加工、购销为一体的全方位服务和经营活动,流转梯田种植紫花苜蓿,带领全村发展草畜产业。这个村一部分群众发展商品草,销售完苜蓿后就近务工,获得双份收入;一部分群众走草畜产业发展路子,用土地等入股合作社,自己当起了股东,日子越过越红火。

    近年来,环县按照“梯田地、有机肥、新品种、好配方”十二字原则,抓好牧草种植。今年,计划利用7.2万亩高标准农田种草,鼓励公司、合作社、农户使用有机肥种草,力争使用有机肥种草达到80%,实现“有机草→有机羊→有机肥→有机草”的种养循环模式,推动种草养羊两促进、品质效益双提升。

    随着生态环境的优化,环县沙尘暴明显减少了,野生动物种类增多了,人民群众脸上笑容满溢,幸福指数上升,生态建设“高颜值”、经济发展“高素质”正在协同推进。

编辑:吴树权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