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和丰龙 | 槐花香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陈贵明 摄    

小时候,我家门前有一棵大槐树,奶奶常说:“门前一棵槐,不是进宝就是招财”。那时候我们村子里有很多槐树,或房前屋后,或河渠沟畔,不用稀奇也无须惊讶,随处可见一株株、一丛丛的槐树,像一个个朴实无华的农人一样,宁静安详地坚守着故乡的恬淡时光。

在众多的槐树中,尤以我家门前的这棵槐树最为壮硕。它粗壮的树干伸向高空,深深裂开的树皮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它的沧桑,硕大的树冠覆盖了整个院子,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投射到地上,斑驳的树影在地上轻轻地晃动。我们年纪相仿的几个小孩子,在树荫覆盖的院子里玩耍嬉戏,树上的麻雀叽叽喳喳开着家庭会议。树下乘凉的老黄牛悠闲地闭着眼睛,嘴巴有规律地咀嚼着,尾巴一甩一甩地左右摆动,以驱赶恼人的蚊蝇。坐在小板凳上的奶奶永远是一脸的慈祥和善,身边的笸箩里,总有做不完的针线活。她一边飞针走线缝补衣衫,一边喊着我们慢些跑别摔着。

当季节的轮回进入五月,春的小手便掀开了槐树的绿衣,让漫山遍野热闹起来,故乡便开始欢腾了,因为槐花开了。你看,绿叶深处,一簇簇一朵朵,如霜似雪,云蒸雾霭,尽情绽放。每一棵槐树都不闲着,开得忙忙碌碌,开得热热闹闹。在繁茂的枝叶间,一朵朵一串串,一嘟噜一嘟噜,鼓鼓囊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簇拥着,熙熙融融地盛开着,吸引无数只细腰丰臀的小蜜蜂乐此不疲、流连忘返。这时候故乡就变成了槐花的海洋,淡淡的甜甜的清香,弥漫在整个村子,这沁人馨香无处不在。

这个时候,母亲就张罗着为我们做各种槐花美食,当然摘槐花的任务就落到我们头上。邻居的大哥哥拿来一根长长的竹竿,把一头劈开,在里面夹上一根小铁丝钩,再用细绳绑紧,伸到树上去拧槐花串。有的小伙伴索性扔掉鞋子像小猴子一样机敏地爬到树杈间,找一根结实的树枝站稳,伸手捋一串槐花塞进嘴里先大快朵颐。我们几个个头小的则聚在槐树周围,仰着脖子眼巴巴地向上看,期待着那份甘甜。那垂挂于枝头的一串串一嘟噜的槐花,似串串珍珠点缀于翠叶间,微风徐来,素雅的花朵如同摇曳的风铃,风情无限,向我们招手。只见聪明神勇的大哥哥把竹竿伸到最大的一串槐花处,双手转动竹竿朝一边拧去,只听“嘎巴”一声,一串槐花掉了下来。我们一拥而上,槐花掉在我们的怀里,不待争抢,马上又有新的槐花串掉下来,我们几个麻雀似的叽叽喳喳,吃个不停,笑个不停。不一会儿,簸箕里的槐花便满满当当。

陈贵明 摄    

母亲把新摘的槐花用清水淘洗干净,待水分沥得差不多了,加入面粉和盐等调料,搅拌均匀,然后放入大铁锅蒸。这时槐花散发出来的香味往往馋得我们直流口水。约摸个把钟头,蒸熟的槐花卜拉就出锅了,母亲麻利地从笼布上剥下来,用筷子慢慢拨开,稍微晾一会儿,往往这时,我们已经迫不及待,用手抓一块放进嘴里先尝尝鲜。母亲把调好的醋蒜辣子汁浇到卜拉上,用筷子稍加搅拌,这样,一份色香味俱全的槐花卜拉就做好啦。白色的洋槐花,红色的辣子油染上去,槐花的清香、红油的辣味一同散发出来,不吃光看着就是一种享受。当然槐花的吃法还有很多,烧汤、做糕、蒸馍……做法不一,风味各异。用槐花烧制的菜,犹如盘盘碎玉,不仅赏心悦目,而且让人胃口大开,唇齿留香。

每年槐花盛开时,天南海北的养蜂人也会到故乡来。选择一片槐树林,将蜂箱搬到开阔的地方,有序排列,放蜂酿蜜。他们和蜜蜂为伍,与山林做伴,看花开花谢。醉人的花香在蜜蜂忙碌的身影里,在养蜂人艰苦而充实的岁月中摇曳、沉淀,酿出了甘甜的蜂蜜。听养蜂人说这种槐花蜜是最好的春蜜,营养价值很高,还可以入药。刚酿的槐花蜜清澈透亮,如琼浆玉液,舀一勺万缕千丝,尝一口甘甜爽口、沁人心脾。尝着槐花蜜,嘴里甜滋滋的,看着槐花,心里乐呵呵的。就是这极其普通的故乡的槐花,却把美丽给了整个春天,把甘甜、芬芳和清白无私地给了人间,把春天里最美好、最甜蜜的东西与大家一起分享。

盛夏来临,烈日炎炎,槐花花期已过,花瓣凋谢,花蒂上长出绿豆般大小的槐米粒,母亲趁劳作间隙又爬上树摘槐米,即使汗湿衣衫也全然不顾。经过晒、搓、筛、拣等一道道工序后,拿到集市上卖掉给我们姐妹凑学费,换鞋袜。

又是一年槐花香,故乡的槐花依旧那么洁白,那么美丽,偶尔几片花瓣随风飘落,依旧那么无怨无悔,真可谓“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槐花情深,没齿难忘,不仅仅是它的味道香甜可口,更主要的是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它奉献了自己,让我们健康成长,充满希望。它就像早已步入古稀之年的母亲,虽然满头银丝、步履蹒跚,仍然整天在奔波忙碌,为了儿女日夜操劳。好想再吃一次槐花卜拉,看着母亲佝偻的背,我始终没再开口……

作者简介

和丰龙,甘肃庆阳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庆阳市作协会员,《中国乡村》杂志编辑。作品散见于《甘肃日报》《甘肃经济日报》《兰州日报》《陇东报》《青年文学家》《散文选刊》等报刊。

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