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社会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决胜之路】铁角城村第一书记张建红:做好“穿针引线”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张建红正在接受采访,讲述她在村子里的工作情况。记者 路娜 摄

 

  庆阳网讯(记者 高于婷)一身休闲装扮,马尾随意挽在耳后,皮肤略有些黝黑粗糙。6月8日,这天太阳烈得厉害,张建红身影匆匆,忙活着给村民协调办贷款业务。她这副模样,没有一点点省里派驻干部的派头,倒像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铁角城村村民。

  今年45岁的张建红是甘肃省体育局下属田径曲棍球运动管理中心人事科科长,2018年6月她“临危受命”,担任华池县乔川乡铁角城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从省城到村里,600多公里的路程,张建红足足走了两天。满身疲惫的她,在踏入铁角城村,深刻感受到贫困、落后的那一刻,心里的忐忑添了几分,而责任感也愈加浓烈。

  村“两委”班子几乎处于瘫痪状态,深度贫困村、村集体经济为零,全村200多户其中贫困户就有72户……面对这些问题,张建红二话不说,撸起袖子挽起裤腿,一个月内走村入户跑遍了每一户人家。先从整顿软弱涣散党支部入手,在年轻干部、党员中选优配强,重建“两委”班子,选拔村党小组组长;新建党员微信群,开党会、做培训、抓锤炼,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得到了有力提升,一个个通晓政策措施,把“福利”积极送到了村民家中。

  刚来铁角城村,张建红看着贫穷落后的景象,也曾有过“无处着手”的无奈。经过深入走访,她了解到铁角城村曾经是军事要塞,更是红军长征宿营地,还有着上千年的酿酒文化。“这些哪个不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好底子?”张建红说做就做,因地制宜提出了“主导产业引领,‘五小’产业支撑,整村脱贫摘帽”的产业脱贫思路,以黄酒、湖羊、中药材产业为主导,以“五小”产业为抓手,决定要在全村实现户户有产业,家家有收入。

  张建红四处奔走,下与群众打成一片,上与县、市、省层层协调,多方争取资金支持,带领村干部一班人对全村202户667人的“两不愁三保障”进行“地毯式”核查,实现了全村住房和饮水安全全覆盖;修通疗山组通组油路,范城沟通组砂石路,解决了79户群众的出行难问题;协调帮扶单位投资30万元对街道及周边设施进行了提升改造,解决了自来水冬季结冰、管道陈旧等问题;帮助村民发展种养殖,她带头学技术,再手把手教会农户,村里的46户贫困户全部纳入合作社,有扶贫产业,有保底分红;积极支持有意愿的贫困户发展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买卖、小作坊等“短平快”增收小产业,成立了“贤仁黄酒坊”,发展黄酒酿造大户30户,并提供酿酒原材料、技术指导、存储、销售等扶持措施,先后出售黄酒35吨,实现收入105万元。

  2019年初,张建红赴派出单位省体育局为铁角城村联系投放太阳能路灯30盏,建成笼式足球场及曲棍球两用训练场地一处,并协调300多万元相继建成红军长征宿营地、黄酒小广场、党建文化长廊、沿街民宿点。

  多年从教,又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张建红,来到铁角城最忧心的一直是孩子们的教育问题。曾经的校舍破旧、师资配备老龄化、教育水平低,而如今的校园干净整洁,设施齐全师资有保障,孩子们不管是见到老师还是陌生人,都会礼貌地鞠躬问候一声“老师好!”

  张建红说:“物质条件有资金、项目就可以改变,但乡村面貌的改变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她利用个人专业优势,把教育当作突破口,让孩子学知识、养习惯,然后再引导家长影响他人。注重发挥妇女力量,建办家长课堂、妇女课堂,主动上门谈心讲道理,在村里组建起了晨跑队、社火队、广场舞队,开展家庭卫生评比,鼓励妇女出售农特产品和手工艺品,请来优秀义诊团队让大家少跑路。

  在担任第一书记的两年里,一声声“嫂子”“大哥”,一次次实实在在的帮扶,让铁角城村从深度贫困村蜕变为文明村、稳定村和先进村。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建档立卡贫困户从72户减少到如今的1户,贫困发生率从43.5%下降到 0.3%。

  从不适应农村生活、不会生火炉,到现在的“样样能行、事事能干”,张建红已经完全融入了铁角城村这个大家庭。“两年时间,跟着村民,我的心态也改变了。”张建红不在乎自己是不是白白净净,也不怕吃得不好、住得不舒坦,“这一趟经历收获满满,我会在岗位上继续尽好职责,做一个让群众满意的‘穿针引线’人。”

编辑:吴树权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